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處理滲碳實施國家標準:
1.GB T 5617-1985鋼感應淬火或火焰淬火後有效淬火層深度的測定 4
2.GB T 9450-1988 鋼滲碳淬火中有效淬火層深度的測定和驗證 4
3.GB T 9451-1988 鋼薄表面總淬火層深度或有效淬火層深度的測定 5
4.GB T 9452-1988 熱處理爐有效加熱區的測定方法 13
5.GB T 11345-1989 鋼件氮化層深度和金相組織的測定。
檢驗146、GB T 12603-1990金屬熱處理工藝。
分類和程式碼 6
7.GB T 13321-1991 鋼材硬度銼試驗方法3
8. GB T 13324-1991 熱處理裝置術語。
滲碳一般是針對鋼的,鋼的滲碳是將鋼件在滲碳介質中加熱絕緣,製成碳原子。
它滲透到鋼的表面,改變表面的碳濃度,從而得到具有一定表面含碳量和一定濃度梯度的熱處理工藝。
滲碳的目的是實現機器零件的高表面硬度、耐磨性和高接觸疲勞強度。
和彎曲疲勞強度。
滲碳根據授精劑的不同聚集狀態可分為固體滲碳、液體滲碳和氣體滲碳三種。
-
1.GB T 5617-1985鋼感應淬火或火焰淬火後有效淬火層深度的測定 4
2.GB T 9450-1988 鋼滲碳淬火中有效淬火層深度的測定和驗證 4
3.GB T 9451-1988 鋼薄表面總淬火層深度或有效淬火層深度的測定 5
4.GB T 9452-1988 熱處理爐有效加熱區的測定方法 13
5 GB T 11345-1989 鋼件氮化層深度測定及金相組織檢驗 14
6 GB T 12603-1990 金屬熱處理工藝分類及代號6
7.GB T 13321-1991 鋼材硬度銼試驗方法3
8. GB T 13324-1991 熱處理裝置術語。
9 GB T 15735-1995 金屬熱處理生產工藝安全衛生要求 8
10國標T 15749-1995《定量金相手法9》
11 GB T 16923-1997 鋼的正火和退火 8
12 GB T 16924-1997 鋼的調質 10
13 GB T 17358-1998 熱處理生產電能消耗定額及其計算和測定方法 6
14 GB T 7232-1999 金屬熱處理工藝術語。
15 GB T 18177-2000 鋼氣氮化。
-
碳鋼的熱處理一般在滲碳後進行低溫調質,以獲得硬度高、心臟堅固堅韌的表層。 根據鋼的成分,通常使用以下熱處理方法。
1)滲碳後預冷、直接淬火和低溫回火。
這種方法適用於合金元素含量低、不易過熱的鋼,如20CrMnTi、20CrTi等。
2)一次淬火。
滲碳後,緩慢冷卻至室溫,再加熱淬火,低溫回火。 適用於碳鋼、低合金鋼工件和滲碳過程中容易過熱的實心滲碳件。
3)二次淬火。
滲碳後,緩慢冷卻至室溫,再加熱兩次,低溫淬火回火。 適用於本徵粗晶粒鋼和效能要求高的工件,但生產周期長,成本高,易脫碳、氧化、變形。
對於合金化程度高的18Cr2Ni4Wa等鋼種,如果在滲碳後進行預冷淬火,滲流層中會有大量殘留的奧氏體,從而降低硬度。 為此,在生產中採用滲碳空氣冷卻,然後進行高溫回火分解殘餘奧氏體,然後進行加熱淬火和低溫回火。
熱處理及結構特點滲碳件的一般工藝路線為:落料、鍛造、正火、機加工、滲碳、淬火+低溫回火、磨削。 滲碳溫度為900-950,滲碳後的熱處理通常採用直接淬火和低溫回火,但對於滲碳過程中容易過熱的鋼種,如Mn2等,需要在滲碳後進行正火,以消除粗晶粒的過熱組織,然後進行淬火和低溫回火。
淬火溫度一般為AC1+30 50。 使用狀態下的結構為:表面為高碳回火馬氏體加粒狀碳化物加少量殘餘奧氏體(硬度可達HRC58 62),鐵芯為低碳回火馬氏體加鐵素體(淬火)或鐵素體加Torrosite(未淬火)。
滲碳是碳原子滲透到鋼表層的過程。 也是要使低碳鋼的工件具有高碳鋼的表層,然後經過淬火和低溫回火後,工件的表層具有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工件的中心部分仍然保持了保持低碳鋼鏈條的韌性和可塑性。 一般滲碳溫度為900 950,淬火溫度為800 850,油淬火溫度為180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