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之間有大或小的區別嗎? 佛教中的大小是如何定義的?

發布 科技 2024-07-24
11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既然諸佛已經完全證悟了一切的法和道,那麼諸佛和諸佛之間就沒有區別了,那麼層次和大小又怎麼會有區別呢? 因此,《維摩詰經》中的釋迦牟尼佛

    它說:“一切佛的身體、權柄、種姓、戒律、專注、智慧、解脫、解脫知覺、力量、無畏、超凡佛法、大慈大悲、大悲、威嚴行為及其壽命、佛法教法、眾生證得、淨淨佛土和一切佛法都是平等的。 可見諸佛在各方面都沒有區別,沒有大佛和小佛之分。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當然有,不管是形狀的大小,還是層次的大小,都有。 如果你來到佛陀面前,你會比其他佛更大。

    其實,如果你用一顆非常虔誠的心去看佛陀,佛陀是沒有大小的,如果佛陀有大小的話,首先是人心有大小。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佛不分大小,誠是靈性的。

  4.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我不認為有大或小的區別,也沒有等級制度。

    所謂大小,只是相對的。

    擁有乙個級別只是乙個凡人花費的過程。

    已經是佛陀了 **你還需要這些嗎?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大與小沒有區別,只是修行階段不同,就像我們的小學、初中、大學一樣。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應該沒有,但它被人為地分為幾個級別。

    阿羅漢、菩薩、諸佛。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1.看看坐著的蓮花。 差不多是一的那個是石頭,中間的那個是真正的蓮花。 好的是金子的。

    2.看看佛陀的光。 幾乎沒有,中間是乙個圓圈。 好訊息是,一點光照向四面八方。

    作為參考,我希望所有諸佛都不要責備。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佛教中的上座部通常是佛教的指南。 大乘佛教是指中國佛教和藏傳佛教(統稱為北方佛教)。 然而,似乎情況並非如此。

    例如,南傳《阿哈瑪經》中的《陽帝摩羅經》就是大乘經典。 所以我不同意這種劃分。 準確地說,小乘應該指的是Shravaka,緣起覺和佛車,即阿羅漢車。

    大乘是指菩薩的乘車。

    大悲寺的僧侶們站了起來。

    話雖如此,小乘和小乘都是整個佛教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們是一回事,只是為了區分和揭示彼此而假裝的名字。 就像蘋果有綠色的一面和紅色的一面,但它們都是蘋果的一部分,它們不是獨立於蘋果而存在的。

    例如,我國雖然分為幾十個省市,直屬中央政府,但從根本上講仍然是乙個整體。

    小乘就像一艘小船,只能坐幾個人,不能多載。 而大乘就像一艘遊輪,甚至是一艘航空母艦,能夠載上千人。 所以,小乘只是成佛路上的乙個階段,要成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就像佛陀在《法華經》中的比喻一樣,“城”就是先化解長途跋涉的疲憊,休息休養,然後啟程上路,直到成佛。

    但是我們不應該貶低小乘,因為小乘是大乘佛教的基礎,沒有小乘就沒有大乘佛教。 如果把佛教比作乙個完整的教育體系,那麼佛陀就是博士生導師,菩薩是大學生,阿羅漢是中小學生。 我們首先要從小學學習,到中學,然後到大學。

    精神修行也是如此。 有人說,我想學大乘而不是小乘,就像給小學生上大學課程一樣,我完全聽不懂。 也許你可以直接修持大乘佛教,但一定是住校學生修煉過的,這樣你才能在今生直接享受大乘佛教。

    也就是說,大乘佛教包含小乘和小乘。 就像乙個大學生一樣,他一定是把小學和中學的知識都學了,只有學好了才能考上大學。

    以上就是佛教中大乘與小乘的關係。

    道元寺的尼姑們走路都踩著腳。

    有人會說這個比喻不合適。 你把小乘說成是一所中小學,把大乘說成是一所大學,但大乘菩薩的修行也是從零開始的? 就是說,從經歷過枯涸的智慧之地、三漸進階段、四加行、十信仰、十住、十行、十奉獻、十種地、平等覺悟、妙覺六十階段的普通人,就要成佛了。

    難道從小乘到大乘意味著你必須學習兩次小學和中學嗎? 你如何解釋這一點?

    例如,你(隱喻小乘修行者)在乙個小城市讀小學和中學,另乙個人(比喻大乘修行者)在清華大學附屬的中小學學習。 如果你被清華大學錄取,自然會繼續在大學學習,而不是去其附屬高中。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具體可以參考《智慧百法》,時空的概念,如大小的高度和速度的慢慢,都屬於心的不當行為,以及無孔不入的執著。 也就是說,當眾生感到困惑時產生的抽象概念。 雖然屬於心,但與心不對應,是以前三法(心、心、色)中分部的差異所確立的。

    首先,我們在學習佛法時,不要過分關注這些時空觀,首先要破心,不對修行中的“得”,與得失不對應。 這是意識理論中經常使用的乙個例子,這個例子很容易理解,例如,我們得到金錢,而金錢屬於物質:顏色,所以我得到了它,那我呢?

    這是心靈的法則,如果我非常認真地看重這筆錢,這裡就有貪婪,貪婪是心靈的法則,是心靈的法則,我們想到了什麼才能得到這筆錢,所以它與心靈的法則有關,心靈的法則, 和顏色法則,但是“得到”的概念,它屬於哪個法則?你說你真的得到了它,如果你說這筆錢變了,它變成了你的心,它已經和你的心結合成為一體,那麼就認為你已經得到了它,它沒有和你的心結合,它真的不對應。 如果你沒有得到它,你認為你有乙個,得到它之後,你很高興; 輸了之後,你很生氣,但沒有得失。

    如果能突破這一關,這叫透視,看透之後,就可以放手了,還能放下什麼? 放下二十四類對應。 為什麼?

    因為這二十四個類別都是無處不在、持久不化,完全是虛幻的,根本就沒有這回事,如果這個層次不突破,就會有無窮無盡的災難。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芥末Na須彌。

    在佛教中,大小是相對的。

  11.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佛教中大小的定義是一樣的,即它們是相等的。

相關回答
11個回答2024-07-24

1.諸佛的地位是平等的,沒有區別,摩訶毗羅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許多寺廟也供奉阿彌陀佛。 六丁山上正覺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 >>>More

21個回答2024-07-24

因為佛教不崇拜殺戮,更受一些人的尊敬,因為老百姓不喜歡戰爭,所以更喜歡和平。 因此,他們仍然喜歡佛教,不喜歡道教。

23個回答2024-07-24

不,有句話說菩提沒有樹,鏡子不是平台,本來就沒有,哪裡去揚起塵埃,但這只是現實社會中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如果有,那我只能說佛在心中。

12個回答2024-07-24

當兵會留下一些小病,我的朋友當了兩年武警,現在腰肌拉傷了。 >>>More

13個回答2024-07-24

是的,它會讓你的情感面貌變得成熟,通過難忘的痛苦,我們男人會更加意識到如何去愛自己的愛人,重生的愛會成為一種動力,讓你覺得自己是乙個新的生命,至少,它會讓你回顧過去,因為痛苦, 太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