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選舉國

發布 歷史 2024-08-07
3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5

    它也被稱為選帝侯(德語:kurfürst,複數:kurfürsten),特指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他們有權選舉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起源建立。

    1356年,盧森堡王朝皇帝查理四世為了尋求諸侯們對兒子繼承王位的承認,在紐倫堡制定了著名的憲章“金印詔書”,正式確認了大封建諸侯選舉皇帝的合法性。 該法令以世界七宗罪為宗教基礎,確立了帝國的七位選帝侯。 他們是教會的三位選帝侯

    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和四位世俗選帝侯:薩克森公爵、布蘭登堡侯爵、普法爾茨伯爵(或萊茵伯爵)和波希公尺亞國王。 事實上,七位選帝侯選出的人只能被稱為“德意志國王”,只有進軍羅馬並由教皇加冕後的“德意志國王”才能使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

    1623 年,在三十年戰爭期間,斐迪南二世將萊茵河伯爵的投票權轉讓給了他的堂兄巴伐利亞公爵; 在 1648 年的戰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第八位選帝侯被確立為宮廷伯爵; 後來,在1777年,萊茵宮伯爵成為繼承人,他的領地被轉讓給巴伐利亞選帝侯,選舉地位被撤銷。

    1692 年,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授予不倫瑞克-呂訥堡公爵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通常稱為漢諾瓦)第九位選帝侯,但直到 1710 年才得到德國國會的承認。

    1801年,《呂訥維爾和約》將萊茵河左岸割讓給法國,切斷了特里爾和科隆的選舉權,並將美因茨的選民轉移到雷根斯堡教區。

    1803 年,德國國會為符騰堡州、巴登州、黑森-卡塞爾州和薩爾茨堡設立了四個選區,但從未行使過。

    滅亡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下令解散,選民失去了意義。 選帝侯在後來的德意志帝國作為榮譽頭銜倖存下來,但它遠非它的本意。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4

    神聖羅馬帝國名義上是乙個帝國,但實際上它只在中世紀早期和中期才有很強的**控制權,在十四世紀之後的400多年裡,直到它解體,它仍然是乙個鬆散的封建領主聯盟,“皇帝”的頭銜不是世襲的,而是選舉產生的。 1356年的金印詔書確認了這一制度,其中皇帝由帝國的七位王子選舉產生。 這七位王子是帝國內更強大、更有聲望的權力,被稱為選帝侯。

    皇帝終身任職,但在皇帝死後,選帝侯選出了下一任皇帝。 選舉人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的發展,選民人數減少、消亡、被切斷,席位也因各種原因增加,大致在7-9之間波動。

    至於哈布斯堡王朝,歐洲最輝煌的貴族家族之一,從1438年開始就壟斷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雖然看似王位一直都是家族傳承下來的,但實際上依然是幾代選帝侯選出的皇帝,但哈布斯堡家族實力最強,已經當選, 王位繼承沒有受到其他候選人的威脅),在其最輝煌的時期,它統治了除法國以外的幾乎所有中歐和西歐。該家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所有領土,但該家族本身倖存至今,現任一家之主是最後一位奧匈帝國王儲的兒子。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翻譯成中文就是“聖騎士”,是音譯,意思是聖騎士,聖戰士,聖戰士。

    地名一般是音譯的,很少翻譯,例如薩爾茨堡,在德語中意為鹽,哈布斯堡,意為鷹。

    順便說一句,“Palatin”本身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一般按照德語直接音譯成普法爾茨語(Pfalz),而“Paladin”本身很少被用作翻譯

相關回答
20個回答2024-08-07

如果沒記錯的話,侯是縣里的下屬。

10個回答2024-08-07

我國採用紙本位制,紙本位制已經形成了一種管理貨幣,紙幣已不再涉及**,只要發行紙幣,就能滿足人們生活和交易的需要,紙幣的價值可以維持,這種紙幣本位制就可以存在。 現在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紙幣或鑄幣,本質上都是“命令”貨幣,而這種貨幣之所以是貨幣,是因為秩序是貨幣,每個人都接受它。 >>>More

7個回答2024-08-07

富人與國家相媲美,這意味著私人擁有的財富與國家的財富相媲美; 被描述為非常富有。 >>>More

11個回答2024-08-07

十六國不是王朝,說王朝屬於金朝。 當時說有五個胡和十六個國家,但實際上不止於此。 除程漢、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延、南燕、北燕、錢梁、後梁、西涼、北涼、南涼、夏十六國外,還有西燕、冉、魏、秋池等國。 >>>More

9個回答2024-08-07

南越國(西元前203年-西元前111年),秦朝即將滅亡,約西元前204年,南海郡長趙佗吞併桂林郡和湘郡,西元前111年被漢武帝滅亡,傳給第五代, 93年。首都位於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包括今廣東和廣西的大部分省區,福建、湖南、貴州和雲南的部分地區,以及越南北部。 越南共和國是美國在越南戰爭前夕在越南南部建立的“傀儡政權”。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