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無知”?

發布 社會 2024-02-21
7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這樣描述知識與無知的關係:畫乙個圓,乙個人知道的在圓圈內,無知的在圓圈外; 知道的事情越多,圓圈就越大,圓圈的外緣就會越長,也就是說,乙個人知道的越多,他知道的無知就越多。

    蘇格拉底更精闢: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不可能不佩服這兩位智者的洞察力,他們達到了人類科學和文化史上的最高高度。 我最近陷入了一種狀態,我遇到的能力越強的人,我就越覺得自己無能。

    了不起的人太多了! 那些在自己領域鑽研過專家級的人,敢於在大眾面前發言,言辭權威,令人信服。

    更令人佩服的是“一專多能”的牛類,你看,黃建祥在出版了幾本書後又發行了一首單曲,足評人李成鵬寫了一篇長篇**賣得不錯,而另一位足評人董璐更何況,他寫歌、寫電視節目,還在部落格上寫了不少話。 多麼充實(但也很有品位和樂趣)的生活! 他們的才華和精力令人驚嘆。

    在這個奇怪的比喻中,我們不自覺地使用了兩個標準,乙個是知識——這個標準是相對的,也就是說,不同的人只能在比較後說出誰的知識淵博,例如,現在乙個人的知識量是用乙個人的受教育程度來衡量的,這是社會設定的標準——用來衡量乙個人擁有多少知識的標準。

    當然,這個標準並不是衡量所有知識的標準,而只是某個社會設定的標準,或者是某個社會在“知識”標準中確立的標準,同樣,不同社會用來衡量“知識”的標準也不完全相同。

    但還有另乙個標準,即“無知”的衡量標準——這個標準是絕對的,即它不能被表述出來。 究其原因,是“無知”的東西是無法計算的,因為如果它們對人類來說是“無知”的東西,那麼我們就不可能知道哪些東西是“無知”的,有多少是“無知”的。

    如果我們能設定乙個衡量“無知”的標準,也意味著我們已經知道這個“無知”是什麼,剩下的問題是如何解決這個“無知”,那麼這些東西就不是“無知”了。

    這也讓我想起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類似言論: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深刻。 因為提出問題其實是從“無知”到“知”的一大步,而解決問題是從“知道不多”到“知道多”的一步。

    索斯還提到了理解的一點,即乙個人擁有的知識越少,他就越無知——他永遠不會變得有知識,而乙個人擁有的知識越多,他就越不無知,而此時的知識是相對的。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我們接觸到的圈子越大,我們知道的東西就越多,這個圈子的外圍就會越長,我們接觸的未知就越多。 可以說,乙個人知道的越多,他就越會感到無知。 作家楊大夏楊珂指出,知道多少,就看你有多謙虛。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你也可以這樣理解,就好像我們知道地球是圓的,它是乙個圓,它的外圍是乙個無限的宇宙,我們一時感到自己的無知。 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我覺得世界是平的,我在世界的中心。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有兩個人,乙個知識多,乙個知識少。

    請問,你覺得這兩個人哪個更無知?

    有人會說,知識少的人會覺得自己更無知,因為他對一切都很好奇。

    也有人說,知識越多的人會覺得自己越無知,因為知道的越多,就越發現自己需要學習。

    這兩種解釋,聽起來都是有道理的。

    你之所以認為它們都有意義,是因為它們都是線性思維。 在你認為的哪條線上,你會沿著那條線,把它滑到它給你的結果上。

    但如果你用類比和發散思維來重新審視這個問題,你可能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上圖中有兩個圓圈,一大一小。

    大圓圈代表知識多,小圓圈代表知識少。

    圓圈的外側代表無知,即無知。

    大圓的周長比小圓的周長得多。

    因此,知識較多的人比知識較少的人感到更無知。

    我不禁想起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關於研磨的一句話:

    因為提問是從自身“盲目體驗”到“未知”的探索,一旦成功,就會產生新的東西。

    而要解決乙個問題,從自己的“知道”到“知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經驗,是沒有達到增量的。

    無論是線性思維還是發散思維,思維方式本身沒有好壞之分。 他們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件事,豐富了我們認知的維度,讓我們對一件事的理解更加深刻。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很多時候,人們會覺得“書本被用不上”,因為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往往在需要應用時才真正得到認可。 以下是一些可能讓人們意識到他們需要更多的知識或技能的時刻:

    當在工作中面臨挑戰或困難時,您會發現自己缺乏必要的技能或知識。

    當你學會猜測新事物或在新環境中磨臉時,你會發現你的知識和技能不足以適應。

    當面臨健康問題或生活挑戰時,發現自己缺乏必要的醫學或科學知識。

    當在社交或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或挑戰時,發現自己缺乏必要的溝通技巧或心理學知識。

    總之,這是乙個常見的現象,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學習和探索,並積累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和機遇。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發現你的無知。

    古希臘哲學家埃利亞的芝諾的一位學生曾經問:“老師,你知道的比我多很多倍,你的問題非常正確,但為什麼你總是對你的答案有疑問? ”

    芝諾在桌子上畫了兩個圓圈,一大一小,指著這兩個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多。

    兩個圓圈的外在部分是你我無知。 大圓的周長比小圓長,因此我比你與無知的接觸更多。 這就是為什麼我經常懷疑自己。 ”

    芝諾的觀點後來被總結為一句名言: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發現你的無知。

    回想起剛學東西的時候,總覺得新世界的大門已經開啟了,比如,當我第一次學會吹笛子的時候,我就興奮地覺得自己是乙個樂器天才。

    但如果你問那些學習樂器多年的人,他們往往會說自己不擅長。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謙虛,而是因為當他們深入挖掘時,他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廣度和自己的缺點。

    所謂初學者,三年天下立於不敗之地,三年學習後,他就開始懷疑人生了。

    隨著學習的繼續,大多數人會逐漸發現自己的缺點。 其實這是乙個非常合理的過程——在經歷了抑鬱和重新定位之後,我終於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準確的認識。

  7.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經生動地描述了知識與無知的關係,他說,讓我們畫乙個圓,乙個人知道的就像圓的裡面,乙個人知道的就像圓的外面。 乙個人知道的事情越多,圈子就越大,同時圈子的外面也越來越大。 也就是說,乙個人知道的越多,他知道的無知就越多。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智慧意味著自知和無知。

    我們都認為自己是乙個知識淵博的人,能夠吸收很多知識,從而不斷擴大,但是我們的圈子也在不斷擴大,無知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沒有人可以佔據一切,也沒有人可以一無所有。 沒有人可以無所不能,也沒有人可以一無所獲。

    乙個幹部的權力越大,他的責任就越大。

    他的利潤越大,他的風險就越大。

    智者越有智慧,就越無知。

    乙個家庭的人越多,實力越強,消耗就越大。

    在一生中,他投入的越多,他的回報就越大。

    相反,乙個**的風險越大,他的利潤就越大。

    智者越無知,他就越有智慧。

    他對乙個家庭的消耗越大,他的實力就越大。

    幹部的責任越大,他的權利就越大。

    在一生中,他回報的越多,他投入的就越多。

    乙個人知道的越多,他就越無知。

相關回答
11個回答2024-02-21

說話:分手吧,我覺得我們倆在性格上有點格格不入。 反正這方面說自己也不好,別說他(她)錯了,也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只是編造故事。 >>>More

7個回答2024-02-21

這樣的人不明白哲學是什麼。 這就像說大肌肉是健美的一樣無知。 實際上,最高的哲學在中國。 西方有知識分子運動員,但很少有哲學上的卓越。 >>>More

16個回答2024-02-21

準確地說,市面上的玫瑰有兩種:一種是月季,多以鮮花的形式出現在市場上,也就是情人節常見的玫瑰; 另一種是玫瑰茶。 >>>More

18個回答2024-02-21

小朋友,LZ說的是神單,不是中間單。。。神靈單人時,小強攻,龍核,大炮,攻擊力本身高,強攻彌補小強攻的負面影響。 當然,能讓瀟瀟成為奇神最優秀的高手之一的,就是那粗獷的外表,也就是小三技能,那個被動的,那個技能證明,瀟瀟不僅耐久,而且挨打的時候還能愣秒。 >>>More

33個回答2024-02-21

東北語言豐富,形象豐富! 不要假裝。 過去的冬天,貓咪在冬天講故事,你沒聽嗎?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