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裝混凝土。
變形的主要原因是水化熱,防止變形開裂的措施是留下施工縫。
或在澆築過程中採取相應措施 混凝土溫度的變形和開裂主要是由於混凝土內外溫差過大造成的,混凝土內外溫差應控制在25度以下,澆築混凝土後會產生水化熱, 而且內部溫度一般都很高,澆築混凝土前需要控制好,比如攪拌時加冰水,進模時降低模板內部溫度,使用礦渣矽酸鹽水泥等水化熱度低的水泥,澆築時控制澆注速度等。然後保養時應保溫保濕氧化,施工時可設定測溫孔,掌握內外溫變化情況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既要滿足強度增長的需要,又要通過人工控溫來防止因溫度變形而引起的混凝土開裂。
溫度控制是人為地控制混凝土的澆築溫度和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 在混凝土中固化。
階段的溫度控制應遵循以下幾點:混凝土核心溫度與表面溫度之差,混凝土表面溫度與室外最低氣溫之差應小於20; 當結構混凝土具有足夠的抗裂性時,不大於25 30。 採用內部冷卻法,以減小混凝土內外溫差。
內部冷卻方法是在混凝土內部預埋水管,並引入冷卻水。
降低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 混凝土剛澆築時就開始冷卻,還有常見的碎石法,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引起的混凝土開裂。 保溫方法是用保溫材料(如草袋、鋸木、潮沙等)覆蓋結構的裸露混凝土表面和模板外側,使混凝土在緩慢散熱過程中獲得必要的強度,從而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小於20。
混凝土表層鋪設防裂鋼筋網,防止混凝土收縮時乾裂。 混凝土結構最小幾何尺寸不小於1m的大型混凝土,或預計會受到混凝土中膠結材料的影響。
由溫度變化和水化引起的收縮而產生的混凝土,引起有害的裂縫,稱為散裝混凝土。 現代建築往往涉及大體積的混凝土結構,如高層建築地基、大型裝置地基、水利水壩等。 其主要特點是體積大,一般實體的最小尺寸大於或等於1m
其表面係數比較小,水泥水化放熱比較集中,內部加熱比較快。
-
當混凝土內外溫差較大時,混凝土會產生溫度裂縫,影響結構安全和正常使用。 因此,必須從根本上分析,以確保施工質量。 美國混凝土協會 (ACI) 指出:
任何大體積混凝土的尺寸,如果就位澆築,都必須需要解決水化熱和隨之而來的體積變形,以儘量減少開裂。 大體積混凝土通常在水工建築中很常見,類似於混凝土重力壩。 大體積混凝土應用:水工建築; 考慮到建築工程中水加熱的特點,結構厚,混凝土用量大,工程複雜,材料特性厚,混凝土用量大,工程條件複雜(一般為地下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要求高,水泥水化熱大(預計超過25度), 容易使結構溫度變形。
除了最小截面和內外溫度外,大體積混凝土的平面尺寸也有一定的限制。 由於平面尺寸過大,約束作用產生的溫度力也較大,如果溫度控制措施不當,溫度應力超過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抗拉極限值,就容易產生裂縫。
-
裂縫的產生大體積混凝土中的裂縫按深度不同可分為通裂縫、深裂縫和表面裂縫三種型別。 貫穿裂縫是混凝土表面的裂縫發展成深層裂縫,並最終穿過裂縫。 它切斷了結構的截面,可能會破壞結構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其危害更為嚴重; 深裂縫部分切斷了結構部分,這也是有害的。 表面裂紋通常危害較小。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階段產生的溫度裂縫,一方面是混凝土的內在因素:由於內外溫差; 另一方面,它是混凝土的外部因素:結構的外部約束和混凝土各種顆粒之間的約束阻止了混凝土的收縮和變形,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很大,但相對來說,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很小,所以一旦溫度應力超過混凝土可以承受的抗拉強度, 會出現裂縫。
這種裂縫的寬度在允許的限度內,一般不影響結構的強度,但對結構的耐久性有影響,因此必須予以重視和控制。
-
混凝土澆築後,大約四個小時後開始公升溫。
保溫固化效果:
1、減少混凝土表面的熱擴散,減小混凝土表面的溫度梯度,防止表面開裂。
2、延長散熱時間,充分發揮混凝土的潛力和材料的鬆弛特性。 混凝土平均總溫差產生的拉應力小於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從而防止滲透裂縫的形成。
保濕調理的作用:
1、剛澆築的混凝土仍處於凝固硬化階段,水化速度比較快,適宜的潮濕條件可以防止混凝土表面脫水,產生乾縮裂紋。
2.在潮濕條件下,混凝土可以使水泥的水化順利進行,提高混凝土的極限抗拉強度。
防水混凝土的養護至關重要。 澆築後,如果混凝土沒有及時養護,混凝土中的水分會迅速蒸發,使水泥水化不完全。 水的蒸發使毛細管網路相互通訊,形成滲漏通道。 同時,混凝土的收縮率增加,出現裂縫,混凝土的抗滲性急劇下降,甚至完全失去抗滲性。
如果養護及時,防水混凝土在潮濕環境或水中硬化,可使混凝土中的游離水緩慢蒸發,水泥水化充分,水泥水化產物堵塞毛細孔隙,從而形成不相連的毛細管,提高混凝土的抗滲性。
根據《散裝混凝土施工規範》第601條:
大體積混凝土澆築體表面溫差、冷卻速度、環境溫度、溫度應變試驗,混凝土澆築後應每天不少於4次; 模具溫度的測量應不少於每班2次。
一般情況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前期加熱階段之間的間隔為每2小時一次,間隔時間可根據高峰後的實際情況確定,至保溫覆蓋層完全拆除階段,但需要滿足標準要求。
散裝混凝土的溫度測量應該在混凝土澆築後開始,這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至於何時結束,雖然在規範中沒有明確說明,但有乙個指標可以參考,即當混凝土表面溫度與環境的最大溫差小於20°C時,可以拆除蓋子。
混凝土的技術效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原材料的性質及其相對含量。 同時,也與施工工藝(混合、成型、固化)有關。 因此,有必要了解其原材料的性質、功能和質量要求,合理選擇原材料,以保證混凝土的質量。
-
溫度變化通常是先上公升後變化,具體時間與結構的大小有關。 通常混凝土水化過程基本達到最高水平,大約3-5天。
-
溫度的變化一般上公升到一定溫度後再降低。
-
溫度變化通常先上公升後再上公升,具體時間與結構的大小和外部環境有關。 通常混凝土水化過程基本達到最高水平,大約需要15天。
-
散裝混凝土(材料)的溫度控制措施:
選擇中低熱水泥品種,充分利用商品混凝土的後期強度。
新增外加劑。
粗骨料和細骨料選擇。
控制商品混凝土的機器溫度和澆築溫度。
大體積混凝土工程(建築)的溫度控制措施:
1、混凝土澆築體以模具溫度為基準的溫公升值不應大於50。
2、混凝土澆築塊表面溫差(不含混凝土收縮等效溫度)不應大於25。
3、混凝土澆築體的冷卻速度不應大於。
4、混凝土澆築體表面與一般大氣溫差不宜大於20°C。
5、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前,應做好各種施工前準備工作,並聯絡當地氣象站和台站,掌握近期氣象情況。 必要時應增加相應的技術措施,在冬季施工時,也應符合現行的混凝土冬季施工國家標準。
-
根據《散裝混凝土施工標準》(GB 50496-2018)第1條。
核破壞量大的混凝土建築的溫控指標應符合下列規定:
1、混凝土澆築體的溫公升值不宜根據模具溫度而改變,在高慶應大於50°C;
2、混凝土澆築體表面溫差(不包括混凝土的收縮當量溫度)不應大於25°C;
3、混凝土澆築體的冷卻速度不宜大 2 0°c/d;
4、拆除保溫罩時,混凝土澆築體表面與大氣的空氣溫差不應大於20°C。
-
防止散裝混凝土產生裂縫的控制措施:
1、優先使用水化熱低的礦渣水泥拌注混凝土,適當使用緩緩減水劑。
2、在保證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水灰比,減少水泥用量。
3、降低混凝土的模具溫度,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無要求設計時,應控制在25度以內)。
4、及時用保溫保濕材料覆蓋混凝土。
5、冷卻水管可埋在地基內,進入迴圈水,迫使混凝土水化熱產生的溫度。
水泥在水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這是散裝混凝土內部的主要熱量。 由於大體積混凝土的截面厚度較大,水化熱不易在結構內部消散,使混凝土內部溫度公升高。
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大部分發生在澆築後的3 5d內,當混凝土內部與表面的溫差過大時,會發生溫度應力和溫度變形。 溫度應力與溫差成正比,溫差越大,溫度應力越大。 當混凝土的抗拉強度不足以抵抗這種溫度應力時,溫度裂縫開始出現。
這是大體積混凝土容易出現裂縫的主要原因。
1)混凝土澆築:為保證澆築混凝土時無離析,混凝土從高處傾倒時的自由高度不應超過2公尺,大於2公尺時,常使用繩筒、溜槽等工具縮短下落高度。大體積混凝土基礎的完整性要求高,混凝土應連續澆築,採用大規模斜面分層的方法,將筏板分成四層,每層厚度控制在500mm左右,以減小混凝土內部溫差。 >>>More
防止將油門用作制動器的提示:
1.開車時要注意,看遠,一般觀察150公尺外,看前方車輛動態和前方是否有路口和學校,提前減速,盡量避免突然剎車;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