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新華社《每日電訊報》的一篇文章引用了聯合國對“1992年出生的人已步入中年”的定義,這讓那些25歲的年輕人彷彿感受到了中年危機的壓力。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什麼現代人比過去有更強烈的年齡焦慮。 這主要是由於兩個因素,一是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際交往成本空前降低,效率比過去大大提高。 其次,移動網際網絡帶來的資訊超載,完全超出了現代人有限的大腦認知資源範圍,會影響個體的時間感知。
這兩個因素交織在一起,現代社會的25歲年輕人很容易感受到過去時代只有過了半輩子的中年人才能感受到的憔悴和焦慮。
然而,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青年”和“中年”並不是嚴謹的概念。 發展心理學在個體的終身發展中總結出,青春期後的人生歷程通常分為成年早期(20-40歲)、成年中期(40-60歲)和成年晚期(60-死亡)。
發展心理學的這種劃分有其理論和經驗基礎。 從青春期結束,身體的發育基本處於巔峰,然後進入衰老週期。 在成年早期,個體是乙個緩慢的衰老過程,個體幾乎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從年輕人變成了叔叔; 到了成年中期,衰老加速,全身機能開始出現各種衰老跡象,疾病和死亡的概率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加。 在成年後期,個體身體機能會出現各種明顯的惡化,生命將進入生命的暮年。
20-40歲通常是“青春期”,身體是乙個緩慢的自然衰老過程。 但是,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生活方式不健康,缺乏必要的運動,則在自然衰老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繼發性衰老。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一些年輕人患有過去在中年時發生的疾病。
事實上,“中年危機”只是乙個模糊的概念。 女性的中年危機通常是指更年期,隨著雌激素分泌的減少,會導致一系列的身體和精神症狀。 至於男性的“中年危機”甚至可以算是乙個偽概念,心理學研究發現並證實,男性的“中年危機”往往出現在妻子進入更年期之後; 娶年輕妻子的中年男人不太可能觀察到“中年危機”。
-
現在還早,25歲還是個少年,是個好時機。
-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沒有必要過度焦慮,雖然城市工作需要面對更多的“中年危機”,但也有更多的機會。 我一直認為,每個人在人生中總會遇到幾次機會,取決於自己能否把握並成功轉型,迎來職業生涯的第二春。 因此,我認為35歲的“中年危機”只是乙個非常令人困惑的錯誤命題。
讓我們退後一步,即使我們35歲失業,我們還年輕。 在這個階段,我們的父母只有退休年齡,很可能能夠幫助他們的孩子。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是這樣,有的家長甚至給孩子補貼。
當然,這也是極少數有這種情況的人。
其實最恐怖的應該是40歲以上的舞台。 在我看來,這個階段基本上沒有父母的試錯,他們只能是自己的底層,甚至是別人的底層訓練,這個時候父母年紀大了,往往兩個獨生子女要養四個老人,壓力是巨大的。
此外,還有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人目前正在默默地忍受著。 這就是貸款和槓桿,抵押貸款讓我不敢停下來,我不敢嘗試和犯錯。 或許,中年人的首要任務應該是“降低槓桿,償還貸款”。
總之,35歲不應該成為社會淘汰機制的分界線。 針對中年人的各種問題,也應該有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援。 例如,貸款優惠利率降低; 社會福利的護送和家政服務有助於緩解支援問題。
同時,增加與贍養費等相關的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
最後,我想呼籲“中國式中年人”中肢寬容群體。
如果你剛畢業,差不多22、23歲,你還處於畢業和工作的真空期,還在和朋友混在一起,而當你25歲的時候,有些朋友可能已經結婚了,你工作了兩年,覺得很累,工作很無聊, 而你的生活是無聊的,你的心態也會變老,其實乙個人的年齡不一定是老的,而是一種心態,所以你要時刻保持一顆年輕的心,規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對於女性來說,一定要時刻做好護膚工作。女人老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