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的南宋。
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特徵是經濟重心的南移。
1.在農業生產方面,中國古代興起於南宋。
糧食南北轉移的新格局。 由於南宋採取的建設水利、鼓勵開墾土地的措施,加上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和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南宋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比唐朝提高了兩三倍, 整體發展水平大大超過唐代。南宋農業的發展造就了江浙地區。
元初成為中國最發達的農業區,出現了中國南北移糧的新格局。
2、在手工藝品製造方面,南宋手工藝品生產在中國古代手工藝品發展中達到了乙個新的高峰,南方同時成為中國製造業最發達的地區。 南宋時期,紡織工業的規模和技術大大超過了同時代的晉國,南方成為中國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 而且,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到了南宋末年,棉布在長江以南更為普遍。 瓷器製造中心從北方轉移到江南地區。
造船業的發展前所未有。
3、在商業方面,南宋依靠南方近20個一流港口,以及臨安、成都等全國著名的商業大都市,創造了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
發展的新時代。 南宋時期,國家轉向以商業經濟為基礎的商業經濟模式,尤其是遠洋經濟,幾乎都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
從海外看,南宋開創了中國古代東西方交流的新紀元。 有近20個外國港口,湧現出一大批港口城鎮,形成了南宋萬里以上海岸線上全面開放的新格局。 從國內商業角度看,南宋貫徹“農商兼重”的國策,臨安、成都等全國著名商都應運而生,形成了四面八方的商業網路。
南宋時期,國家的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完成。
歷史性地向長江流域轉移,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的重大轉折點。
-
突出特點是完成了經濟中心的南移。
宋朝時期,北方戰爭也頻發。 北宋滅亡後,南宋政權在東南角定居,導致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 當時太湖流域有句諺語“蘇湖成熟,天下飽”,說明長江以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位置。
元朝時期,為了解決“南北運糧”的問題,還大力扶植曹雲,開闢了空前的航運規模,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 由此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最後階段。
-
1、北宋大城市的商業活動突破了城與廣場的界限,營業時間不再受限制;
2.固定城鎮出現在農村集市上;
3、公會組織進一步發展,公會保護和壟斷行業的商業利益;
4、由於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世界上最早的貨幣交子出現在北宋,紙幣的推廣反映了商業的高度發展;
5.市內有娛樂場所。
宋朝(960-1279)是中國歷史上繼承了啟元王朝時期的五朝十國,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有18位皇帝,在位319年。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有人估計,中國1000年的GDP總值為1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450美元,超過了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宋代,儒學復興,成立學出現,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沒有嚴重的宦官獨裁和軍閥分離,兵變和內亂的次數和規模在我國歷史上都比較少。 由於北宋對占婆稻的推廣,人口迅速增長,從980年的3710萬增加到1124年的1.26億。
960年,後周將領發動陳橋兵變,支援宋州歸還德軍,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 為了避免唐末分裂和宦官專政的混亂,趙匡胤採取了重文打軍的政策,加強了權力集中,剝奪了軍事將領的軍事權利。 宋太宗繼位後統一了整個國家,宋振宗在與遼國締結同盟後逐漸進入統治世界。
1125年,晉國入侵南方,導致景康的恥辱和北宋的滅亡。 康召苟王在南京迎天府登基,建立了南宋王朝。 紹興和會後,晉國以秦嶺-淮江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宋元戰爭爆發,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雅山之戰後,南宋滅亡。
-
1. 農業:
到了宋代,水利大為發達,耕地面積大,注重農具的改進,農業發展迅速。 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農業發展迅速。 一些北方作物,如小公尺、小麥、小公尺和豆類來到南方。
棉花在福建和廣州很普遍。 茶葉遍布現在的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桑蠶、蠶和大麻的種植面積也在增加。 南宋時期,太湖地區稻公尺產量居全國首位,特別是以平江州(今蘇州)為代表,被稱為“蘇湖熟了,天下飽”(指蘇州、湖州)或“蘇常熟,天下飽”(指蘇州、常州)。
2.手工藝品:
1、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地區成為棉紡織工業的中心。 浙江、四川、蜀的絲織業最為發達。 宋代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即官辦的絲織作坊,設立了錦院。
相關的印染行業也因此而發展起來。
2、宋代的官窯、民窯遍布全國。 不時有河北曲陽鼎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駿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兄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窯等七大著名瓷窯,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瓷窯分布在各地。
生產的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出口到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 北宋的瓷器,無論是產量還是生產工藝,都比上一代有了很大的提公升。
3、船舶工業居世界第一,廣州、泉州造船工業發達。
3.商業:北宋時期,“交子”出現在四川,被認為是最早的紙幣。 由於農業實行不抑制兼併政策,全社會勞動力充足,工商業發展迅速,工商稅佔稅收總額的70%。
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始於唐代中期,事件是安史之亂,在南宋完成。
-
經濟重心南移,魏、晉、南北三朝開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其中太湖流域成為長江以南經濟最發達的地方
效能:1.農業。
1)農田水利開發。
2)隨著優良水稻品種Champong水稻(原產於越南)的引入,水稻產量躍居糧食生產第一位,(3)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Yangma)。
2.手工藝品。
1)金屬冶煉:鐵、銅等金屬冶煉技術達到世界最高水平 (2)採礦業:煤炭開採量居世界第一。
3)瓷器產業:瓷器暢銷世界各地,中國素有“瓷器之國”之稱。
3. 業務。 1)城鎮的出現。
2)城市的繁榮。
3)紙幣的出現。
4. 海外**。
1)“凡氏”、“芳方”和“梵雪”的出現。
2)城市船務代理的出現。
3)廣泛的海外**。
4)外貿港口的出現。
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1)北方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和大量的勞動力(2)**,鼓勵農業生產。
3)江南相對穩定,戰爭較少。
4)江南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
七年級第二卷有一本歷史書,我都背下來了!
-
1、農業:宋代水利大力發展,耕地面積大,注重農具的改進,農業發展迅速。 宋代出現了梯田、沙地、淤泥田等新型田地,大大增加了宋代的耕地面積。 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農業發展迅速,北方的小公尺、小麥、小公尺等農作物來到南方,棉花和茶葉種植盛行,桑蠶和大麻種植面積也在增加。
南宋時期,太湖地區大公尺產量居全國第一,以太平府為代表,被譽為“蘇湖成熟,天下飽滿”。
2、手工藝品:宋代礦藏豐富,絲綢、亞麻、毛紡織業發達,造紙材料豐富,印刷業發達,宋代刻字書以紙墨優良、布局稀疏、字型圓潤、字跡罕有著稱。 而且,宋代的造船業發達,宋代的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
3、商業:宋代商業繁榮,成都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宋代勞動力充足,工業發展迅速,工商稅收佔宋代稅收總額的70%,成為宋代稅收的主體。
中國古代經濟中心的南移始於唐代中期,完成於南宋。
-
它始於東晉,完成於二宋。
-
1、宋代商品生產的發展首先是茶葉、糖等農產品的商業化,其次是坑、冶等各種原料生產的手工業,規模大大擴大。 日用品的手工業也普遍發達,如糕點、衣帽、生活雜貨等。 2.在宋代的手工業中,官職手工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宋代的官方手工業組織比唐代大,宋代官方手工業的勞動力大多通過所謂的“團會”(即行會組織)招募,有償支付,勞務制度普遍實行。 這意味著勞動力的進一步解放。 3.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在北宋的成都 4.由於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市開始發展,北宋政府對商業活動的干預和控制減少。
住宅區和商業區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漸消失,夜市開始出現。 東京夢華路所描繪的汴梁是北宋的代表。 汴梁街上有很多非常繁華的街道,街上有“氣勢磅礴、店鋪浩大、每筆交易都成千萬美金”的大商鋪,還有小市場、夜市、餐館、餐館、攤位、小販和定期的廟會。
-
自然因素:宋代氣。
白等待。
改變,使南方更適合農業。
智發展。 相同。
由於北方經濟發展初期,水土流失嚴重,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環境惡化,影響農業生產。 但是,三國以來南方的經濟發展為經濟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自然環境得到了很好的維護,從而為南方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政治因素:一是兩宋統治的領土大部分在南方,南宋的政治中心向南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二,唐朝末年以後,北方戰爭頻發,南方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 第三,宋朝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掠奪的鬥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南下,使南方免於戰禍; 第四,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從而促進了南方的經濟發展。
經濟因素:北方戰爭頻發,而南方社會秩序相對穩定,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使南方的自然資源得以持續開發利用, 社會經濟秩序將得到發展,最終超越南方,國民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
-
1、政治中心的南移導致了經濟中心南移,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技術和生產經驗。
2、南方自然環境比較好,北方戰爭多。
3、宋朝向海外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4 統治者奉行更開明的經濟政策,放寬對商業的限制。
4.勞動人民的辛勤工作。
答:(1)主觀原有困境:報紙的官方控制過於嚴格,報社經營者除了複製、展示招牌外,無法越過雷池,內容僵化,經營落後,無法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資訊需求。 >>>More
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先秦文學。 它包括夏、商、周以來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早期封建社會三個階段。 古代歌曲和神話是中國文學的源泉,前秦文學以詩歌和散文為主。 >>>More
1.明清時期的宮殿建築以宮殿為主要建築型別,集中表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高度成就。 宮殿建築的裝飾採用多種色彩和零散的雕刻,對新中國宮殿的建設起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