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資本論》從大宗商品分析開始

發布 文化 2024-03-07
6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資本論》(《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德國思想家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撰寫的一部政治經濟學著作,於 1867 年至 1894 年分三卷出版。

    《資本論》是一本三卷本的書,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重點是剩餘價值。 第一卷考察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 第二卷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考察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實現。

    第三卷論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過程,分別考察了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 本卷內容在資本的生產、流通和分配過程中實現了高度的統一,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分配。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總結。 從廣義上講,《資本論》的邏輯起點問題,就是如何看待《資本論》的開篇問題。 這是因為《資本論》開篇一章中的價值、交換價值、價值形式都可以看作是與“商品”這一範疇的內涵有關的規定,而“按其價值計算商品”是馬克思的“前提為出發點”。

    對於貨幣,按照馬克思的方法,它只能從商品的內部規定中得出。 因此,這些規定最終必須歸結為“商品”這個特定的邏輯起點,而將商品理解為開篇的邏輯起點必然包括這些範疇的規定; 此外,這種寬泛的理解具有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論》直接對應的優勢,因為馬克思在這裡引用了“開篇”中“勞動”和“貨幣”這兩個最簡單的範疇作為例子。

    為什麼商品會成為《資本論》的邏輯起點範疇?

    從廣義上講,《資本論》的邏輯起點問題,也是如何看待《資本論》的開篇問題。 這是因為《資本論》開篇一章中的價值、交換價值、價值形式都可以看作是與“商品”這一範疇的內涵有關的規定,而“按其價值計算商品”是馬克思的“前提為出發點”。 對於貨幣,按照馬克思的方法,它只能從商品的內部規定中得出。

    因此,這些規定最終必須歸結為“商品”這個特定的邏輯起點,而將商品理解為開篇的邏輯起點必然包括這些範疇的規定; 而且,這種廣義的理解還有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論》直接相聯絡的好處,因為馬克思在這裡引用了“開篇”中“勞動”和“貨幣”這兩個最簡單的範疇作為例子。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本書的第一部分,特別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難理解的。 關於這個問題的長期爭論表明,馬克思的提示是十分必要的。

    既然理解《資本論》的邏輯出發點必須調動馬克思經濟學的全部知識,那麼從嚴格意義上講,理解這個問題的人都會後悔深入理解《資本論》的可能性。 正是因為邏輯起點與整體的把握有關,所以如果對邏輯起點的理解偏離了,對《資本論》的理解必然是膚淺的。 有鑑於此,本文擬結合馬克思的批判主題和政治經濟學方法,對這一問題進行多層次的論證。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4.整個形式簡單檢查租金和缺乏價值。

    在本章的開頭,我們已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了商品既是使用價值又是交換價值。 嚴格來說,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 為了使商品表現為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二元性,其無可爭議的價值必須表現為不同於其自然形式的現象,即交換價值的形式。

    商品 A = 商品 B

    A的使用價值由其自然形態表示,A的價值由B的使用價值表示,商品A的內在使用價值與價值相對立。 這種內在的對立,通過商品A和B的外在對立之間的關係來表達。

    因此,商品價值的簡單形式,就是使用價值與商品所包含的價值對立的簡單現象形式。 (使用相反的值和值)。

    商品是從勞動產品的發展中轉化而來的,商品的價值就是人類勞動的支出。 因此,商品價值的簡單形式是純商品(勞動產品)的狀態。 也就是說,商品形態的發展與價值形態的發展是一致的。

    顯然,僅僅價值形式是不夠的。 這是胚胎形態,在成熟成**形態之前,必須經過一系列形態變化。 (東西,東西,錢)。

    單一形式的值將轉變為更完整的形式。 從單一的價值形式來看,商品的價值只表現為另一種商品。 但是這個異形商品可以是任何其他商品,並且可以有無限數量的異形。

    這樣,商品的個體價值表現就可以轉化為一系列無限延伸的異質價值表達。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為什麼商品會成為《資本論》的邏輯起點範疇?

    《資本論》第一章的工作結構是第一版調整的結果,名稱是馬克思此時新增的。 這樣做是為了進一步完成《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論》中已經承諾的分析。 啟發我們:

    第一,《資本論》的辯證規定是,它開始於“商品”,誕生於“商品”; 第二,馬克思文字的結構是開放的,就第一章而言,要完成的是對“商品本身”的大寫剖析,在方向上始終與歷史發展同步,即堅持商品精神現象學批判的工作方法(馬克思暫定名為“拜物教批判”); 第三,商品辯證法是以消除自給自足為目的的實用批判規定和活的工作邏輯,堅持在增長運動現象中始終承認存在的規定,把握存在的整體發展; 第四,歷史唯物主義是乙個實踐形成的過程,它從歷史中挖掘出社會存在(規定),將歷史存在與社會崩潰統一起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研究物件和理論範疇術語的統一,例如生產方式(歷史形成的社會生產); 勞動冰雹的一般運動是敏感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社會再生產); 價值(形式)使理論分析清晰可操作。 總的說來,辯證法是作為歷史實踐的一種工作方法(馬克思稱之為“我的辯證法”)的成熟研究正規化,在工作的幫助下,唯物主義的規定不再侷限於象牙塔,而成為直接涉及實踐批判史的“階級科學”這一分析揭開了歷史唯物主義偉大建構和發生的奧秘。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為什麼商品會成為《資本論》的邏輯起點範疇?

    商品 - 凳子給錢 - 資本。 傳統上被認為是“從抽象到具體”的敘事方法,不一定是這樣,這裡的橡樹面包括批評的起點、歷史的起點等等。 關於知識的進一步解釋,請閱讀《資本論》中商品章節的邏輯分析。

    江漢論壇2014?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什麼是商品?

    商品首先是外在的物件,是憑藉其自身的屬性而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東西。 每種有用的物質,如鐵和紙,都可以從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進行檢查。 每個這樣的東西都是許多屬性的總和,因此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有用。

    事物的有用性使它們具有價值。 它決定了商品主體的屬性,沒有它它就不存在。 使用價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費中才能實現。

    無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始終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在我們考察的社會形式中,使用價值同時也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載者。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之間交換量的關係或比例,如吉祥,這個比例是隨著時間和地點而不斷變化的。 由於交換是從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定的隨機性,因此交換價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這種偶然性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把商品的使用價值放在一邊,商品本體就只剩下乙個屬性,那就是勞動產品的財產。 但勞動產品在我們手中也發生了變化。 如果我們提取了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那麼我們也就去除了使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的物質成分和形式。

    它們不再是桌子、房子、紗線或其他任何有用的東西。 它們所有可感知的屬性都消失了。 它們不再是木匠勞動、瓦工勞動、紡紗勞動或其他某些生產勞動的產物。

    隨著勞動產品的有用性質的消失,勞動產品所體現的各種形式的勞動的有用性也消失了,因此這些勞動的具體形式也消失了。 各種勞動之間沒有區別,它們都歸結為同樣的人類勞動,抽象的人類勞動。

    現在讓我們看看勞動產品還剩下什麼。 剩下的只是同樣的幽靈般的客觀性,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簡單濃縮,也就是說,人類勞動的消耗的純粹濃縮,無論它採取何種形式。 這些東西,現在只表示,在它們的生產中,人力和轎車的勞動的消耗,以及人類勞動的積累。

    這些東西,作為它們所共有的這個社會實體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

    價值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力,是使用價值的內容,它只能看作是一種外在表現,或者只能看作是一種銷售手段。

    陳水河中午被整理好了。

相關回答
3個回答2024-03-07

資本其精髓可以高度概括為“乙個主題,三個系列”。 >>>More

5個回答2024-03-07

前幾天,我和大哥聊起了“資本”這個話題,上學的時候,我只記得資本家剝削無產階級剩餘價值的大致含義。 >>>More

20個回答2024-03-07

消費就是投資。

新的想法出現了。 >>>More

9個回答2024-03-07

《資本論》的主要邏輯價值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More

17個回答2024-03-07

其實就是給你乙個消費心理暗示,讓你覺得這個數字會比較吉祥。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