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我認為滑塊和板子之間應該有摩擦力,板子的底部應該是光滑的。 如果是這樣,我想談談我的想法,請原諒我說對了。 當然,第一步是動量守恆,因為兩者整體上不受外力的影響,這使它們具有共同的速度。
滑塊和木板之間的摩擦力是對滑塊的阻力,但它是對木板的動力,也就是說,在達到共同速度之前,摩擦力使滑塊減慢速度並加速木板,直到共同速度,此時沒有相對滑動,並且沒有摩擦。 關鍵是要找到相對摩擦係數。 設 u 為例,用運動學求滑塊和木板相對於地面的位移,將兩者減去 l。
第二部分有點複雜,找到U後,或者用運動學方法求滑塊和木板在3 4L的速度,然後滑塊和另外1 4L的動量守恆,方法和以前一樣。
-
解決方法:1)當板長為l時:讓滑塊停在木板處的公共地速度為v,滑塊在板上的摩擦力為f
動量守恆:mv0 = 3mv,因此,v = v0 3
函式-能量轉換:1 2 mv0 2 = 1 2 (m+2m)v 2 + fl = 1 6 mv0 2 + fl
求 f = mv0 2 (3l); fl = 1/3 mv0^2
2)當板分為3 4L和1 4L兩段時,板的質量分為兩部分:3m 2和m 2。
當滑塊移動到 3 4L 時,讓滑塊速度為 V1,平板速度為 V'
動量守恆:mv0 = 2mv'+ mv1
工作和精力的轉換:
1/2 mv0^2 = mv'^2 + 1/2mv1^2 + 3/4fl = mv'^2 + 1/2 mv1^2 + 1/4 mv0^2
雙公式解給出 v1 = 2 3v0, v'=1/6v0
3)當滑塊在後1 4段上滑動時,假設滑塊在板上滑動距離x,最終停在板上時的總速度為v2。
動量守恆:MV1 + 1 2 MV'= 3 2mv2,利用 2) 的結果,v2 = v0 2
功率和能量轉換:1 2 mv1 2 + 1 4 mv'^2 = 1/2 (3/2m)v2^2 + fx
找到 x = 1 8l
也就是說,滑塊停在最後 1 4 段的中點。
-
只需寫下公式即可。
mv0=(m+2m)v'
v'=v0/3
1 2mv0 2 = 1 2 (m + 2m) (v0 3) + fl (f 是摩擦力)。
溶液得到 f=mv0 2 3l
接下來的 4 個方程式是組合的,我不想問結果。
mv=mv1+2mv2 (v1是小木塊達到3 4時的速度,v2是木塊的速度)。
mv1+1 2mv2=(1 2m+m)v3(v3 是塊和條帶的後半部分的速度)。
1/2mv0^2=1/2mv1^2+1/2(2m)v2^2+f*3/4l
1/2mv0^2=1/2*3/2mv2^2+1/2(1/2m+m)v3^2+f*s
s 是所尋求的距離。
-
mv0=(m+m)v。
1 2mv0 2=1 2(m+m)v 合計 2+umglmv0=(3 4m+m)v.
1 2mv0 2=1 2(3 4m+m)v,共計2+umgl'
l'做你想做的事,自己做數學,你應該能夠理解方程式。
-
p=mv,它的含義是物體運動強度的尺度,是乙個比速度和質量更基本的物理量,在微觀世界中經常被發現更簡潔地描述動量,因為它使用動量作為運動單位。
-
您的問題不完整......
在球在表面上滑動的過程中,汽車向右移動,當球向下滑動時,汽車會繼續向前移動,因此不會回到原來的位置,A是錯誤的。 從球到最高點,知道兩者具有相同的速度,對於由汽車和球組成的系統,動量守恆定律的柱公式為 mv=2mv',具有公共速度 v'=v/2。小車動量的變化是mv 2,顯然,這種增加的動量是燈泡壓力的結果,所以b對。
對於 c,系統的機械能可能沒有增加,因為滿足動量守恆定律,當兩個表面光滑時就會發生動量守恆定律。 由於球的原始動能為mv2 2,而系統的動能為2m(v 2)2 2=mv2 4,因此系統的動量減小mv2 4,如果表面光滑,則減少的動能等於球增加的重力勢能,即 MV2 4=MGH,H=V2 4G。 顯然,這是最大值,如果表面粗糙,高度甚至更小。
-
它問的是球第一次離開汽車時的速度有多快,對吧? 有必要補充一點,兩個表面也是光滑的。
利用動量守恆和機械能守恆,讓剛分離時球的速度為v1,汽車的速度為v2,那麼球開始時的速度v的方向就是正方向,是的。
mv=mv1+mv2 和 mv2 2 mv1 2 2+mv2 2
從球滑下表面時對球的力可以看出,v1 不為零!
從以上兩種形式的綜合來看,v1 v2 0
-
因為兩輛車都受到彈簧力fa=fb,時間ta=tb,所以fa*ta=fb*tb,動量變化相等,所以車A的動量變化與車B的動量變化之比為1
-
1 所謂原來方向,指的不是60度飛行,而是手榴彈(以下簡稱SLD)在**前面的飛行方向。 根據標題,當到達最高點時,SLD只有乙個向前的水平速度分量,而沒有上下方向的垂直運動分量。 因此,標題所謂“原方向”,就是指這個向前的水平方向。
2 根據我的觀察,這個問題不清楚,因為“原來的方向”也可以認為是與水平方向成60度角的對角線向上,所以標題應該寫成“它最大的一塊沿著**之前的運動方向以2v0的速度飛行”。 如果你在正式考試中遇到這種情況,我建議你計算兩種情況,並解釋兩種情況,以便考官一定會給你滿分。
3 回到主題。 sld 的初始速度 v0 以與水平面成 60 度角的對角線向上丟擲,因此水平方向的速度分量為 v0cos60°=,之後您已經在問題中分配了 v'= 計算,我不會寫。 方向是乙個問題,因為其中一塊是水平向前的,而另一塊必然是水平向後的。
4 設化學能為 e,則根據能量守恆:3m*(, e=12*m*v0 2
5 這個問題的癥結是所謂的“原來的方向”,如果我不把你們說清楚,你們可以再問一些問題。
-
首先力分析,水平方向不受力,垂直方向受重力作用。
此時,速度應分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水平方向保持不變,垂直速度一直在降低,水平方向由於沒有受到力而保持動量守恆。
當達到最高點時。 也就是說,此時垂直方向的速度已經為0,原因是重力,同學們,進行力分析!
-
當達到最高點時,垂直速度為零,只有水平速度。
-
動量和動能都與物體的質量及其運動狀態有關。
區別在於,動能是從能量的角度反射出來的,是乙個標量,與運動方向無關;
動量是乙個向量,它不僅與 v 的大小有關,還與運動方向有關。 這是動能無法替代的。
功是導致能量轉化的原因,組合外力的總功對應於動能的變化。
衝量是使動量發生變化的原因,而合力的衝量與動量的變化相對應。 只要合力不為零,物體的動量就必須改變,無論是大小還是方向。
功是力對空間位移的累積作用,動能的變化涉及f,位移。
衝量是力隨時間推移的累積效應,動量的變化涉及f,時間。
這兩個概念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乙個物體、同乙個過程、同乙個運動,但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有時兩種方法都可以使用,有時只能使用其中一種。 如碰撞問題(動量定理、動量守恆)。
變速曲線運動(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恆)。
-
6s後,上公升高度h=420
m) 殼速度 v = 40
m s) 動量 p=2*mv=80m
方向向上清除失敗)。
由於最後一盞燈最終落到了發射場,因此沒有水平元件。
第乙個落地的**得到 v=8
m s) (朝上)。
脈衝 i = 32m(向下方向)。
另乙個激勵塊的動量為p=40m+32m=72m),速度為v=pm=72
m s) (朝上)。
t=(36+2*849^
s) 答案有點奇怪,請自己檢查一下。
-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乙個問題!
當 B 的速度為零時,如果球在 A 的手中,則通過動量守恆可以知道 A 的速度必須為零。
當 B 的速度為零時,如果球恰好在空中,則 A 的速度一定不能為零,否則動量不守恆。
當 B 的速度為零時,如果球在 B 的手中,則沒有問題。 想象一下,A 投擲一次後速度變為零,B 的速度以零速度接球。
-
問題的答案不正確,球的最終位置不確定。
研究物件設定為兩個人和乙個球,總動量守恆,一題即可解決。
當兩人完成整數次兩次傳球迴圈時,球可以在第一手,兩人靜止。
或者當最後一次球從A手傳出時,A只需要控制拋球後保持靜止的動力,系統中兩個方向的動量只有球和B,並且始終相等,B在接球後必須靜止。 問題解決了。
-
如果球在B的手中,那麼球從A到B的動量從何而來? 那麼 A 不可能將其速度更改為 0
-
我覺得沒關係,如果A在第一次傳球後停下來,那麼B在接球後也應該停下來。
-
“在行進中將球傳給對方,當B的速度恰好為零時”,理解為B的速度先為0,當球在空中時,A的速度不是0,A的接球後速度為0。
-
將 B 和“A 和球(如 C)”視為乙個系統,因為合力為零,即系統的動量守恆。 因為初始狀態C和B的質量相等,並且初始速度的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所以初始動量為零,所以當B速度為零時,C速度為零。
-
我認為這應該是可能的,假設 A 的質量為 m1,B 為 m2,球為 m0,假設 A 先拋球時 A 處於靜止狀態(m1+m0)v=m0v,然後 v=(m1+m0)v m0 B,當 B 接球時,m0v-m2v=0,B 和球的動量均為 0
-
整個板凳的動量是守恆的:最後所有的球都結合在一起。
mv0=(m+2m+……nm)v
v=[1/(1+2+ …粗糙的大廳......n)] *v0 = 0 機械能損失: e = (1 2) mv0 2
-
n 如果沒有逗號底限制,那麼它是無限的,右邊所有球的質量都是無限的,碰撞後的動量為0,那麼速度為0,所有的機械能都損失了。
是初始機械能:(1 2)MV0 2
-
d由於動量守恆,所以大家在開始時都處於靜止狀態,所以最終動量的總和是0
設人的質量加上汽車是m,球的質量是m,得到如下關係:
mv2+mv=mv1,所以v1>v2,而且因為球一直追不上B。
所以 v<=v2
不是學問高,只是個人的領悟,說不上那種意境,這是一首歌風頌德的詩,和詩經裡的“頌歌”差不多。嘿,我不知道我是否理解正確。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