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心理因素:
1.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越來越喜歡自己喜歡的人或事,越來越讚美他們,而不喜歡似乎在減少的人或事。
親人和夫妻,作為最讚美自己的人,自然會獲得我們的喜愛。 但是,我們對讚美的渴望是無止境的,他們肯定不可能無限地增加讚美的頻率,所以我們會造成一種情況,當親人的讚美過了高峰期時,我們會明顯地對他們的表現不滿意。
很多戀人交往一段時間後,會覺得戀人對自己沒有那麼在意,其實對比一下戀人前後的表現,你會發現,其實戀人所做的事情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因為我們對幸福漸漸麻木了,有些行為已經無法再打動我們, 而戀人不能做更多。
2.貝布定律。
這是一種類似於阿倫森效應的效應。 這意味著當我們面對某個大人物時,我們對同一型別的感覺會減少。 對於生活來說,就是說,在親戚或者愛人做了一件讓他很感動的事情之後,再他做了這樣的舉動,我們就不會那麼感動了,這也是夫妻生活會像水一樣慢慢消逝的原因。
3.邊際效應。
邊際效應是,當我們需要某樣東西時,當我們得到它時,我們會感到非常滿足。 當我們已經擁有它時,我們對它變得麻木。 根據生活中的俗話,它誕生於祝福之中,不知道祝福。
4.歸因偏差。
歸因是指猜測行為和事件原因的過程。 在歸因過程中,當猜測的原因與事實原因不匹配時,稱為歸因偏差。 研究表明,當我們歸因時,明顯存在自利歸因,很容易將自己的事情歸因於好的原因,而將別人的事情歸因於壞的原因。
因此,當我們對親人和朋友做壞事時,我們會釋放自己,減少自責。 當親戚和朋友為我們做壞事時,我們傾向於將其歸咎於壞事。
社會心理因素:
1.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是指我們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就像商品的交換一樣。 我們所做的任何行為都希望用某物“交換”某物。 這些東西不僅是物質的,而且可以是精神的。
每個人都希望從他們的工作中獲得最大收益。 因此,在與人交往時,我們對親人的要求會比對自己的要求高得多。 我們為所愛的人所做的是乙份偉大的禮物,而我們所愛的人為我們所做的是他們應該做的。
2.中國人的文化影響。
中國人“大善而不感恩”的觀念也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在與朋友互動時,朋友或親戚最常說的話是:謝謝,謝謝我,把我當成局外人。
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很容易將親人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
-
環顧四周,看看別處,或改變話題。
-
這意味著對方不是最適合你的人,這意味著對方還是有一些你無法接受的東西,可能是對方的感情史,也可能是你的生活習慣。
-
這說明兩個人在一起真的不合適,兩個人在生活中沒有太多的興趣愛好,所以不會直接結婚。
我學的是心理學,我只聽說過應用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 醫學心理學專業拿的是醫學文憑,這意味著你畢業後可以去醫院,如果你有關係和能力。 應用心理學專業有理學文憑,醫學心理學最大的區別是你不能去醫院。 >>>More
呵呵,我是傳播專業的,首先不得不說,參加跨學科的研究生考試比較難。 因為有些學校或導師非常關心你的本科專業,尤其是當專業跨度相對較大時。 而且,你可能也會有一點學習困難,畢竟大家都學了4年,實力比較強 >>>More
心理學的四大流派是精神分析主義、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和認知主義。 其中,精神分析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思想的主要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當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 心理學的四大流派是精神分析主義、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和認知主義。 >>>More
1.積極的主觀體驗研究。
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乙個主要方面,它提倡研究個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積極經歷。 在處理過去方面,主要研究是關於滿意度和滿意度等積極體驗; 在處理當下方面,它主要研究幸福和快樂等積極體驗; 在展望未來方面,他主要研究樂觀和希望等積極經驗。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