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科學是可證偽的”這句話?

發布 教育 2024-07-15
20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科學是通過實驗或實踐來判斷認知是否正確,科學精神是用實踐或實驗證明的求真求真的精神。 另一方面,哲學是在邏輯和思辨的幫助下研究認知的方向和模式。 哲學上的工作有兩種,一種是判斷和分析公認的因果關係是否統一、自洽,另一種是追溯因果關係,產生新的認知。

    哲學和科學都面臨著證明和證偽的問題,哲學和科學之所以有區別,是因為前者只是邏輯上的,而後者是實驗的或實踐的。 “科學”概念範疇的核心是是否可以進行實驗或實踐。 “科學”是已經通過實踐或實驗證明的,否則只是乙個猜想。

    沒有實驗和實踐的手段,那些只在邏輯上做出判斷和分析的人只能被歸類為哲學概念,而不是科學概念。 偽科學的盛行,正是因為現代科學界模糊了哲學與科學的界限,把哲學概念貼上了科學理論的標籤,導致一切都是科學。

    哲學是系統認知。 系統化意味著所有的認知都是相關的和邏輯正確的,而不是孤立的觀點。 因此,這不僅僅是說你可以聲稱自己是哲學家的問題。

    那麼,乙個邏輯是否需要依賴另乙個邏輯來形成呢? 如果是這樣,第乙個邏輯理性是如何產生的? 如果不是,邏輯理性怎麼可能在非邏輯的、非理性的事物中形成呢?

    因此,理性總是先驗地假定它的認知是正確的,直到出現矛盾或悖論,才判斷出原來的決定邏輯是錯誤的,這就是辯證思維。

    這就是為什麼從邏輯上講,我們只能確定存在錯誤,但我們不能得出結論,沒有找到的東西是正確的。 正確與否,最終只能通過實驗或實踐來證明。 因此,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科學哲學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消除可以確定的錯誤,以確定實踐的內容,第二,當實踐出錯時分析錯誤的原因。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科學是可證偽的”的乙個常見誤解是,被證偽的不是科學。 其實,被證偽的恰恰是科學,任何理論,不管是不是證偽的,只要符合可證偽的條件,就是科學理論。 ‍‍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如果乙個理論可以被證偽,那麼它就是科學的。 這是說如何用科學的方式判斷乙個理論,但這並不意味著未經證偽的理論就是不科學的理論。 將必要條件改為充分條件是**的常見伎倆。 ‍‍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理論是用來證偽的,客觀事實是不可改變的,理論要根據客觀事實的變化進行修正,並揭示這種變化的規律。 所以多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理論一直在修正和推動技術的發展。 因此,科學的態度是根據發現的客觀事實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

    這與其說是否認客觀事實,不如在自己面前築起一堵牆,切斷自己的道路。 ‍‍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哲學家選擇用可證偽性代替可驗證性。 天鵝都是白色的,這種說法無法證明,但可以證偽。 一旦你發現乙隻黑色的天鵝,你就證偽了這個命題。

    通過證偽,科學能夠不斷更新自己,並在經驗的基礎上,在新知識的基礎上取得進步。 ‍‍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科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科學永無止境。 當智慧生命形式的認知能力擴大時,原有的科學知識就會滯後,新知識就會取代現有的知識,科學就會發展。 所以科學是可以證偽的。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如果乙個理論可以被證偽,那麼它就是乙個科學理論。 這句話指的是科學的分界線,現在已經是乙個相對被接受的說法。 ‍‍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對於理論是否是科學分界線的問題,讓我們看看卡爾·波普爾的例子。 波普爾認為達爾文的演化論不是乙個科學理論。 為什麼,因為它是不可證偽的。

    但波普爾認為,達爾文的演化論是一種測試和消除錯誤的理論,是可檢驗的科學理論的框架,也是形上學的綱領。 ‍‍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當現代物理學在更深層次上探索時,它遇到了乙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有些理論是無法檢驗的。 弦理論和多元宇宙假說的支持者認為,Pop Boy 應該讓開,因為這些理論真的很漂亮,或者邏輯上很吸引人。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宇宙中有暗物質”,但暗物質在宇宙中還沒有被發現,並不是說暗物質不能被發現,所以它是乙個科學理論,因為暗物質還沒有被發現,所以它是乙個科學的“假設”。 ‍

  11.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標題。 引號中的句子的基本或根本含義是:你為了真實而說的一句話,它能使人從邏輯上指出可能有什麼錯誤,那麼這句話是可證偽的,因此是科學的。

    直到今天,這似乎是正確的。 邏輯上可證偽並不意味著它實際上可以被證偽,因為實際證偽的條件尚不具備,只有通過研究才能創造條件,然後才能實現實際的證偽。 根據實際證偽的結果,判斷原來的科學理論或假設是對還是錯。

    需要我舉個例子嗎? 任何在本科期間至少做過最少科學研究的人都會很容易與自己的經歷聯絡起來,並理解我在說什麼。

  12.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我想知道科學家是如何證偽人性和自然規律的? 也許科學出來的東西是不人道的,人性在科學家眼中是多餘的。 科學家存在於科學實驗室中,自然法則與科學家無關,因此自然法則對科學家來說是多餘的。

    對於那些不懂科學的人來說,科學的目的是什麼?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科學起源於人類的認知,人類的認知總是有侷限性的,所以科學永遠是可以證偽的!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到目前為止,多元宇宙理論提出的其他宇宙還沒有被科學裝置觀測到,但現代宇宙學理論在邏輯上支援了多重宇宙的可能性。 物理學家可能真的開始重新思考“科學”。 ‍‍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被證偽的科學絕不是科學,因為它不是科學,而是構思出來的,怎麼能叫科學呢?

  16.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可能是這個理論得到了科學的證明。

  17.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顧名思義,可證偽性就是謬誤,可證偽性就是可以證明某事或某個人、某個原因或某個理論是錯誤的,這就是科學中可證偽性所指的。

  18.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可證偽性:指從理論中推導出的結論(解釋、預測)可能與乙個或一組觀察陳述相衝突或矛盾的邏輯或原則可能性。

    首先,科學理論的表達一般是全面的判斷,而經驗的物件是個人的。 因此,如果用經驗來證明乙個理論,那麼它就不會窮盡一般理論。 例如,再多的白羊也無法證明所有的羊都是白色的,而只有乙隻黑羊可以證明所有羊都是白色的理論是錯誤的。

    所以,經驗的真正意義在於它可以證偽科學理論。

    其次,證偽主義避免了錯誤理論的辯護和教條。 如果堅持實證主義,那麼一旦有與理論相反的經驗,人們就會做出特殊的假設或限制,以便理論能夠滿足經驗。 但實際上,這樣的設定往往是極其不科學的。

    證偽主義使人們相信,所有的科學都只是推測和假設,不會被最終證明,但隨時會被證偽。

  19.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1.可證偽性也稱為可驗證性,即否定理論的可能性。 其基本思想是,乙個理論的科學性標準不取決於它的可驗證性,而是取決於它的可驗證性,任何可以想象的事件(如上帝的存在等)都不能否認的理論是非科學的。 同時,波普爾指出,由於乙個理論的資訊量、準確性和普遍性與該理論的可驗證性程度成正比,因此可驗證性程度已成為衡量科學理論的標準。

    2.你給出的例子不正確。 黑毛鴨就是黑鴨,是同義詞和重複的陳述,沒有邏輯判斷的價值。 如果改成“鴨子有黑色的羽毛”,或多或少是乙個可檢驗的命題。

    3.沒有所謂的“在客觀條件下實際可行的理論”,這只是乙個烏托邦概念。 因為當乙個理論被提出時,人們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它,但這將是乙個無休止的考驗。 乙個理論在現實中已經檢驗了一次、兩次、十次或一百次,並不能證明這個理論總是正確的; 而只要有一天有反例,理論就會被推翻,這就是可證偽性。

    因此,在理解波普爾的否定論時,有必要結合他的經驗主義基礎,以免誤解其原意。

  20.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一切科學命題都必須是可證偽的,不能證偽的理論不能成為科學理論。 這是著名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猜想與反駁》一書中提出的乙個概念。

    在科學和哲學中,可證偽性用於表示經驗推導表達的性質,即這些結論必須允許邏輯反例。 相反,形式或數學表示式,如重言式(出於定義的原因,它們總是正確的)、數學公理和定理——不允許邏輯反例的表示式。

    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如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宣稱所有經驗假設、命題和理論都不是科學的,除非它們允許反例的可能性。 僅僅因為一項宣告是“可證偽的”並不意味著該宣告是“虛假的”。

    如果乙個主張是可證偽的,那麼至少在理論上有一種觀察方法(即使實際上沒有進行觀察)來表明該主張不符合重言式標準(即,該主張並不總是正確的)。 觀察描述的邏輯前提是它所描述的事物存在。 例如,“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的說法可以通過觀察“乙隻黑天鵝”來證偽,儘管這種觀察不一定發生。

    乙個可證偽的命題必須定義某些被禁止的情況。 例如,在這個例子中,“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的說法禁止了“黑天鵝”的存在。 由於理論上可能存在“觀察到黑天鵝”的反例,因此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說法是可以證偽的。

    可證偽性是一種邏輯屬性。 因此,如果我們想證明物理定律是可證偽的,我們不需要證明違反物理定律是真實可行的(這將使它不再是物理定律); 然而,我們只需要證明這個物理定律的例外在邏輯上是可能的。 此外,邏輯可證偽性是經驗推導的主張的規範,而不是反例存在的證據。

    此外,可證偽性作為事物的邏輯屬性與某些主觀的修辭或心理表達無關。

    最後,可證偽性是經驗推導權利要求的必要屬性,但不是充分屬性。 這意味著乙個命題需要更多的屬性才能使其具有經驗意義。 一行詞可能不是乙個主張(它可能是乙個沒有意義的隨機詞),即使它是乙個主張,也不一定意味著它可以是乙個科學理論。

相關回答
16個回答2024-07-15

我認為人們是善良的,被欺負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上,如果乙個人太過“善良”,別人都會認為你很軟弱。 真的很容易被欺負。 >>>More

13個回答2024-07-15

“忍不忍,不脫身”對我來說是一句話,對於不同的環境,會有不同的意見。 >>>More

8個回答2024-07-15

站著說話沒有腰痠背痛(說不關心別人的無用話)。 >>>More

7個回答2024-07-15

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在懷孕期間,孕婦的子宮會增大,這會壓迫下靜脈的靜脈,使下肢的血液迴圈不良,小腿會出現水腫。 所以,不管是懷的是男孩還是女孩,孕婦都會有腳腫,沒有男生腳腫這回事。 >>>More

4個回答2024-07-15

這輩子沒有真愛,我不想恨你,但好在忍了下來,為幸福而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