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當時資本主義國家走向了他們的終極階段——帝國主義。
過渡產生了廣泛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很大程度上被大國瓜分。
在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愈演愈烈、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分化不均的背景下,一場世界級的帝國主義戰爭爆發,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全球霸權。
戰爭的程序主要是中央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
保加利亞王國是協約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和美利堅合眾國的一部分。
和義大利王國是協約國陣營的一部分。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參加了。
1918年8月14日,中國正式對德奧宣戰,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 比如慢。
中國參戰的直接目的是利用戰後參加和會的機會,爭取奪回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取的山東主權。 為此,中國向同盟國運送了大量糧食和槍枝,近20萬中國勞工前往歐洲和中東為協約國服務,數千人因此喪生。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2000多年,建立了新的共和政體。 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的入侵,特別是甲午戰爭的屈辱和失敗,中國人渴望向西方學習,以實現民族自強和民族復興。
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了國際體系的巨大變化,為中國調整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加入國際社會提供了動力和機遇。 梁啟超認為,如果中國能夠正確利用國際形勢,就能夠實現建立“完全合格的民族國家”的目標。 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也積極呼籲中國參戰。
從外部形勢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中國帶來了新的危險。 吞併中國是日本的既定政策,但1895年的“三國干涉遼寧”事件使日本意識到西方列強不會坐視日本單獨吞併中國,因此一度遏制了對中國的侵略。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將帝國主義列強的注意力集中在歐洲大陸,日本得以在東亞猖獗。
1914年底日本占領山東後,中國參戰的願望更加強烈,因為只有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戰後和平會議,才能有恢復山東主權的一線希望。
中國參戰的另乙個動機是獲得經濟利益。 英國表示,如果中國採取任何有損德國利益的行動,將考慮中方關於暫停支付庚子賠款的請求,並確保提供其他財政援助。
總之,中國當時選擇參戰的好處大於壞處。 可以說,通過參戰向西方靠攏、融入國際社會的願望,是中日戰爭、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探索西方道路的表現。
中國第一位女史學家班昭品讀中國女性才藝(2)東漢時期,有一位女性對史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個女人就是班昭,我國第一位女歷史學家。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