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捲風”是一種戰鬥轟炸機,採用後部可變後掠翼,80%的任務是對地攻擊,是由歐洲戰鬥機公司為蘇聯的蘇-24戰鬥轟炸機設計和製造的,“龍捲風”在八十年代就已經服役,是三代戰爭中典型的轟炸,戰鬥力在當時排名F111,蘇-24之後。 基本相當於現在的飛豹改進。 陣風戰鬥機是法國達索公司在八十年代在世界上研製的一種戰鬥機,採用固定後掠翼,沿襲幻影2000的三角翼,但帶有鴨翼,是一種靜態不穩定的飛機,機動性強,空氣動力學布局與J-10相似, 但雙引擎。
“陣風”是第三代半戰鬥機,兼具空對地攻擊能力,隱身效能和電子干擾裝置均有很大改進。 同時,它有乙個船載版本。 颱風戰鬥機是由歐洲戰鬥機公司開發的雙引擎、單尾、雙引擎第三代戰鬥機。
颱風的氣動布局與陣風非常相似,只是發動機比陣風好,其他方面略弱於陣風。 颱風沒有基於載體的版本。 颱風和陣風之間有幾個主要區別:
颱風進氣口位於機身腹部,幾乎是方形的,兩個進氣口併排,而陣風進氣口是橢圓形的,位於機身的兩側。 颱風的鴨翼是遠端耦合的,即它離主翼相對較遠,位於前部,而鴨翼靠近主翼。 颱風戰鬥機有乙個可移動的空中加油對接裝置,這並不明顯,而陣風在機頭側面有乙個固定的燃料輸送介面。
-
這裡的空戰颱風最強,最先進的,發動機更強EJ200,有超遠端空空飛彈,其次是陣風,發動機差不多了,可以在航母上。 只要進行地面攻擊,龍捲風歐洲就會停產,並帶有可變後掠翼。
-
陣風戰鬥機由法國達索公司開發,颱風戰鬥機是最新型號,由英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聯合開發。
-
陣風是法國的,大風是由歐洲戰鬥機公司(英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之間的合作)開發的新型單座雙引擎超音速戰鬥機。
-
乙個級別比另乙個級別大。 陣風、狂風、颱風......
-
每個都有自己的特點。 颱風戰鬥機是一種新型單座雙引擎超音速戰鬥機,使用兩個渦扇發動機,每個發動機的軍用推力為60千牛頓(6,100千克),加力燃燒室推力為90千牛頓(9,100千克)。 主要用於防空和空中優勢任務,兼具對地攻擊能力,採用前置鴨式三角翼、雙引擎、單垂直尾翼、機腹進氣布局,具有超視距、空中超機動攻擊能力和作戰能力的多用途空中優勢戰鬥機,還具有短距起降(STOL)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和某些對地攻擊能力。
“陣風”使用Snakma生產的M88系列發動機,這是Snekma為“陣風”戰鬥機開發的先進雙旋翼加力渦扇發動機。 現在服役的是M88-2,中間推力為50kN,最大加力推力為75kN。 此外,陣風共生產了幾種型號,包括法國空軍的單座戰鬥機陣風C
陣風B,法國空軍的雙座戰鬥機:陣風M,法國海軍的單座戰鬥機。 空軍型號**的售價為每架7000萬歐元。
海軍型號**的價格為每枚 7500 萬歐元。
-
技術差別不大,法國一開始也是歐洲戰鬥機計畫的成員,後來由於各種原因退出,自行研製了陣風)。
不同的是颱風稍大,載彈量和射程略勝一籌。
兩者之間的空戰主要取決於飛行員的技巧和運氣。
-
看看發生了什麼。 空中優勢,颱風好; 多用途,陣風好。
-
兩者大致相同,但就高度而言,颱風比陣風強。 這表明颱風攜帶的燃料量、安裝它的**以及它配備的電子裝置比陣風強一點。 但有一點颱風不如陣風,那就是陸基陣風和艦陣風都有。
-
大,啊
-
<>“都是多用途戰鬥機,颱風和陣風有什麼區別。”
自歐盟成立以來,整個歐洲都進入了大鍋飯體系,只要歐盟成員國的領空由歐洲國家聯合研製的戰鬥機守衛。 然而,作為歐洲知名的戰鬥機生產國,法國卻沒有與其他歐洲兄弟一起研究戰鬥機的意識。
1986年7月4日,法國幻影2000的後續型號“陣風”戰鬥機完成首飛,而“陣風”完成首飛八年後,德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聯合研製的颱風戰鬥機也完成了首飛。 雖然兩架戰機的首飛相差8年,但兩架戰機其實有著相當的淵源。
首先,法國陣風的首飛和研製是提前的,而且有幻影2000的基礎,所以在陣風的研製上,法國可以說是非常順利的。 正是因為法國人在開發三角翼飛機方面的經驗,這家法國公司在颱風專案前期就加入了,但在專案進行到一半時,由於一些不同意見,這家法國公司宣布退出,但此時颱風戰鬥機已經敲定,這就是為什麼它與陣風如此相似的原因。
這兩架戰機同屬四代半,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注定要被軍迷拿來拿去。 但是,由於兩款戰鬥機過於相似,它們在機身結構和空氣動力學形狀方面並不優越,在載彈量和火控雷達系統方面,兩款戰鬥機幾乎相同。 不過,這兩款戰機比颱風略勝一籌,原因有二。
一、颱風的設計定位要高
雖然陣風比颱風早幾年問世,但陣風解決了法國本土防空的需要,陣風的研製沒有其他國家參與,也就是說,完全是法國自己閉門造車的產物,但颱風不同。
首先,颱風戰機的定位是全歐洲的防務,參與研發的國家多達4個國家,而且四國的具體防空要求不同,這意味著颱風的防空必須滿足四國的防空要求。 然而,高標準必然會催生好產品,嚴格的要求也讓颱風成為比陣風更全面的戰機。
這些從颱風和陣風的飛行指標可以看出,與兩款戰機相比,除了航程和敏捷性略遜一籌外,爬公升率、加速效能等其他方面都優於陣風。
二是颱風空戰能力更強
更好的雷達還為颱風提供了更長的探測範圍和強大的超視距空戰能力。 而當空戰進入視線時,颱風還是比陣風強的,因為颱風有飛行員頭盔顯示屏,讓颱風飛行員可以更快地找到並鎖定目標。 沒有它的陣風戰鬥機自然會吃點虧。
颱風和陣風在空戰能力和設計定位上有很大的區別,颱風是更強的一方,而對於多用途戰機來說,空戰能力的強弱是衡量一架戰機的最基本標準。 顯然,後來的颱風更好。 竇新年之前。
-
世界上最著名的歐洲颱風戰鬥機和法國陣風戰鬥機誰更強?
-
陣風是由法國單獨開發的; 颱風是由歐盟許多國家開發的; 在多功能性方面,颱風比陣風強; 但就價格而言,颱風要高得多,颱風要高出半代。
-
陣風和颱風都是歐洲戰鬥機計畫的產物,當時歐洲所有擁有戰鬥機工業的國家都參與了開發,後來法國和其他國家意見不一,它需要一架可以攜帶航母的戰鬥機,但其他國家要麼沒有航空母艦,要麼航空母艦的排水量太小,無法攜帶這麼大的飛機, 所以法國中途撤退了。然後達索自行開發了戰鬥機。 其他國家,英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共同開發了颱風戰鬥機。
颱風戰機採用的是由專門組建的發動機公司新研製的EJ2000發動機,雖然雷達在安裝時還是機械掃瞄雷達,但這種雷達已經在英國獵鷹公務機上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穩定性和先進性都非常好,被譽為最強的機械掃瞄雷達, 最近有計畫更換相控陣雷達。至於機載**,我認為颱風有明顯的優勢,多工效能比陣風多,對空**有流星、猛擊,陣風只有公尺卡,從工藝到遠距離。 在地面和破壞方面**,颱風也比陣風有更多的選擇。
我不否認陣風的有效載荷能力,陣風在航展上充分展示了它與**的相容性,但是在這一點上,颱風還有更多選擇。 有一種觀點是,陣風比颱風更早服役,但隨後的型號比颱風慢。 據說,為了擁有完整的作戰能力,將有可能達到第六批,這不如颱風。
此外,為了加強艦載型的強度,重量不可避免地會增加,這將導致機動性的下降。 比較這兩款車型,我認為颱風在動力總成方面優於陣風,在機動性方面略勝一籌。 在雷達上兩者是相等的,但電子吊艙上的颱風更好。
在多工效能方面,颱風也略有優勢。 但在穩定性方面,我認為陣風優於颱風(陣風跟隨戴高樂航母進行全球航行,還參加了實戰,這是颱風無法比擬的)。 所以總的來說,颱風還是能夠壓倒陣風的。
這也可以從這兩款戰機的銷售情況看出,颱風出四國參與研製的裝備,還出口到沙特,同時與陣風爭奪的新加坡戰機選拔也走得更遠。 不幸的是,陣風現在只在法國使用。
-
陣風戰鬥機更強一些。
分析原因:戰機效能差異:颱風戰機由歐洲多個國家聯合研製,雖然集聚了大眾的長處,但也因各國技術戰術指標不同而造成颱風戰機相對均衡的缺乏特點(法國退出後自行研製的陣風戰機), 除了相控陣雷達的缺乏導致雷達效能相對落後外,另一方面,陣風不存在技術指標受到限制的問題,法國自己就自設研發製造。
政治限制:陣風戰鬥機可以賣給任何他們想要的人,颱風不受政治限制。
價效比高:在這個專案中,颱風相對比較好,畢竟是多國開發,所以成本分攤的風險值較低。
**效能:陣風可實現法國飛彈全包,標準單颱風是北約,通用性好。
擴充套件效能:颱風僅提供路基型別,而陣風已發展為艦載版本。 對於乙個模型的連續性,陣風優於颱風模型。
-
樓上,反之亦然,陣風已經三代半了,它的最新訊號已經搭載了無源相控陣雷達 當然,颱風也不錯 機動性超強,沒有實戰很難說誰強。
-
颱風較強,但因為是聯合發展,所以還有問題沒有解決。 主要區別在於,在颱風期間,底部與進氣口相連,而陣風是兩側的底部。
-
颱風更先進,屬於第三代半,陣風是第三代飛機。
實際作戰力基本在F-16A B的水平,而F-16C D的戰鬥力差了好幾倍,畢竟F-16不是美軍手中的空中優勢戰鬥機,F-15和F-18 C D型號之間的差距基本是10倍左右,超級大黃蜂F-18E F之間的戰鬥力差距已經達到了近20倍, 因為這些是美軍的空中優勢戰機,與美軍最新款F-22的交換比達到了驚人的1:350,這意味著在空戰中擊落一架F-22需要350架J10,而與F-35的交換比是1:75,因為F-22和F-35的交換比是1: >>>More
絕對。 一架 Su-30 甚至可以指揮四架 J-11使用 AWACS 時。 Su-30 是一種對地攻擊機,就像 F15E 一樣。 但也具有強大的空戰能力。 如果正面交鋒,擊敗F16絕對不是問題
首先,F-35有3種型號,即空軍F-35 CTOL型(F-35A),海軍陸戰隊F-35 Stovl型(F-35B)和美國海軍F-35 CV型(F-35C)。 並非所有型號都可以垂直起降,只有海軍陸戰隊的F-35B可以垂直起降。 F-35B垂直起降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基本原理就是產生向下的推力,使這個推力大於飛機的重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