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溶液在溶解時會有溫度變化?

發布 科學 2024-08-09
15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5

    溶液形成的過程伴隨著能量、體積的變化,有時還有顏色的變化。 溶解是一種特殊的物理化學變化,分為兩個過程。 一種是溶質分子或離子的離散離散,這一過程需要吸熱來克服分子間的吸引力,同時增加體積; 第二種是溶劑分子和溶質分子的結合,這是乙個體積減小的放熱過程。

    整個過程是兩個方面的結合。

    物質溶解在水中,通常要經歷兩個過程:一是溶質分子(或離子)的擴散過程,這是乙個需要吸收熱量的物理過程; 另一種是通過溶質分子(或離子)和溶劑(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劑(水合)分子(或水合離子)的過程,這是一種散發熱量的化學過程。 當釋放的熱量大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的溫度會公升高,如濃硫酸、氫氧化鈉、氧化鈣(生石灰)等; 當釋放的熱量小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的溫度會降低,如硝酸銨等; 當散發的熱量等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的溫度不變,如鹽、蔗糖等。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4

    是固體溶解嗎,對吧? 固體的溶解溫度會發生變化,因為化學鍵斷裂,但不明顯,如CAO、NaOH等。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有的溶解放熱,如氫氧化鈉、酸,有的吸熱,如氯化銨、無水硫酸鎂。

  4.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它變成離子放熱狀態,但其中一些是劇烈放熱的。

  5.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溶解度。 首先與溶質和溶劑的性質有關,其次與外界條件有關,氣體的溶解度隨氣壓的增加而變大,隨溫度的公升高而降低,固體的溶解度大部分隨溫度的公升高而增加,少數隨溫度的公升高而增加但振幅很小, 極少數隨著溫度的公升高而變小,固體的溶解度與氣壓關係不大。

    讓我們詳細談談它。

    影響固體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溶質的性質,溶劑本身。 溶質和溶劑在相同溫度下不同,溶解度不同。

    溫度也是影響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而變化。 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公升高而增加; 少量物質(例如氯化鈉。

    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很小; 也有很少的物質(如熟石灰。

    溶解度隨溫度公升高而降低。

    說到消融平衡,我猜這位哥哥是要參加考試的。

    增加反應物的濃度或降低產物的濃度,並在正反應的方向上進行平衡。 降低反應物的濃度或增加產物的濃度,並在逆反應的方向上進行平衡。

    具有化學平衡。

    那裡也是一樣的。

    考試時要注意題中給出的條件,各種離子之間的反應,並根據原理判斷平衡向哪個方向移動,問題就可以解決。 常見的問題是關於離子濃度之間的關係。 仔細看,沒問題!

  6.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溶解度隨溫度的公升高而增加。

    溶解度簡介:

    1.在一定溫度下,固體物質在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時溶解的溶質質量稱為該物質在該溶劑中的溶解度。 物質的溶解度是一種物理性質。

    2.氣體的溶解度通常是指氣體(其壓力為1個標準大氣壓)在一定溫度下溶解在1個體積的水中的體積數。 它也常用作“g 100g溶劑”的單位(當然也可以使用體積)。

    3.在一定的溫度源和壓力下,最大量的物質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劑中。 它通常以克100克溶劑中的可溶性物質克數表示。 物質在某種溶劑中的溶解度主要由溶劑和溶質的性質決定。

    影響溶解度的因素:

    物質是否溶解,溶解度的溶解度大小一方面由物質(指溶劑和溶質)的固有裂解決定; 另一方面,也與溫度、壓力、溶劑型別等外部條件有關。 在相同的條件下,有些物質易溶,有些難溶,即不同的物質在同一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

    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中的能力通常稱為溶解度。 例如,糖易溶於水,而脂肪和脂肪不溶於水,因為它們對水的溶解度不同。 溶解度是溶解度的定量表示。

    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是指物質在一定溫度下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時溶解的質量。 在沒有這種指示的情況下,溶解度通常是指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時,食鹽的溶解度為36克,氯化鉀的溶解度為34克。

    這些資料可以表明,在20點鐘位置,食鹽和氯化鉀在100 g水中的最大溶解量分別為36 g和34 g。 它還表明,在這個溫度下,食鹽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氯化鉀強。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在氣體的情況下,溶解度除了受溫度的影響外,還受壓力的影響很大。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溶解度與溫度和壓力有關。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例如? 我不太明白你在說什麼。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不完全是。 也有溫度公升高和降低的。

    在某些條件下,可以溶解的物質的量是有限的。 不同的物質在相同的條件下具有不同的溶解能力。 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而變化:

    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公升高而增加; 少數物質(如食鹽)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小; 還有極少數物質(例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公升高而降低。

  11.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化學反應的溶解度積常數和平衡常數與歐恩斯相似,只與溫度有關,原理是平衡,你想想看,比方說硫酸鋇。 Baso4 中的沉積物 = (可逆的)Ba2+

    So42+平衡時,如果離子濃度的乘積在馬鈴薯液體的固定溫度下達到溶解度積常數,則正向和反向反應速率相等。 如果大於這個值,則意味著離子較多,平衡將反向移動,降水量增加! 如果離子濃度小於該值,則反應向正方向移動,沉澱物溶解成離子。

    讓我們用化學反應平衡常數進行類比,平衡的運動將有助於理解! 讓我們擺脫特殊原則!

  12.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大多數固體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公升高而增加,例如硝酸鉀。

    少數固體的溶解度不受溫度的影響,如食鹽(氯化鈉),極少數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公升高而降低,如熟石灰(氫氧化鈣)。 因為氫氧化鈣有兩個水合物Ca(OH)2·2H2O和Ca(OH)2·12H2O。 這兩種水合物具有較大的溶解度,而無水氫氧化鈣具有較低的溶解度。

    隨著溫度的公升高,這些結晶水合物逐漸變為無水氫氧化鈣,因此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公升高而降低。

    氣體溫度越高,其溶解度越低。

    液體不是很清澈。

  13.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溶解度產物是溫度的函式,溶解度還與pH值和一定溫度下的副反應因子等其他因素有關。

    以這個問題為例。

    鹽酸加入AGCL中引入大量的氯離子,由於溫度不變,溶解度產物不變,與原來的平衡相比,在新的平衡中氯離子多,銀離子少,溶解度當然是小離子,銀離子沒有原來那麼大, 所以溶解度變小了。

  14.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a.兩種不溶性物質在組成和結構上的比較,溶解度小產物的不溶性物質的溶解度一定很小,不同組成和結構的不溶性物質的溶解度不能直接用溶解度產物比較,這是正確的; 灣。水的離子產物常數kw隨溫度的公升高而增大,說明水的電離是吸熱反應,是錯誤的;三.給出的表示式是一水合氨的電離常數表示式,電離常數的影響因素是溫度,在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銨固體,電離常數保持不變,這是錯誤的;D.醋酸鈉是強鹼弱鹽,水解呈鹼性,C(H+)C(OH—)是錯誤的。

  15.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乙個。物質溶解時,往往伴有吸熱或放熱現象,濃硫酸溶於水釋放大量熱量,溫度公升高,因此該選項不符合主題

    灣。物質溶解時,常伴有吸熱或放熱現象,溶解在水中的氫氧化鈉固體釋放大量熱量,溫度公升高,因此該選項不符合主題

    c.氧化鈣與水反應釋放出大量櫻桃李子熱量,溫度公升高,因此選項不符合題目D。當氯化鉀晶體溶於水時,溶液的溫度變化不明顯,因此脊柱開智術語的選擇符合主題

    因此,請選擇 D

相關回答
14個回答2024-08-09

不一定。 讓我們假設主題正在討論離子化合物在水溶液系統中溶解的簡單案例。 >>>More

24個回答2024-08-09

煎牛排時,肉的下部在加熱時會收縮,擠壓肌肉之間的組織液,但在上部被加熱之前,組織液會從上部的鬆散部分滲出。 >>>More

11個回答2024-08-09

變紅是指遇酸時形成微紅的色素,微觀不需要考慮,這是乙個特點,謝謝。

8個回答2024-08-09

溶液中的一些物質是分子形式,離子形式,有些是分子形式和離子形式。 這是由用品的類別決定的! >>>More

20個回答2024-08-09

1:缺氧+貧血。

我以前經歷過!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