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戛爾尼:開啟中國近代史的悲劇蒂莫西·李(Timothy Lee):開啟了中國的現代化。
-
1.意義。
對於中國來說,中國失去了接觸現代工業文明、了解世界、改變封閉狀態的好機會。
對於英國和歐洲來說,主要原因是他們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通過馬加爾尼使團返回英國後的回憶和敘述,他們向英國人甚至歐洲人展示了乙個不同的中國。
2.活動介紹。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是指1793年(乾隆58年),當時英國人希望通過與清朝最高當局的談判來開拓中國市場。 同時,他收集情報,派喬治·馬戛爾尼等人訪問中國。
但是,由於中英兩國的政治經濟結構完全不同,雙方為了維護各自的社會制度和歷史傳統,為了各自的利益,採取了頑固的相互抵制的態度。 因此,雙方的衝突不可避免地在這次外交活動中爆發。 結果,外交談判失敗。
3.歷史背景。
17世紀,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處於上公升階段,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英國亟需開拓新的市場和廣闊的原材料生產區。 “因此,英國派使者訪華,自然是出於商業目的。
事實上,中英之間的貿易狀況確實應該改變,從英國首次在中國開放市場的那一天起,自從兩國關係開始以來,沒有什麼有助於改善英國人在中國的地位,而其他歐洲商人在中國的處境比英國人要好得多。 “正因為如此,英國希望通過馬加尼使團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改善中英關係和現行**體系,擴大雙方貿易。
-
我認為,馬加爾尼訪華,是為英國人日後發動侵略戰爭打一場前哨戰爭,主要目的是開拓中國市場,次要目的是收集情報、勘測航道、偵察軍方,為日後發動侵略戰爭鋪平道路!
-
馬戛爾尼訪華應該是在1793年,也就是清朝乾隆58年。 當時的英格蘭國王是喬治三世。
主要目的是為資本開拓市場鋪平道路,通過接觸清朝最高統治者來檢驗當局的真實情況,並藉此機會收集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情報。
結局不盡如人意,一事無成。 由於中英兩國有著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歷史傳統,雙方都不願意接受對方的價值觀,外交談判的破裂是不可避免的。 至於馬戛爾尼三次拒絕鞠躬,那只是乙個小細節,而不是核心問題。
從那時起,英國乃至歐洲對中國的印象都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馬戛爾尼甚至將清朝描述為一艘破船。 另一方面,乾隆對英國既輕蔑又警惕,對外封國政策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 客觀地說,中國錯失了了解現代工業革命的機會,但在半個世紀後的鴉片戰爭中再次經歷了現代工業革命。
-
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1737-1806 年),出生於北愛爾蘭安索爾郡的乙個大地主家庭,1759 年畢業於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然後繼續在倫敦天普大學學習,師從亨利·福克斯伯爵。
他也是近代英國著名政治家,1793年以祝賀乾隆皇帝生日的名義率團訪華,想通過談判開啟中國市場,但回國無果。 這是中西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其目的是與清朝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並自由貿易。
結果,乾隆勳爵拒絕了英國使節提出的所有要求。
-
這是在清朝乾隆二十二年,本來的意思就是跟著清朝走,結果卻是清朝覺得可以自給自足,最後把自己封閉起來。
-
馬戛爾尼使團是最早訪問中國的英國官方代表團之一。 馬戛爾尼(1737-1806),前駐俄公使兼孟加拉國總督,任全權大使。 1792年(清乾隆57年)9月,他率領90名科學家、作家、醫務人員和衛兵組成的代表團,攜帶天文儀器、車輛和船隻模型、紡織用品和圖片等600箱禮物,從樸茨茅斯港起航。
代表團攜帶了一封來自英國國王的信函和國書,祝賀乾隆皇帝83歲生日。 英國使團向清朝提出“改善”條件和交換常駐使節的要求。
Dragon Match:終極、波浪、迴避、意志。
645:漩渦,沒有別的了。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