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行星的活動是有規律的,靠計算避開了離地球較近的小行星,所以它們自然不會相撞,總是會向外太陽系移動。
-
這是因為太空中天體的密度相對較低,在旅行者發現之前,它已經嚴格設定了自己的軌道,因此撞擊小行星的概率相對較小; 它符合科學家為他設定的軌道,根據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它自己在乙個方向上執行,永遠沿直線飛行。
-
因為大多數小行星都處於有規律的活動狀態,而且宇宙非常大; 它根據先前設定的行動軌跡移動。
-
旅行者1號探測器已經在太陽系中以非常高的速度飛行了40多年,它是如何沒有撞到小行星的? 它是如何工作的? 它會躲避小行星嗎?
圖為:旅行者1號探測器。
我們在一些科幻電影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情節。 飛船在飛行中被一顆小行星撞擊,引發了一系列事故。 這就像一艘在擱淺的黑暗海中航行的船。
太陽系中有兩個小行星團,乙個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乙個是海王星以外的柯伊伯帶。 旅行者1號探測器從地球上探測的第一顆行星是木星。 小行星帶是它必須通過的地方。
它是如何穿越小行星帶的?
圖為:小行星帶中的一顆小行星。
旅行者1號是如何穿過小行星帶的? 不要想太多,它只是“直通”。 事實上,小行星帶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到處都是橫衝直撞的小行星。 它非常空曠。
小行星帶有多空?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距離太陽大約乙個天文單位。 1個天文單位等於1億公里。
也就是說,小行星帶的寬度大約是天文單位,即大約1億公里。 這樣,我們可以把小行星帶想象成乙個面積為60億平方公里的環。
小行星帶中有多少顆小行星?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在小行星帶中發現了大約120,000顆小行星。 據估計,小行星帶中可能有超過500,000顆小行星。
這樣,平均而言,每1億平方公里的小行星帶中只有小行星。
圖為:小行星帶。
因此,小行星帶中的物質非常薄。 小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的距離非常空曠。 事實上,安全通過小行星帶的不僅僅是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探測器,伽利略木星探測器、朱諾號木星探測器、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和新視野號探測器都安全通過了小行星帶。
旅行者1號抵達土星後,科學家發現土星的衛星泰坦有厚厚的大氣層。 因此,科學家們決定將旅行者1號送近土衛六。 這種接近並不重要,因為旅行者1號受到額外的引力,導致它偏離了原來的飛行路徑。
圖示:旅行者1號飛行路徑(藍色箭頭)。
我們發現太陽系中的八顆行星,小行星帶和它們後面的柯伊伯帶基本上都在同一平面上。 旅行者1號最初是沿著八顆行星的軌道平面飛行的。 在訪問了泰坦之後,它的路線偏離了。
這樣,旅行者1號將無法在隨後的飛行中到達天王星和海王星。 它也不會穿過柯伊伯帶,太陽系中的另一顆小行星很密集。
這使得旅行者1號探測器撞擊星際空間小行星的可能性更小。 因此,旅行者1號飛了這麼遠,沒有被小行星摧毀是很正常的。 對此,你怎麼看?
-
43年後,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仍在太空中飛行,前者距離地球222億公里,相對於太陽的速度為秒級17公里; 後者距離地球185億公里,相對於太陽的速度為公里和秒。
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什麼兩艘旅行者號宇宙飛船還在飛行? 它們由**? 他們不會在太空中撞上小行星嗎?
事實上,旅行者號宇宙飛船早已耗盡燃料,它們現在在沒有動力的情況下在太空中飛行。 而太陽的引力已經無法把它們拉回來,兩艘飛船的軌道是開放的雙曲線,它們會靠慣性飛向遙遠的星際空間。 那麼,為什麼沒有動力的旅行者1號和2號還能飛出太陽系呢?
在這個問題上,有必要涉及第三宇宙速度。 根據計算,離開地球的宇宙飛船只要初始速度加速到公里秒(相對於地球),即第三宇宙速度,就可以通過慣性飛出太陽系。
在太陽系的不同位置,太陽的引力不同,因此相應的太陽系逃逸速度也不同。 離太陽越近,太陽的引力就越強,太陽系相應的逃逸速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當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離開地球時,火箭沒有能力將它們加速到第三宇宙速度,而只允許它們達到第二宇宙速度,讓它們擺脫地球的引力,飛向地球軌道的外太陽系。 旅行者號宇宙飛船終於能夠飛出太陽系,這要歸功於四顆巨行星的引力加速度。
旅行者號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天體現象。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四顆巨行星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排列,它們移動到太陽的同一側,理論上旅行者號可以同時飛越四顆行星。
在幾顆巨行星的強引力加速度下,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在各自位置都超過了太陽系的逃逸速度。 因此,儘管它們已經耗盡了加速燃料,但它們仍然可以離開太陽系。
為什麼旅行者號飛行了幾十年而沒有撞到太空中的小行星?
在太陽系中,火星和土星之間有一條小行星帶,那裡至少有110萬顆直徑大於1公里的小行星,甚至還有更多尺寸較小的小行星。 儘管如此,旅行者號在穿過小行星帶時並沒有與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相撞,因為太空非常空曠。 再加上小行星和旅行者號都很小,引力很弱,旅行者號與小行星相撞的可能性極低。
只要避免與幾顆主要行星正面碰撞,旅行者號將能夠在太空中安全飛行。 未來,當旅行者號進入浩瀚的星際空間時,它們更有可能不會與太空中的物體相撞,兩艘無人飛船將像太陽一樣繞著銀河系中心執行。
-
1.旅行者1號只經過小行星帶一次,不會第二次通過。
2.它沒有撞到小行星帶,而是經過,或者經過。
你應該談論“為什麼旅行者 1 號在穿過小行星帶時沒有撞到它? ”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 小行星是由岩石或金屬組成的小天體,圍繞太陽執行,因為相比之下,這是小行星密度最大的區域,估計多達500,000個,所以這個區域被稱為小行星帶。
乍一看,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數量非常多,但實際上,小行星的平均密度仍然極低,儘管它們集中在小行星帶中。 小行星帶的寬度接近2個天文單位,即近3億公里。 這個距離幾乎是太陽和地球之間距離的兩倍,而且有50萬個(或更多)小天體分布在如此大的區域內,每顆小行星平均距離其他小行星超過10萬公里,甚至很難讓它們故意碰撞。
旅行者1號在穿過小行星帶時撞上了一顆小行星,這比海洋中的一艘小船直行並用船頭撞到一條小魚的可能性要小很多倍。
-
據信,科學家可能在旅行者1號發射時就已經為它規劃了一條固定的飛行路徑,畢竟它還在地球的訊號控制範圍內。 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可以通過監測小行星的位置來控制旅行者1號,避免隨時與它們相撞。
-
這是因為旅行者號速度很慢,而且離小行星帶很遠。
-
事實上,天體之間的距離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光是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就有38萬公里,旅行者1號也不是很大,被擊中的可能性也比較小。
-
是不是很傻。 你認為太空像你看到的那麼擁擠嗎? 擊中小行星。 這就像乙隻蚊子與地球軌道上的另乙隻蚊子相撞一樣難。
-
因為我還沒有飛到那個地方,所以我離那裡還有一段距離。
-
他有自己的軌道,所以它不會崩潰。
-
它不會撞到小行星帶,而是經過或經過。
-
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特定的軌跡。
-
它可能正在逼近,但它沒有發生。
-
宇宙很大,沒那麼容易。
-
我確實遇到過,但這只是乙個路過。
-
這個問題應該問太空人。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人類唯一可以生活和生活的星球,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數也非常多。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其他星球上,希望能找到乙個“第二地球”,同時,他們也希望找到人類文明之外的其他外星文明。 於是,人類發明了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來探索太空。 >>>More
當旅行者1號被火箭發射時,它的速度超過每秒35公里,但在我們在地球上的位置,速度必須達到每秒42公里才能在太陽系的引力下自由航行,所以一開始是不可能逃離太陽系的。 但是,通過圍繞木星和土星執行的引力彈弓效應,它的加速速度足夠快,可以逃離太陽系。 例如,在木星附近逃離太陽系的速度只有每秒18公里,但在這裡,在目前的位置,速度下降到每秒16公里,但逃離太陽系的速度只有每秒幾公里。 >>>More
是的,地球本來就不是很大,在浩瀚的太陽系中,有數百萬顆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的行星,所以地球像乙個小亮點一樣,也就不足為奇了。
它真的很神奇,並且已經完成了不少壯舉,可以很好的探測到火星、地球和其他一些行星的表面運動,而且還可以傳回乙個比較清晰的**,當然,它也可以幫助地球收集大量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