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溪姬棠淵結。
作者簡介]袁傑(719-772),河南省廬山人(今河南廬山縣),唐代文學家。年輕時,他不羈,十七歲才學,師從袁德修。 天寶十二年(753年),他養了晉士。
在安石之亂中,石思明攻打和陽,肅宗召他到北京請教,這是在《時代論》的三篇文章上,受到讚賞。 為了論述石思明的功績,他轉而監製御史,是水務部的一員。 代宗登基,拜道州刺客史,封榮官靖使,又封金無為將軍。
回到北京司,送給了禮品部的服務員。 他同情百姓的苦難,在道州任職期間,他兩次寫信請求人民免稅,並得到皇帝的許可。 他還“為私營部門放棄了土地,免於強迫勞動”,召回了10,000多名流離失所者,並受到人民的愛戴。
他的詩歌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風格力求擺脫六朝以來華麗雕刻的弊端,輕巧簡潔,純淨自然。 只是太簡單了,風格略遜一籌。 他是唐代古代文學運動的先驅之一。
原藏已散,明人有《元慈山藏》。 他還主編了《鄭忠基》詩集。
道州城以西100多步,有一條小溪。 南流數十步,聯合營溪2。 水流到兩岸,都是奇石,嵌在板3中,無法命名。
清澈的溪流觸碰石頭,懸念激昂。 4 種不同的竹子,5 種色調和色調。 如果這條溪流在山上,建議人們出行6; 在世界7中,它可以是首都的勝利,也可以是安靜的森林亭子 8.
而知州來了9,沒人賞識; 徘徊在溪流上,目瞪口呆! 它是乙個稀疏而骯髒的地方,它是乙個亭子; 種植松樹和肉桂,以及香草 10,以遺憾的形式獲勝。 因為小溪在國家的右邊,所以命運被稱為“右溪”。
在銘文石上,揭示了來者。
選自“四大系列”和“袁慈山藏品”。
注】1 道州:國名,屬唐西省,治國所在地在湖南省道縣。2 坎普克里克:
河名發源於湖南省寧遠縣南部,流經道縣,西流向湘水,北至砝嶺縣。 3 攲(qí bully)嵌體盤繞:外觀為斜嵌體,鋸齒形和懸停。
4 秀木:一本“好木”的書。 休,太棒了。
5 陰:樹蔭。 陰影:
蓋。 6 義民閉關:隱居山林。
7 人圈:與上面的“山”對稱,指的是有居民的地方。 8 安靜者:
喜歡安靜的人。 9 國家來了,要作國家的統治者。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瀛州被取代,後改為道州。 已經,通過“到”。 10 香草:
即香茅,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莖蔓延並鞏固斜坡。 它也可以指芬芳的花草。
-
欣賞姬友熙的作品。
幽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條小溪,石頭奇特,泉水清澈,草木茂盛,環境優美異常。 但早就不為人知了,所以一直不為人知。 元傑被任命為道州刺史時,修繕,並刻石刻銘文,取名幽溪。
這篇優美的散文聚焦於右溪的自然美景,並講述了它的翻新。 文筆流暢簡潔,文筆雋永典雅,風格純淨自然,記載事物的形狀,層次清晰,僅用140個字就把幽溪的自然味道描得一清二楚。 文章用右流無人欣賞,表達了作者從未遇到過才華的感受。
前半部分聚焦於場景,後半部分聚焦於抒情,場景是情感,情緒因場景而生,場景融為一體,形式與精神俱全,是一本獨立的遊記。 因此,《幽溪傳》不僅具有濃厚的時代特色,還承載著作者鮮明的個性特徵。 《右溪的故事》描寫了水流的湍流,採用了直接(正面)描寫手法。
《右溪的故事》文筆簡潔,開頭用清澈優美的語言,幾筆渝短,勾勒出右溪用奇石奇汪的泉水和森林的美麗景色。 文章雖然很短,但它使用了多種表達方式。 寫下溪流,突出它的小; 寫石頭,突出它們的陌生感; 寫水,突出它的清澈和興奮; 寫木頭和竹子,突出它的懸掛陰影。
前面寫著溪流和水,溪流從側面寫著石頭、樹木和竹子。 這一層是關於描述的。 第二層表現了溪流引發的情緒,主要是議論和抒情,充分表達了作者隱士的胸懷和他從未謀面的生活體驗感,從而體現出寫景的目的。
小溪的修復和美化是以敘述的方式寫成的,而名稱和石雕的由來則是以解釋的方式解釋的。 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手法,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性。
袁傑疏浚右溪,建亭子,種松肉桂和藥材,象徵著高貴,既表明了他對美的追求,也體現了他對名利的漠不關心,以及對自然的熱愛。 面對如此幽靜美麗的景象,袁傑並不像奕師奕士沉溺於山水,衝出塵埃,耿傑,有孤獨寂寞的感覺,有一種獨特的貞潔靜謐的感覺,反而成了山河相伴,寓意山水之中。 他不為幽溪,讓汙穢之人受委屈,顯露蕭條和不公,為山,為水,為人。
寫山水遊記,講愛情故事,甚至用題材表達吐槽,這是唐人作品的獨到之處。
詳情請見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