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汙泥的定義,汙泥是水和汙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固體沉澱物,所謂固體沉澱物,不包括篩分、浮渣和沉積物,而是指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半固態和固態物料。 它是介於液體和固體之間的粘稠物質,可以通過幫浦輸送,但很難通過沉澱將固體與液體分離。
《水汙染防治法》規定,汙泥是指汙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半固體)或(固體)物質,不包括篩分、浮渣和沉積物。 汙泥是汙水處理的產物,是由有機殘留物、細菌、無機顆粒、膠體等組成的極其複雜的異質體。 汙泥的主要特點是含水率高(高達99%以上),有機質含量高,易腐爛和發臭,顆粒細小,比重小,液體呈凝膠狀。
-
汙泥是指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等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固體或半固體廢物。 汙泥需要處理和處置,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最終汙泥處理方法:
1.堆肥:有機質含量高的生物汙泥與其他有機物混合,經微生物堆放、發酵、腐爛,轉化為有機肥。 處理汙泥的堆肥方法不僅減少了廢物量,而且還可用於農業生產。
2.焚燒:採用高溫氧化技術將汙泥乾燥,高溫焚燒。 通過這種方式,有害成分可以被完全分解,將它們變成灰燼或氣體。
3.土壤改良:將經過特殊處理的汙泥混合到土壤中,不僅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等物質的含量,而且對土壤的改良有一定的作用。
4.壓縮垃圾填埋場:將濃縮的汙泥塞入密封容器中,其中的空氣由壓縮機幫浦送並排放至完全密封狀態。 這樣可以避免廢物暴露在大氣中造成的二次汙染。
以上是幾種常見的汙泥最終處置方法,在實際情況下,需要根據不同的環境要求、經濟條件和技術約束條件選擇合適的處置方法。
-
活性汙泥系統沉降不良(汙泥溶脹)的原因:汙泥溶脹分為絲狀溶脹和非絲狀溶脹兩種,絲狀溶脹最為常見。
1.絲狀細菌腫脹。
目前,人們對絲狀菌腫脹的認識並不完全統一,普遍認為絲狀菌和菌絲菌的競爭優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水質:水質是汙泥絲狀細菌膨脹的最重要原因。 當汙水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低分子量糖和有機酸等)含量高時,有利於絲狀細菌的生長,使汙泥膨脹。 當汙水中硫化物含量高時,有利於硫化物細菌的生長和汙泥的膨脹。 當汙水pH值較低(pH6)時,易發生汙泥膨脹; 當廢水缺氮、缺磷(C、N、P比失衡)時,絲狀菌比表面積大,與膠體菌爭奪氮磷並佔主導地位生長,這也導致汙泥膨脹。
溫度:膠體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8-30,浮游衣原體生長溫度為15-30,適宜溫度為25-30。 如果水溫為25-28,容易引起浮游梭菌優勢生長,導致汙泥膨脹。
如果水溫低於15,則一般不會發生汙泥膨脹。
溶解氧:溶解氧的影響很複雜,溶解氧過低和過高都會導致汙泥膨脹。 如果消除其他因素後仍無法解決汙泥膨脹問題,則通過調整曝氣系統進行處理,以提高溶解氧含量。
有機負荷:當有機負荷低時,養分缺乏,絲狀細菌在養分競爭中佔主導地位,導致汙泥膨脹; 當有機負荷高時,溶解氧濃度迅速降低,絲狀細菌佔主導地位,導致絲狀細菌膨脹。 當城市汙水的汙泥負荷在室溫下很低或很高時,就會發生絲狀細菌膨脹。
工藝方法:實踐證明,完全混合型比推流式更容易發生汙泥膨脹; 間歇活性汙泥法最不容易引起汙泥膨脹; 有砂池,但沒有初級沉澱池的工藝,不易引起汙泥膨脹; 葉輪曝氣比鼓風曝氣更容易發生汙泥膨脹; 噴射曝氣可有效避免漂浮的澤西菌引起的汙泥膨脹。
2.非絲狀腫脹。
當活性汙泥體系沉降不良(汙泥溶脹)時,在顯微鏡檢查中無法發現大量的絲狀細菌,稱為非絲狀溶脹口非絲狀細菌溶脹主要發生在水溫低、汙泥負荷高時。
詳情請參閱:
活性汙泥系統沉降不良(汙泥膨脹)的原因和處理方法。
-
溫度、pH 值、溶解氧、營養物質、有機負荷、有毒物質等等。
-
總結。 汙泥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機成分,脫水乾燥後的汙泥可焚燒。 在日本,這種方法佔汙泥處理總量的60%以上,在歐盟,佔汙泥處理總量的10%以上。
為防止焚燒過程中產生二惡英等有毒氣體,焚燒溫度應高於850°C。 汙泥焚燒產生的焚燒灰具有吸水和凝固性,因此可用於土壤改良、道路建設等,也可用作磚、陶瓷的原料,也可用作混凝土混合料的細填料。 將汙泥轉化為燃燒良好的顆粒狀燃料,其熱值可與褐煤相媲美,釋放的有害氣體遠低於焚燒過程,其殘留物可用於建築行業。
汙泥焚燒可以從廢氣中獲得多餘的能量,可用於發電。 在脫水汙泥中加入點火劑、催化劑、鬆動劑、固硫劑等新增劑,製成合成燃料,可用於工業和家用鍋中,燃燒穩定,熱環保試驗良好,是汙泥有效利用的理想途徑。
堅持。 汙泥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機成分,脫水乾燥後的汙泥可焚燒。 在日本,這種方法佔汙泥處理總量的60%以上,在歐盟,佔汙泥處理總量的10%以上。
為防止焚燒過程中產生二惡英等有毒氣體,焚燒溫度應高於850°C。 汙泥焚燒產生的焚燒灰具有吸水和凝固性,因此可用於土壤改良、道路建設等,也可用作磚、陶瓷的原料,也可用作混凝土混合料的細填料。 將汙泥轉化為燃燒良好的顆粒狀燃料,其熱值可與褐煤相媲美,釋放的有害氣體遠低於焚燒過程,其殘留物可用於建築行業。
汙泥焚燒可以從廢氣中獲得多餘的能量,可用於發電。 在脫水汙泥中加入點火劑、催化劑、鬆動劑、固硫劑等新增劑,製成合成燃料,可用於工業和家用鍋中,燃燒穩定,熱環保試驗良好,是汙泥有效利用的理想途徑。
-
1.溫度要求。
溫度是影子汙泥馴化的環境因素之一,各種微生物生長在特定的溫度範圍內,汙泥馴化溫度範圍為10-40,最適溫度為20-30。 因此,建議不要在冬季進行系統的首次執行。
pH值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在汙泥馴化和隨後的正常執行期間,系統的進水pH值應控制在6至9之間。
3.營養需求。
良好的營養條件是微生物群落新陳代謝和生長的前提。 在汙泥馴化過程中,養分引數應控制在100∶5∶1左右,為汙泥馴化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
4.溶解氧 (DO) 要求。
溶解氧是汙泥馴化過程中的主要控制指標,在汙泥馴化過程中應控制溶氧的範圍。 (溶解氧濃度是在旋轉盤式曝氣器水下游一公尺處測量的)。 溶解氧分析儀可以檢測,也可以手動檢測,了解池中溶氧的變化規律。
5.混合懸浮固體濃度 (MLSS) 要求。
生物體是汙泥的活性部分和有機物代謝的主體,在生物處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混合液態汙泥濃度MLSS的值相對可以代表生物部分的量。 活性汙泥的濃度應控制在2 4g l。
6.汙泥的生物相顯微鏡要求。
活性汙泥處於不同的生長階段,各種微生物也表現出不同的比例。 細菌負責分解有機物的基本和基本代謝作用,而原生動物,包括後生動物,吞噬游離細菌。 正常運作的活性汙泥含有鈴鐺蟲、輪蟲、纖毛蟲、膠體等。
當膠體團塊較大時。 鈴鐺蟲活躍且數量眾多,當輪蟲和線蟲出現時,汙泥成熟並具有良好的效能。
7.汙泥30分鐘沉降比(SV)要求。
當活性汙泥正常執行時,汙泥沉降率應控制在30分鐘內的15%-30%之間。
-
1、衛生填埋場:衛生填埋場的優點是投資省份大,實施速度快,方法簡單,處理規模大,缺點是汙泥的土壤力學效能較高,需要場地面積大,輸送度大,地基需要進行防滲處理,防止地下水汙染, 等。 垃圾填埋仍是我國汙泥處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從長遠來看,常規填埋是一種無法回收利用的終極處置方式,需要大面積的土地,其應用比例將逐漸降低。
2.汙泥堆肥:農業汙泥堆肥的乙個重要方面,是利用汙泥中的微生物進行發酵的過程。 早在20世紀初,該技術就在歐洲得到開發和研究,最初僅用於城市垃圾的處理,後來將這種方法引入到汙泥處理和農田的應用中。
3、土地利用(汙泥農業):我國是農業大國,無論是從經濟因素還是從肥效因素來看,汙泥土地利用都是符合我國國情的處置方式。 汙泥農業利用是我國具體情況最可行、最現實的處置方案。
汙泥可用於農業大量處置汙泥,原則上只有汙泥達到國家相關標準時才能用於農田; 汙泥介入農田天然物質迴圈利用過程,汙泥中的氮、磷、鉀、有機質和微量元素是良好的農業肥料,對提高作物產量有作用。 汙泥中的有機質和腐殖質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劑。 汙泥的農業利用降低了生產率,適合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
4、汙泥焚燒:汙泥焚燒後,用量大大減少。 此外,汙泥中所含的重金屬在高溫下被氧化成非混沌氧化物,使其成為製造陶粒、瓷磚等產品的優良材料。
近年來,焚燒法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與其他方法相比,焚燒法具有以下凸出優點:它大大減少了汙泥的體積和重量,因此最終需要處理的物質非常少,有時焚燒後的灰燼可以製成有用的產品; 汙泥處理速度快,無需長時間貯存; 汙泥可以在現場焚燒,沒有很長的間隔; 能源可用於電和熱。
以富含反硝化多磷菌的汙水處理廠活性汙泥(採用厭氧+轉盤氧化溝工藝)為研究物件,開展靜態厭氧磷釋放和脫硝多磷的實驗研究,碳源、硝酸鹽和溫度等因素對活性汙泥有影響。
汙泥厭氧系統每班應定期監測和記錄的專案有:(1)汙泥進水、汙泥排放、上清液排放、熱水或蒸汽消耗; (2)汙泥進料、汙泥排放、消化液和上清液的VFA和ALK; (3)汙泥、消化液和上清液的pH值; (4)消化液的溫度,需要在多個點上檢測和觀察各點之間的溫差; (5)沼氣生產。 除了VFA和ALK之外,其餘的專案都可以用**儀器隨時監控,並顯示在控制室中。 >>>More
主要有三種方法:物理、化學、生物等。
物理修復方法主要包括掩蔽法、工程去除法、熱處理法等。 >>>More
具有導電性、導熱性、高硬度、高強度、高密度、高熔點、金屬光澤等物理效能; 同時,金屬的化學性質是活躍的,大多數金屬能與氧、酸溶液、鹽溶液發生反應。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