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集,讓人們了解當時人們勞動、犧牲、愛情和婚姻的生活,楚辭是屈原用楚方言創作的一種詩歌體裁,已成為一部具有浪漫色彩的文學作品。
-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 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成就高,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也由此形成。
《詩經》取材於社會的真實生活,沒有虛榮怪誕,很少有超自然的神話,對祭祀、宴席、農事的描寫是周社會經濟和禮儀文化的產物,描寫著當下的政治風風、戰爭和奴役, 婚姻愛情,展現了周的政治形勢、社會生活、風俗民情,“餓人歌吃,勞者歌”的精神傳統被後人繼承和發揚光大。
《楚辭》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和廣泛的影響,它幾乎存在於每乙個文學領域和不同文學體裁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楚辭》被公認為與《詩經》並列的詩歌豐碑,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風格,在詩歌的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楚辭》開創了《詩經》的四字型式,重複章節和押韻; 其次,《楚辭》豐富了詩歌的題材,拓展了詩歌的表達領域。
-
《詩經》的產生與周人的禮樂文化的產生密切相關,本身就是禮樂文化的產物。
《詩經》的文化背景絕不是編纂詩集那麼簡單。 現在我們要編一本詩集,可以說,快到一周,慢到一兩個月,兩三個月,編一本詩集,這很容易做到。
但在那個時代,編纂《詩經》這樣的詩集,絕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具有政治文化意義的,這是非常困難的。
周人充分發揮音樂的作用,以《詩經》為媒介,全面宣傳推廣禮樂體系,並取得了成功。
後來,樂譜丟失了,但《詩經》因其豐富的內容、和諧的節奏、感人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並流傳下來。
-
1.《詩經》的相關資料。
《詩經》是一本詩集,創作於2500多年前,即中國奴隸社會的末期。
它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和古代史,特別是古代詩歌史的非常重要的資料。
從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看,《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集。
它收集了從西元前11世紀到西元前6世紀的詩歌,反映了中國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約500年的社會面貌。
《詩經》終於在呂相公二十九年(西元前544年)編纂成書,《詩經》原名《詩》或《三百詩》,《經》這個名字是在戰國時期加上的。
據《史記》記載,編纂前古詩3000餘首,其中305首被孔子刪去,留下了一句坦率粗俗的“可用禮”。
《詩經》是合唱的歌聲,根據**的不同性質,分為“風、雅、歌”三大類,有三百零五條。
2.《詩經》的背景知識。
《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西元前1066年)之後創作的。
最早的《周頌》,產生於西周初年,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主要以廟腔音樂、讚美神靈和信仰的歌聲為主,有的描寫農業生產。
《大雅》是周盛世時期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唯一倖存的史詩。
蕭雅產生於西周後期和東遷之後。
《魯宋》和《尚頌》都是在周(西元前770年)東遷之後產生的。
《詩經》根據曲調的不同分為風、雅、歌三類。 風是這個地方的不同區域**。 《風》的詩歌是收集自周南、昭南、邵、胡、魏、王、鄭、齊、魏、唐、秦、陳、回、曹、馮等15個地區的民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