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德治為目的,以法治為手段,這句話也說得對,法治的最終目標也需要以德治。
-
2000多年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直奉行德治,用儒家道德來約束和管理人民,這是乙個至高無上的目標,可以說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但目前,雖然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覺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要達到這種狀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甚至是一條無限延伸的無盡道路)。
目前,只有法律制度才是在整個穩定形勢下發展道德,不斷追求道德統治的最高境界的唯一可能途徑。
此外,共產主義社會似乎是乙個德國統治達到頂峰並穩步發展的社會,“人民的覺悟已經提高”意味著道德水平已經達到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管理軍隊、法院、 以及國家的其他暴力機構,軍隊和法院都不是法律制度的保障措施。
因此,可以理解,德國的統治和共產主義社會一樣,是最高的理想,法律制度和社會主義社會一樣,是通往最高理想的道路。
-
兩者都是關於手段的,歸根結底,目的是一樣的。
-
我認為這也是正確的統治方式,主要是出於一些道德方面,主要是為了法治。
-
美德的規則確實是目標。 法治是手段。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法治是實現美德統治的最終手段。
-
1.法治與德治的地位
法律和道德屬於服務於經濟基礎的同一上層建築,其本質是相同的。 法治與道德是不可分割的,不能拋棄,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協同作用。
2. 法治和道德規範的作用
法治就是要發揮法律規範的作用,用法律標準來規範社會行為、社會生活、國家治理,以權威和強制力來規範。
美德之治就是發揮道德教育的作用,以說服力和說服力增強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意識,以道德引導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規範社會關係。
三、實現法治、德治之路
法律的有效實施離不開道德支撐,道德的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的約束。 在法律難以規範的領域,道德可以發揮作用,法律可以懲罰道德無力規範的行為。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心靈的律法。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調節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各有地位和作用。 法治和美德的統治就像汽車的兩個輪子和鳥的翅膀。
古往今來,法治一直是治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法治不是萬能的,僅靠法治是不夠的。 法治與道德是不可分割的,不能拋棄,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協同作用。 這一結論深刻地揭示了法律與道德的辯證關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
-
堅持法治與道德的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大優勢。 立足現在,面向未來,要依法治國。
要把基本戰略落到實處,最關鍵的是要堅持走法治道路,充分發揮法治道路的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 這就要求更好地堅持依法治國、德治國相結合,切實推進以道德法治為基礎的法治建設。
道德規則是以法治為保障建立起來的。
堅持法治與道德法治相結合,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 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應對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和挑戰,從根本上講,必須全面推進法治建設。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法治建設中還存在著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僅僅在法治的基礎上談法治是不夠的, 要著眼於大局,有條不紊地謀劃。
-
法治與道德的關係是,法治與道德治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不可缺少。
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作為社會調整的兩種基本手段,是一致的。
依法治國對保障和促進道德治國具有重要作用。 以德治國,為依法治國提供了堅實的思想政治保障。
法治是其他法律的法治,即它只是限制人們的外在行為,通過限制人們的行為來實現對人的治理,它沒有辦法干預人們的內心世界,屬於治外法權;
“德治”是自律的規律,既能約束人的行為,又能約束人的意識形態,通過約束人的意識形態來達到約束人的行為的目的,屬於治國之則。
你好房東 每次想生氣的時候,趕緊數“1、2、3、4......同時,心理學告訴自己:你不能生氣,否則你會失去情緒......“當我數到十幾個時,我大概可以先緩解一下情緒,然後理性地分析和考慮讓我生氣的事情。 很多時候,事情並不是很複雜,但它們可能會變得很糟糕,因為我們暫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