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體和珠光體的區別,馬氏體貝氏體珠光體的結構和效能有什麼區別

發布 科學 2024-03-03
9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馬氏體。 在組織形態、晶體結構和形成條件方面與珠光體不同,區別在於:

    一是組織形式的差異。

    珠光體:由一層鐵氧體組成。

    由平行堆疊與滲碳體層交替形成的雙相體。

    組織。 珠光體薄片之間的間距主要取決於珠光體形成時的過冷程度,以及層與奧氏體之間的間距。

    晶粒大小無關緊要。

    馬氏體:板條馬氏體是形成於中低碳鋼中的典型馬氏體組織,其中原奧氏體晶粒內有數(3 5)個馬氏體板條束,板條束之間的取向是任意的; 在板條束內,有幾個平行的板條,塊之間有大角的晶界; 在板條塊內有幾個相互平行的馬氏體板條,板條之間是小角度的晶界。

    馬氏體板條內存在大量位錯。

    所以板條馬氏體的亞結構是高密度的位錯和位錯纏結。 板條馬氏體又稱位錯馬氏體。

    鱗片馬氏體是一種中高碳鋼。

    一種典型的馬氏體結構,在原奧氏體晶粒內有許多相互成角度的馬氏體片。 馬氏體片的空間形貌為雙凸透鏡狀,截面呈針狀或竹葉狀。

    在原始奧氏體晶粒中首先形成的馬氏體片貫穿整個晶粒,將奧氏體晶粒分割開來,形成的馬氏體片逐漸變小,因此馬氏體片的大小取決於原始奧氏體晶粒的大小。 片狀馬氏體在低溫下形成,馬氏體片周圍常存在殘餘奧氏體。

    片狀馬氏體的內部亞結構主要是孿晶的。

    當含碳量高時,在馬氏體片中可以看到中脊,中脊表面是乙個非常緻密的微孿區。 由於馬氏體片在形成時相互影響,馬氏體片中存在大量的微裂紋。

    2.晶體結構的差異。

    珠光體:鐵氧體:體心立方體; 滲碳體:複雜晶格。

    馬氏體:心臟是方形的。

    3.形成的熱力學。

    條件不同。

    珠光體:動力是系統的自由能。

    下降的大小取決於轉變溫度。 過冷度越大,轉化驅動力越大。 珠光體轉變溫度高,原子擴散能力強,在小過冷時可發生珠光體轉變。

    馬氏體:驅動力是奧氏體和馬氏體在轉變溫度下的自由能差,而轉變阻力是介面能和介面彈性應變能。 馬氏體相變的新相與母相完全相干,體積效應大,因此介面彈性應變能大。

    為了克服這種相變阻力,驅動力必須足夠大。 因此,馬氏體相變必須具有很大程度的過冷。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馬氏體是指碳在-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 當含碳量大於時,截面呈針狀,稱為針狀馬氏體,其特點是硬度高、脆性高。 當含碳量小於時,其形狀是一束相互平行的細條,稱為板條馬氏體,具有良好的強度和良好的塑性。

    當存在碳含量時,它是針和板條的混合結構。 馬氏體的硬度主要取決於馬氏體中的碳含量,含碳量越高,其硬度越高,但是當含碳量大於時,淬火鋼的硬度增加非常緩慢。

    珠光體是由奧氏體的共晶轉變形成的鐵素體和滲碳體(奧氏體是碳溶解在Fe中的間隙固溶體)。 其形式是具有鐵素體和滲碳體層交替層的層狀複合物,也稱為鱗片珠光體。 用符號 p 表示,碳含量為 c。

    其力學效能介於鐵素體和滲碳體之間,強度和韌性好。 其抗拉強度為750 900MPa,180 280 HBS,伸長率為20 25%,衝擊能為24 32J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馬氏體(M)是一種過飽和固溶體,碳溶解在-Fe中,是奧氏體通過無擴散相變轉化的亞穩相。 車床馬氏體是低碳鋼、馬氏體時效鋼和不鏽鋼等黑色合金的典型組織。 鱗片馬氏體常見於高碳和中碳鋼中; 高強度和硬度是馬氏體的主要特性之一,同時,片狀馬氏體也比較脆。

    貝氏體是鋼中過冷奧氏體的中溫(MS 550)過渡產物,具有-Fe和Fe3C的複雜相結構。 高溫區域的過渡產物稱為貝氏體,看起來像羽毛,衝擊韌性差。 低溫區域的過渡產物稱為低貝氏體 (MS 350)。

    其衝擊韌性好。

    珠光體是由奧氏體的共晶轉變形成的鐵素體和滲碳體。它有珍珠般的光澤。 其形式是具有鐵素體和滲碳體層交替層的層狀複合物,也稱為鱗片珠光體。 韌性好。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馬氏體定義1:(400系列高碳)。 這些等級的不鏽鋼含有鉻,這是奧氏體化中唯一通過分段淬火新增的主要熱處理,以避免鐵素體、珠光體或貝類在足夠快的溫度下。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根據過冷奧氏體的等溫轉變動力學曲線(C曲線)

    珠光體轉變(過冷奧氏體的高溫轉變)。

    溫度範圍:A1 550 此時,C和Fe原子可以擴散)。

    珠光體:鐵素體和滲碳體的共晶混合物,一般呈相狀分布。 由於奧氏體到珠光體的轉變溫度不同,珠光體中鐵素體和滲碳體片的厚度不同,一般分為珠光體、黃鐵礦和錒鐵礦三個名稱。

    重點:珠光體、黃鐵礦、鑼鐵礦都屬於珠光體結構,三者之間沒有本質區別,也沒有嚴格的溫度限制,只是片材的厚度不同。

    貝氏體轉變(過冷奧氏體的介溫轉變)。

    溫度範圍: 550 220

    在此溫度下,C和Fe原子的擴散不能充分進行,奧氏體分解成介穩態-Fe和碳化物貝氏體(貝氏體)的混合物。

    上貝氏體:550在稍低的溫度下形成,羽毛狀,效能不如珠光體,無使用價值。

    下貝氏體:形成於馬氏體轉變溫度附近(略高於220°C),又稱針狀貝氏體,由針狀過飽和-Fe和分散在其上的細碳化物組成。 塑性和韌性優於珠光體,具有使用價值。

    馬氏體轉變(過冷奧氏體的低溫轉變)。

    溫度範圍:220°C以下。

    過冷奧氏體以非擴散方式轉化為馬氏體。

    馬氏體:奧氏體淬火到ms(約230)線以下,過冷度大,轉變趨勢大,奧氏體從麵心立方體向體心立方體變化非常快,碳原子來不及擴散,形成Fe中碳的過飽和間隙固溶體,即馬氏體,馬氏體(M)。

    馬氏體點(MS):過冷奧氏體必須冷卻到一定溫度以下才能發生馬氏體轉變,稱為馬氏體轉變起點或簡稱馬氏體點。

    馬氏體過渡端子 (mf):馬氏體過渡停止的溫度。

    馬氏體硬度高,但其塑性和韌性很低,斷裂強度不高,因此不能直接使用。

    形態:由奧氏體的碳含量決定:

    wc時,均形成針狀馬氏體M片;

    wc時,均形成板條狀馬氏體m條;

    當時,形成了混合馬氏體。

    由於Fe中碳的過飽和,晶格嚴重變形,因此M片硬度高,強度高,但塑性韌性低。

    M棒的硬度和強度都很高,塑性韌性也很好。

    馬氏體過渡的主要特點:

    躍遷的驅動力很大,躍遷中沒有原子擴散,是高速形成的。

    轉變總是進行不完全,並且有殘餘的奧氏體a'。 然而,碳鋼的殘餘奧氏體很少,可以忽略不計。 合金鋼不容忽視。

    它是在ms以下的冷卻過程中形成的,在等溫過程中馬氏體質量不增加。

    變形過程伴隨著體積膨脹,導致工件變形。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正火金相一般見珠光體和鐵素體,回火後晶粒較細的性質基本取決於材料性質。

    淬火金相一般可以看到單個馬氏體(針),回火後晶粒均勻,綜合力學效能應高於原料。

  7.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珠光體轉變是近乎平衡的轉變,轉變是完全的,隨著溫度的降低,沒有明顯的轉變起點和終點,轉變方式是碳原子的擴散......

    馬氏體轉變是一種以剪下轉變為主要轉變方式的非平衡轉變,起點和終點明顯,轉變不完全,轉變產物為單相。

  8.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1.貝氏體的轉化需要一定的孕育期,儘管在某些鋼中,其孕育期極短,甚至難以確定;

    2.貝氏體轉化過程中的成核和生長過程。

    3.貝氏體轉變有上溫和下溫之分。

  9.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珠光體:由奧氏體製成。

    鐵氧體,在發生共晶轉變的同時析出。

    滲碳體層狀層的結構。

    貝氏體:鋼在奧氏體化後過冷至珠光體轉變溫度範圍以下,馬氏體。

    鐵素體形成的亞穩態結構及其內部瀰散碳化物的分布,是由轉變溫度範圍高於轉變溫度範圍(所謂“貝氏體轉變溫度範圍”)形成的亞穩組織。

    馬氏體:是碳在-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 軸向比ca的比值稱為馬氏體的平方度。

相關回答
15個回答2024-03-03

“到”的意思:到達,極致,最多。

“到”的意思是:集中精力; 達到實現; 吸引; 味道; 精細。 >>>More

28個回答2024-03-03

讓我告訴你這個。

假設 a=<1,2,3,4> >>>More

7個回答2024-03-03

1.兩種行為的時限長度不同。 投資一般是長期持有**、**等,週期比較長,投機時間比較短,買賣比較快。 >>>More

6個回答2024-03-03

do you 和 are you 的區別在於:不同的含義、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重點。 >>>More

3個回答2024-03-03

wap**的移動性,因為這種**可以移動,只能在手機上瀏覽和訪問,並且可以隨時隨地訪問,無需使用PC上網,只要有訊號即可。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