-
潑水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泰語族和東南亞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被命名為“潑水節胡戲曲”,並逐漸傳播到印度,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 在潑水節那天,人們在沐浴佛陀後開始慶祝幾天。
互相潑灑純淨水,祈禱洗去過去一年的厄運是潑水節的主要慶祝活動。
-
一般來說,潑水節是傣族的民間節日,表達他們的美好願望和習俗。
-
潑水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和印度支那半島一些民族的傳統節日。
中國傣族節日在傣族曆法的6月和7月(清明節後約10天)。 它現在固定在公曆的 4 月 13 日至 15 日。 節日期間,人們互相潑水祝福,並舉行拜佛、賽龍舟、高舉、點孔明燈等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增加了閱兵、文藝演出、電影晚會、展覽、物資交流等新內容。 泰國、緬甸、寮國和其他國家每年在公曆四月中旬慶祝這個節日。
潑水節習俗
溫寶:用更傳統的方式,在木盆裡裝滿水,然後用樹枝把水浸在別人身上。 戴家去井裡取清水,會提前捧一些緬甸桂花等花,讓水有香味,然後去寺廟拜佛,然後用這些香水洗去佛像身上的灰塵, 然後大家用小樹枝(如九里香樹枝)將香噴噴的花水浸入小盆中,先輕輕灑在德高或老人身上,再互相幫助灑在想要祝福他們的人身上。
為了表示新的一年,給彼此最誠摯、最美好的祝願。
吳婆:把乙個木盆裝滿水,然後全部濺出來。 在潑水節中,誰被潑更多的水象徵著一年中誰最幸福,也表達了傣族人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暗示。
-
潑水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泰語族和東南亞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當天,來自泰國西雙版納、寮國、緬甸、柬埔寨等中國各地,以及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海外泰籍聚居地的人們一大早就起床沐浴拜佛,然後開始連續幾天的慶祝活動。
在潑水節期間,人們會互相潑灑純淨水,祈求過去一年的厄運被洗去。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潑水節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被命名為“寶翰胡戲”,之後“寶漢胡戲”從波斯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經緬甸傳入佛教,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 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力的不斷加深,潑水節已成為民族習俗,並流傳下來。
潑水節是展示傣族傳統文化,如水文化、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俗崇拜等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視窗。 同時,潑水節也是加強西雙版納各族人民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國家的友好合作與交流,對促進全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潑水節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被命名為“潑汗胡戲”,之後“潑水節胡戲”從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 大約在十二世紀末,“浦漢胡戲”與佛教一起通過緬甸傳入中國雲南省傣族地區。 潑水節的習俗是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提著清水,先去佛寺給佛浴,然後拿著收集到的花葉浸泡在水中,開始互相潑水。 >>>More
其實還是有區別的,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節日。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人們認為這一天是最美麗、最吉祥的日子。 >>>More
1、潑水節是傣族、泰族和東南亞的傳統節日,同一天,來自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家的人們,以及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海外泰族聚居地的人們,一大早就起床沐浴拜佛, 然後開始連續幾天慶祝,期間大家互相潑上純淨水,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厄運。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More
潑水節是傣族和泰語族群及東南亞的傳統節日,同一天,來自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家的人們,以及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海外泰族聚居地的人們一大早就起床沐浴拜佛, 然後開始連續幾天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互相潑上純淨水,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厄運。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被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More
傣族潑水節也被稱為"沐浴佛陀節",在傣族語言中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巨集地區的傣族人也稱這個節日為"商漢"跟"尚鍵",這兩個名字都源自梵語,意思是周轉、變化和轉移,指的是太陽在黃道十二宮一周後從新年開始的過渡。 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民族慶祝這個節日。 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和其他國家也慶祝潑水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