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讀最後五篇文章的感覺,急用!!!

發布 文化 2024-02-20
3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1.“曹”表示早年,“習”表示晚年。 早晚採花,指的是魯迅先生對童年、青春期、傍晚青春的回憶。

    2.《晨花與夕陽》的內容。

    《晨花與夕陽》是一本著名的散文集,必讀。 《晨花夕陽》雖然不是寫給兒童和青少年的,但它寫了很多關於兒童和兒童的文章,讀起來很有意思,這本書是魯迅對童年、青春期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經歷和經歷的回憶。 全書共12個部分:《小序言》《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次猖獗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尾書房》《父親的病》《瑣事》《藤野先生》《范愛農》《後記》。

    3.關於作者。

    魯迅原名周張壽,後改名周樹人,字玉才,浙江紹興人。 近代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有人說魯迅的這些文章,看樣子像是在跟你聊天,怎麼能算是傑作呢?

    不要把這麼一本名著當成優美的文字,其實這本書裡的文章好像在“聊天”,也是魯迅這句話的魅力所在。 它看起來很樸實,甚至是口語化的,但為什麼它如此引人入勝? 正是因為簡單,才讓人覺得很親切,彷彿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說著什麼,“說”到激動,話語就會變得很熱情,讓人細細品味、感受魯迅的點點滴滴。

    俞大富這樣形容魯迅的著作:“魯迅的作風簡潔如匕首,一寸鐵能殺人,刀見血,能抓住要點。 是的,這個特點在《二十四孝圖》一文中表現得很清楚。

    一開始,他用“尋找咒語”從側面指出中心,然後講述了他童年的故事。 其實魯迅先生是有話要說的,他說自己小時候看過《二十四孝》,其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那就是對孩子的不重視。 這難道不應該反映出孩子們沒有閱讀他們應該閱讀的書,人們視而不見嗎?

    可是,我又想了想,現在的孩子連讀書都不想了,連讀書都不想了,他們不想讀書了。 看看那些渴望讀書卻不讀書的孩子們,現在我們有書可讀卻不想讀書,難道不難過嗎?

    我喜歡《晨花與夕陽》中描寫人物的文章。 首先,這些文章的內容對我比較有吸引力,因為我喜歡看各種各樣的人,再加上魯迅輕鬆生動的語言,讀來讀去,你彷彿看到了站在你面前的那個人。 比如《阿昌與山海經》描寫了魯迅家的保姆阿昌。

    文章生動地描繪了中國農村勞動婦女在舊時代非常典型的形象。 有人把這篇文章比作魯迅從記憶的土壤中培育出來的一朵異常美味的“晨花”。 的確,對於這個女人,魯迅不僅不避諱寫她的美醜,反而懷著真摯的感情懷念著她的一切。

    無論魯迅是欣賞她,無聊,喜歡還是討厭她,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他的感情。 而且我還發現,這個“大媽”和我們研究過的文字中的“孔吉吉”很像,她們都是舊中國的同乙個人,經歷也差不多,比如名字都被遺忘了,昵稱也是隨意的。 可憐的人啊!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從百草園到三尾書房》描寫了魯迅先生小時候在家時在百草園裡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尾書房讀書時的無聊生活。

    魯迅先生的散文,充滿了童年的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心中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純真和童趣。

    文中,百草園的荒地被充分描繪得充滿無限的樂趣,那裡有“綠色的蔬菜溝,光滑的石井籬笆,高大的刺槐樹,紫色和紅色的桑葚; 蟬在樹葉中歌唱,肥蜂趴在花椰菜上,天子(雲雀)突然從草叢中衝向雲端“,這無疑不是孩子們的樂園,都充滿活力,都充滿幸福,難怪魯迅先生喜歡這裡。

    到了魯迅先生上學的時候,家裡送他去了三威書房。 三威書房是魯迅老師家的自習室。

    進入三威書屋後,魯迅先生開始了枯燥的學生生活,“每天只看書,中午看書,晚上教書”,這是魯迅先生的工作。 魯迅老師和同學們經常去屋後的花園裡玩,但是人太多了,時間長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學習,遠不如在百草園裡自由自在快樂。

    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揭示了兒童廣闊的人生興趣與限制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之間的尖銳矛盾,表達了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合理要求。

    《藤野先生》回憶了魯迅在仙台讀書時的生活,講述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以及對他的懷念。

    魯迅剛到東京時,在充滿中國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看到了清學生的身影,聽到了留學生晚上學習跳舞的喧鬧聲。 這讓魯迅非常反感,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去了仙台,在那裡他遇到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的衣服模糊不清,他給魯迅加講義,他是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學實踐,他了解中國女人的纏足。

    在這個片段中,我看到了對學生嚴謹的藤野先生,關心魯迅,沒有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以及科學嚴謹實實的藤野先生。

相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