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為什麼要去西方?

發布 歷史 2024-03-05
18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明朝先祖朱棣登基後,為了加強與海外的聯絡,提公升國家威望,他命鄭和率領一支艦隊前往西洋。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西方為中國文化、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國內生產的發展促使中國人走向世界。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中國應加強同亞非國家的經濟往來和友好交往。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我認為鄭和的西行主要是為了我們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當然還有尋找建文帝的使命,鄭和七次去西方,為中國文化、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不可否認的。 鄭和率領船隊在西洋經歷了大風大浪,他們不怕吃苦為“人人”付出代價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子孫後代學習。 他為中國文化和歷史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我們主要要學習的是他的精神。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它根本不是在找朱雲雯。

    有兩位特使專門在找朱雲文。

    我忘了它叫什麼。

    反正不是鄭和。

  7.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1.為了弘揚當時的中國文化,當時鄭和去了西方,帶來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和絲綢。

    2.發展外交。 當時,明朝時期,中國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想發展海外**和宣傳政治思想。

    3、還有一種說法是去找建文帝。

  8.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提公升國家威望。

    還加強了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係。

    但最重要的是提公升明朝的國威。

    再加上當時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是有條件的

  9.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皇上吩咐,他不敢給嗎,他是個太監。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有人解釋說,成祖派鄭和到西方去尋找建文帝。 我個人覺得這很好笑,這個辦法可行嗎,海外這麼大,如果建文真的出國了,能不能就靠鄭和和與世界各國元首溝通?

    而如果成祖真的擔心建文帝,那麼他應該更擔心建文是否在國內(他出國不能成為大氣層),他應該在國內一一查查。 他應該進行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更何況,一共七次西遊,第七次是他的兒子發起的。 他的孫子也準備了第八個(但由於**絆倒而停止了)。

    因此,去西方只是一句民間諺語。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根據**出生嬰兒。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傳說他暗殺了一位王儲。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在南洋巡航並出海**。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促進中國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提公升國家威望,密切與外界關係。

  16.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鄭和沒有瘋,第七次去西方的時候,在耶路撒冷病倒了,死在了異國他鄉。

    選擇留在耶路撒冷的鄭和,一生中去了七次西方,前六次去了西方,鄭和平安歸來,但第七次去西方的時候,鄭和年紀太大,路程太顛簸,太累了,途中病倒了,死在了異國他鄉。

    明朝老祖宗朱棣登基後,勤奮工作,明朝在他的統治下實現了永樂的繁榮。 在這種情況下,明成祖朱棣認為是時候出國宣傳明朝的威望了,於是他將自己的心腹鄭和派往西方。

    1430年鄭和第七次西航時,鄭和病倒在途中去世。 1430年,鄭和59歲,這在古代已經相當老了。 鄭和還是接受了明玄宗朱佔機的命令,讓他去西洋,率領二萬七千五百五十萬人乘船前往西洋。

    船隊一直航行到非洲南段才回國,當船隊到達古里附近時,鄭和突然感到不適,隨後他病倒了,希望能活到回家,但在1433年春天,他遺憾地去世,享年62歲。

    鄭和下一本書《拆解西洋》

    鄭和西遊是明朝永樂、玄德年間的一次海上航行,第一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最後一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周燕八年(1433年),共七次。 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鄭和是使團的主要特使,艦隊航行到婆羅洲以西。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一支艦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停泊在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太平港,航行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豐加拉、阿丹、天方、佐法玉諾爾、庫魯木斯、穆庫杜舒等地,已知最遠可達東非和紅海。

  17.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一、鄭和西行的主要目的,是提公升明朝的國威,明朝正處於不斷發展的時期,經濟也在復甦,國家越來越好。

    鄭和的西洋之行,其實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海上行動,這實際上說明明朝當時的實力確實很強,在那個時代敢於遠洋航行。 當然,還有其他書說鄭和去西方還有另外乙個目的,那就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因為當時的明朝皇帝是建文帝的人,這個嫌疑自然成了皇帝非常關心的事情。

    其次,鄭和也去西方結交更多的盟友朋友,雖然自己的國家發展了,但他仍然希望結交更多的盟友來鞏固自己的國家地位。

    在開車的過程中,鄭和也希望結交很多外國盟友,因為這些盟友可以透過鄭和西行的規模,看出明朝現在的經濟發展和繁榮。 許多國家願意依附於強國,或與強國交朋友,以保證自己的國家不受侵犯,在受到侵犯時,可以得到國家的支援,這也是一種外交行為。

    3.鄭和的西遊也是為了擴大明朝的商業活動,雖然國家的經濟實力在不斷恢復,但仍需要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對外貿易聯絡,以保證經濟穩定。

    在旅途中,鄭和會向各國國王贈送禮物,以表達他們的友好關係。 另一方面,也會利用送禮的局面,讓其他國家知道明朝有什麼好東西,可以作為他們日後交流的商品,也可以算是一種宣傳銷售的方式,也可以和其他國家建立良好的關係, 這將是對明朝經濟穩定的重大幫助和促進。

  18.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宣揚國威,炫耀異國他鄉,展示中國的富強。

相關回答
4個回答2024-03-05

1405年6月,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

他以“天下”的戰略眼光和對外開放的胸懷,派鄭和(1371-1433)率領一支龐大的船隊首次南下,出使“西洋”,被稱為“鄭和西洋之航”,所謂“西洋”是指中國南部海域以西的印度洋地區。 鄭和率領的船隊規模極大,鼎盛時期有27000多人,200多艘艦艇,其中大型艦艇60餘艘,長148公尺,寬18公尺(60公尺)。 當時鄭和艦隊的導航技術相當先進,使用了指南針、測深儀和星盤。 >>>More

8個回答2024-03-05

七次。 小學五年級教材第二卷裡有這樣一段課文,叫《鄭和西遊》。

5個回答2024-03-05

明朝永樂年間,國力強大,北蒙古勢力被驅逐出長城,國力相當穩定。 這時,朱棣開始需要想辦法展示自己的國家實力,大概朱棣想成為世界的“貢主”,希望海外國家能來明朝進貢。 於是朱棣派鄭和出國召見各國向明朝進貢。 >>>More

4個回答2024-03-05

鄭和西遊,就是要指出,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太倉(今江蘇秦滄市太倉六合鎮)起錨,率領200多艘船隻、1萬餘人航行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包括印度洋在內,已到達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豐加拉、阿丹、天方、佐法爾、庫魯木斯、穆古杜舒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遠至東非的河音、紅海、麥加等。

15個回答2024-03-05

鄭和去西邊的時候,船隊基本上都是當時最先進的艦艇,鄭和去西邊一共用了200多艘,船型也很特殊。 有的船上裝滿了**,有的船上裝滿了絲綢、茶葉、蔬菜等,而鄭和去西的時候,一共動用了27000人隨行,包括士兵、醫生、水手、旗兵和各種工匠等等,規模可以說是非常龐大。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