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造紙材料,古代造紙可以用什麼材料作為原料?

發布 歷史 2024-04-04
10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古人用最好的蠶繭來畫絲織絲,剩下的惡繭和病繭都是用絲棉漂白法制成的。 漂白完成後,墊子上會留下一些殘留物。 當漂白次數過多時,墊子上的殘留物會積聚成一層纖維片,乾燥後可以剝離,可用於書寫。

    這種漂流的副產品數量不多,在古籍上被稱為和浪或方福。 由此可見,中國造紙的起源與絲絨有關。 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布和漁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折、搗碎、抄寫、烘烤等過程,造紙,這就是現代紙的起源。

    公元三世紀至六世紀魏晉南北三朝時期,我國造紙技術不斷創新。 在原料方面,除了原來的麻和扳手外,還擴充套件到用桑樹和藤樹皮造紙。

    蔡倫首先用樹皮造紙,這種原料比麻豐富得多,可以大大增加紙張的產量。 樹皮中所含的木質素、果膠和蛋白質遠高於大麻,因此樹皮的脫膠和製漿比大麻更難。 這促使蔡倫改進造紙技術。

    西漢用石灰水製漿,東漢改為草木灰水製漿,草木灰水鹼度較大,有利於提高紙漿品質。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出現了用樹皮、麻、碎絲、破漁網製成的紙。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樹的木質部或竹子。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樹皮,以及一些植物的其他樹皮。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古代造紙所用原料的選擇經歷了麻、皮、藤、竹等幾個階段。

    1.大麻。 中國最早的造紙原料,用大麻制得的紙具有柔軟、細膩、不透水等特點。

    2.皮革。 魏晉南北三代,人們在造紙的原料中加入皮革,使紙張更加細膩。

    3.藤條。 藤紙細膩耐用,藤紙用於公文、書籍、繪畫等,常見的藤紙主要有青藤紙、白藤紙、黃藤紙等,但這種紙不好用。

    4.竹子。 竹紙具有滑、墨、玄弼峰等優點,舒志雖長,墨氣堅定不移,吸墨吸水功能極佳。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竹。 正在改進造紙術的蔡倫監督了宮中各種器皿的製造。 他挑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剁碎,浸泡在乙個大池子裡。

    一段時間後,其中的碎屑會腐爛,而纖維則不易腐爛並被保留下來。

    然後他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舀起來,放在石臼裡,不停地攪拌,直到變成漿液,然後用竹條把粘稠的東西撿起來,等它幹了,就把它取出來,變成紙。 蔡倫帶領工匠們反覆試驗,嘗試生產出既輕、薄又柔韌,而且易於使用、寬大、價格低廉的紙張。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最遲到西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紙張已經傳入中國。 原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布製成的,因為造紙技術還處於早期階段,工藝簡單,製作的紙張質地粗糙,纖維束較多,表面不光滑,不適合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只是在東漢和帝年間,經過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比較刻板的造紙工藝,該工藝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即原料在鹼液中通過浸泡或蒸煮脫膠,分散成纖維; 第二種是製漿,即通過切割和搗碎將纖維切斷,使纖維掃帚,成為紙漿; 第三種是抄寫,即將紙漿浸泡成漿料,然後用紙屑機(墊子)將紙漿舀出,使紙漿在抓紙機上交織成一薄薄的強濕紙; 第四種是乾燥,即將濕紙乾燥或乾燥,取出後就變成紙。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改進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沒有變化,即使在近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方法仍然沒有根本區別。

    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三代都開始用桑樹皮和藤皮造紙。 在隋朝和五代時期,竹子、檀香、麥稈、稻稈等也被用作造紙的原料,並陸續被使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

    其中,唐代以竹子為原料製作竹紙,標誌著造紙技術的重大突破。 竹子纖維堅硬、易碎、易斷裂,技術處理難度較大,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造紙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程度。 到了唐代,造紙過程中相繼出現了明礬、膠水、粉化、灑水、染色等加工技術,為各種工藝紙的生產奠定了技術基礎。

    從唐代到清代,我國生產的紙張,除一般用紙外,還有各種彩蠟紙、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畫、壓延紙等貴重用紙,以及各種宣紙、牆紙、花紙等。 使紙張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8.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古代造紙以樹皮、麻布為原料,一般用製漿加工的植物纖維水懸浮液在網際網絡上錯開,先脫水,再壓縮乾燥。 中國是世界上第乙個發明造紙的國家。 根據考古發現,在西漢時期(西元前206年至西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麻纖維紙。

    古代造紙以樹皮、麻布為原料,一般用製漿加工的植物纖維水懸浮液在網際網絡上錯開,先脫水,再壓縮乾燥。 中國是世界上第乙個發明造紙的國家。 根據考古發現,在西漢時期(西元前206年至西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麻纖維紙。

  9.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現代造紙工藝是機械化的,從原料到製漿工藝,再到乾燥造紙機,再到成品紙的包裝,半機械化,產量大,質量高。 在古代,它是手工操作,質量、色差、均勻性、拉力都不能保證標準,沒有標準的儀器測量,也沒有白度和均勻性的過程和實驗室專業測量。

    西漢時期(西元前206年),中國已經有造紙術,東漢元興元年(西元前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布、漁網等為原料,經過粉碎、搗碎、油炸、烘乾等工序製造紙,是現代紙的起源。 這種容易找到原材料的紙,價格非常便宜,質量也有所提高,逐漸越來越受歡迎。

    為了紀念蔡倫的成就,後人稱這種紙為“蔡侯紙”。 關於漢代造紙技術的歷史文獻很少,因此很難了解其完整而詳細的過程。 雖然後世有推測,但只能作為參考。

    總的來說,造紙技術有很多環節,所以必須有乙個發展和進化的過程,這絕不是乙個人的工作。 它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具體流程如下:

    1、剁竹流塘:剁竹嫩竹,放入池塘中,切割浸泡100天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洗去竹子的綠皮。

    2、燉火:將上面得到的竹子放入“遊”桶中,用石灰蒸八天八夜。

    3.砂漿:取出上面處理過的竹子,放入石臼中,用石磨敲打至竹子斷裂,與泥面相似。

    4、擺動物料入簾:將碎竹材倒入水槽中,用竹簾在水中擺動物料,竹材變成附著在竹簾上的薄層,剩下的水從竹簾的四面順著凹槽流下。

    5.蓋上窗簾,按壓紙張:然後重複窗簾,使濕紙落在板上,即一張紙。 這樣,重複灑落和覆蓋窗簾的過程,使數千張濕紙一一疊放,然後新增木板以擠出大部分水。

    6.透明烘烤:將濕紙逐張提起並晾乾。 烤紙的裝置是用土坯磚砌一條小巷,在小巷裡生火,土坯磚溫度公升高後,將濕紙一一貼上晾乾。 乾燥後,將其提起以形成紙張。

    造紙術的發明對推動世界文化發展的意義:

    1.促進工業經濟和工業文化的發展。

    2.促進人類文明的傳播。

    3、促進教育事業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4.促進文化交流。

    造紙,特別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技術(又稱“蔡侯紙”),是一場書寫材料革命,攜帶方便,應用廣泛,促進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發展。

    造紙不僅促進了人們的寫作,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造紙術於7世紀傳入日本,8世紀傳播到歐洲國家,造紙業的廣泛傳播在人類文化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回答
7個回答2024-04-04

明代宋映行的《天造物》

7個回答2024-04-04

市面上還有很多智慧型電子產品,比如小公尺的、華為的等等,基本上這些主流的電子產品都會適配到iPhone上,所以都可以用。

9個回答2024-04-04

b。唐初,按照隋制度,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年),改納顏為中侍,內書省改為中書省,內史令稱為中書令,左右僕人出手為尚書省都督,在中中令任職,任宰相。 鐘書掌管法令,門掌商駁,書主執行法令,權責明確,然後書門既是令主,又是複審主,難免時有事,太宗設政堂, 以為是談政治的地方,從政治殿堂就是成為實際決策的中心,所以鐘書靈和下僕才是真正的宰相,代表政務堂行事,而尚書的左右僕人也應該是同宗門平章士或同中書門下三品等職位的稱號獲得了真正的總理地位,並在政治事務大廳開會。 >>>More

6個回答2024-04-04

防水牆漆:效能更重要。

為了裝飾浴室,牆壁通常覆蓋著瓷磚。 然而,同樣的浴室牆體材料已經無法滿足個人需求,防水塗料和防水牆紙的出現為浴室空間的“改造”提供了新的機遇。 防水牆漆的配方中新增了特殊的防水透氣分子,可以形成緻密的漆膜,使水分子無法滲透,保證了牆面的呼吸功能,因此可以用於浴室的牆面。 >>>More

13個回答2024-04-04

護手霜也是化妝水的功效,保濕保濕,別的不說,也可以用身體化妝水。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