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強行渡吳江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和危險

發布 社會 2024-03-31
8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縱橫天下,惆悵渡過滔江”。 吳江是貴州省最大的河流,是長江上游右岸的支流,古稱錢江。

    吳江以灘多、谷底深、水流湍急而著稱,素有“自然風險”。 吳江長1000多公里,自西南向東北斜貫貴州,形成黔南北之間的天然屏障。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1935年4月下旬,紅九軍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在軍團司令員羅炳輝、政委何長功的率領下,向雲南東北進軍,4月27日占領雲南宣威元明,5月2日控制雲南省金沙江畔的東川(回澤)。

    紅軍第9兵團第7團於5月7日來到金沙河,在稻草渡火。 下午四點左右,冰雹範打敗了民兵。 與此同時,第九軍團偵察連沿河邊搜尋,尋找群眾進行調查。

    原來,稻草渡口有很多船,離稻草渡口二十五英里的地方有乙個鹽場,數百名鹽工在那裡製鹽。 鹽田裡的鹽警和稅吏一聽說紅軍要渡河到四川,就把兩天前這一段河上的船隻都集中到鹽田裡,控制住了,把附近的渡口都堵住了。

    紅九軍的先頭部隊在渡口上來回找了很久,忘記了渡口又熱又渴又累。 眼看紅九軍大軍的兵力就要到了,如果不能及時渡河,敵人的追兵就會被包圍在峽谷中,陷入困境。 偵察連長龍雲貴因為討厭鹽警的毆打和責罵,發現了一艘沉入河底的破船。

    在饒順慶兄弟的幫助下,紅軍戰士打撈起了這艘船,並對其進行了修復。 然後,他靠著這艘小船,在星光下來回擺渡了十三次,把200多名紅軍指揮和戰士送到了北岸的惠立東區(今惠東縣)境內。 紅軍的指揮官和戰士占領了北岸的高地,即趕往鹽場。

    駐紮在鹽場的鹽警、稅吏、師傅們,滿臉都是堵渡口、控制船隻、萬無一失的事,都是在賭博、打牌、抽菸。 當紅軍進入鹽田時,突然傳來一聲殺戮的吶喊,敵人一時愣住了,全都被俘虜了。 紅軍下令調動所有船夫,將先後找到的十八艘船划到樹秸稈渡口。

    經過三天三夜不停的奔波,主力和裝備渡河到北岸,軍隊的騾馬衝入河裡游泳渡河。 就這樣,紅軍第九團空無一人,全旅安全渡過了金沙江。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1935年1月1日,左先遣隊紅1團第2師第4團接近河口,發現渡口大道是敵人的防禦重點,於是決定在渡口大道上佯攻,攻擊渡口上游的小路。 在強行越境的情況下,當天晚上改為走私。 3 個木筏中只有 1 個到達對岸; 2日上午,第4團再次成功渡河,經過激戰,突破了第3旅2個團的防禦,下午占領了貴州軍"前敵軍總司令部"地點:珠昌(今珠藏)。

    到3日,軍委縱隊和紅五軍團已陸續渡過吳江。 1月1日,右路先遣隊紅1師紅1團從龍溪抵達迴龍昌渡口,但當天下午走私未果。 夜間,強行渡河成功,貴州軍1團被擊敗,灘頭陣地被占領,後續部隊渡河。

    到4日,紅1軍和紅9軍主力已經渡河,敵人的殘餘部隊向梅潭方向撤退。 隨後,紅三軍第十團也在茶山關渡過吳江。 到6日,**紅軍已全部渡過吳江。

    在這場戰鬥中,國民黨軍和貴州軍的3個團被擊敗。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紅軍長征今天在貴州雷博縣回龍場強行渡過吳江,位於大吳江中游,以回龍橋為中心,上至古皮灘,下至沙水灣,長約15公里,面積28平方公里。

    1935年1月1日,紅軍以唯一的一艘船從吳江南岸渡過吳江,英勇擊敗駐紮在北岸的侯之丹部隊,成功渡過吳江。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當年,紅軍從江結河渡口、龍溪迴龍昌渡口、延坑渡口三個地方同時進行突破吳江的戰鬥,三地強行渡河均取得成功。 其中,第乙個也是最著名的突破是江街渡河之戰。 江街也是吳江自然險最危險的地方。

    1934年12月31日,紅三軍團紅二師紅四團接到渡吳江的命令後,立即出發,經過半天的快速行軍,部隊到達吳江以南100多里的猴場。

    當晚,部隊在吳江邊迎接新年。 當地民眾表示,渡過吳江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即:

    首先,應該有一艘大木船;

    第二,必須是陽光明媚的日子;

    第三,必須有乙個熟悉吳江水質的好船夫。

    但是,當紅二軍紅四團來到渡口時,渡口都被國民黨反動派燒毀了,上述條件都不符合。 而且,吳江兩岸都是陡峭的懸崖。 吳江南岸要走下10裡陡峭的石山才能到達河邊,北岸要爬10裡多的敵石荒山才能連線通往遵義、同子的公路。

    吳江流經潺潺河。 這一段河道不寬,只有250公尺左右,但目前的速度高達公尺/秒。 整個吳江猶如一條墨藍色的巨龍向東北奔去; 不管你掉什麼,它都會在眨眼間消失。

    第二天,紅四團開始兩次試渡,第二次劃竹筏。 1935年1月2日,當強行渡過吳江的大隊的竹筏接近岸邊時,在敵人防禦工事下等候的六名戰士突然從敵人的眼皮底下跳了出來。 團長迅速組織1營渡河,迅速占領了高地。

    此時,第3營正在河邊焦急地等待過河的工具——竹筏。 在趙章城炮兵連炮火的有效打擊下,正在攻擊我方灘頭部隊的敵軍被消滅,灘頭部隊趁勢展開了猛烈的進攻。 在河邊等候已久的三營等兄弟部隊,趁著勝利之勢,在工兵營用竹筏和門板架起的浮橋上渡過了吳江。

    紅4團渡河。

    與此同時,紅軍第1師第1團在龍溪迴龍昌渡口和紅5軍團紅5師第3團在延坑渡口組織的強行渡河,半天後也取得了成功。

    工兵營迅速架設了兩座浮橋,紅一團在浮橋上渡過吳江。 **該機構還在浮橋上過河。

    敵人號稱堅不可摧的吳江終於被紅軍突破了。

    在這場強行戰鬥中,最先戰鬥的 22 名戰士被稱為紅色英雄。 22位英雄的首領,紅4團第3連連長毛振華榮獲紅星勳章。

    解放後,紅軍突破吳江的故事被拍成電影,搬上了銀幕。 這確實是攻西打的典型例子,打了他們乙個措手不及,打了他們乙個措手不及,用武力打他們,智取他們。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在貴州吳江輪渡口岸。

    吳江,因河水清綠而得名,自西南向東北斜流經貴州全省,將貴州分為南北兩部分,是貴州北部各界的天然屏障。 河寬約200公尺,水深湍急,游過不易; 南北兩岸是懸崖峭壁,巨石高聳,雲霧繚繞,非常陡峭,素有“吳江自然險境”之稱。

    此時,蔣介石已經調整了部署,以二十萬大軍緊追不捨。 國民黨第25軍司令員、貴州省主席王家烈聽說紅軍突破國民黨重圍,進入黔東東部,大為驚慌,立即派兵攻守黔北各縣,特別是吳江北岸, 妄圖借助吳江阻擊紅軍。

    在此緊要關頭,紅1兵團第2師奉命從江節河渡口附近強行渡過吳江,掩護工兵修橋,使第2師主力軍委縱隊, 紅軍第5軍團可以從那裡過河。接過任務後,指揮員和戰士們信心滿滿,興高采烈地向吳江進發。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吳江是中國貴州省最大的河流,是長江上游右岸的支流。 它也被稱為錢江。 發源於省界維寧縣湘鷺山花玉洞,流經貴州北部和川東南,流入四川省涪陵市長江,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

    六沖河匯合處以上為上游,匯合處至思南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 吳江水系呈羽狀,盆地地形西南高東北低,盆地岩溶發育發達。 地形以高原、山地平原、中山和低丘陵為主。

    由於海拔差異大,切割力強,自然景觀的垂直變化明顯。 它以其急流、眾多海灘和狹窄的山谷而聞名,被稱為“自然風險”。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8.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金沙江位於長江上游,河面寬闊,水波澎湃。 如果紅軍打不通,就有被敵人壓入峽谷的危險,全軍全軍覆沒。 1935年4月,在紅軍旅抵達金沙江前夕,河邊的敵人已經將所有船隻掠奪到北岸。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度的任務。 他們二話不說,日夜翻山越嶺90公里,當晚就來到了金沙河岸邊。 在渡口,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幸運地找到了一艘船。

    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一艘破船被從水中撈出。 然後同志們悄悄地乘坐這兩艘船渡到了北岸。 橙色敵人的哨兵以為間諜回來了,並沒有太在意。

    接近北岸時,紅軍突然出擊,一舉殲滅了乙個連的正規軍和乙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都兩岸,紅軍控制皎平都後,在人民的幫助下,找到了7艘渡船,召集了30多名名船夫,上千兵馬開始渡河。 金沙江寬140多公尺,每艘船6人,3人輪班,每小時換班,踩著海浪,晝夜穿梭。 從5月3日到9日,紅軍主力乘坐這七艘小船渡河。

    作為後衛的第九軍團在南渡吳江後,奉中央軍委命令,在錢西西部繞圈,時而東,時而西,後南,後北,牽制敵軍一部分。 5月6日,紅軍到達雲南東川和橋家縣之間,5月9日在蜀街渡過金沙河。 兩天後,敵人的追兵才到達南岸。

    但此時,紅軍已經摧毀了船隻,封鎖了河流,飛得無影無蹤。

相關回答
7個回答2024-03-31

史詩般的吳江。

皇帝已經登基,八千名士兵分散楚國唱歌。 >>>More

8個回答2024-03-31

吳江是中國貴州省最大的河流,是長江上游右岸的支流。 它也被稱為錢江。 發源於省界維寧縣湘鷺山花玉洞,流經貴州北部和川東南,流入四川省涪陵市長江,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 >>>More

2個回答2024-03-31

項羽在哪裡自殺了。

項羽是秦末年農民起義軍的首領,滅秦後,他確立了西楚的霸主地位。 後來,劉邦被擊敗,被元夏(今安徽靈璧東南)包圍。 在四面楚歌的歌聲中,項羽告別了自己最愛的姬玉姬,向南突圍而出。 >>>More

9個回答2024-03-31

吳江在今安徽省東部吳江鎮的長江上,當時項羽和幾十人被漢軍趕到吳江。

22個回答2024-03-31

西風強勁,天上的大雁被稱為霜月晨月。 霜月初,馬蹄聲斷裂,號角聲吞沒。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