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眼看到的閃電,過程非常複雜。 當雷雲移動到某處時,雲的中下部是強負電荷中心,與雲底相對的下墊面成為正電荷中心,在雲底與地面之間形成強電場。 當電荷積累得越來越多,電場越來越強時,首先在雲的底部出現一段在大氣中強烈電離的氣柱,稱為級聯導航。
這種電離氣柱一步步延伸到地面,每一步先導是一根直徑約5公尺、長50公尺、電流約100安培的暗光柱,它以平均約15萬公尺秒的高速向地面延伸, 而當它距離地面約5-50公尺時,地面會突然向上撞擊,回擊的通道是從地面到雲底,電離通道沿著上述級聯導引點開啟。第一次閃電戰是第一次閃電戰,以每秒 50,000 公里的更高速度從地面到雲層底部,發出持續 40 微秒並穿過超過 10,000 安培的明亮光柱。 幾秒鐘後,一道朦朧的光柱從雲層中傳來,攜帶著巨大的水流,沿著第一次閃電戰的路徑疾馳而去,稱為直線引航,當它距離地面約5-50公尺時,地面隨後向上撞擊,然後形成乙個明亮無比明亮的光柱, 這是第二次閃電戰。
然後就像第二次一樣。
三到四次閃電戰。 它通常由 3-4 次閃電戰組成,以形成閃電過程。 乙個閃電過程持續大約幾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在狹窄的雷電通道上釋放出大量的電能,從而形成強烈的**,產生衝擊波,然後形成聲波向周圍傳播,這就是雷聲或“雷聲”。
-
閃電是雲層之間、雲層與地面之間或雲體各部分之間(通常在積雨雲中)強烈放電的現象。
通常暴風雲(積雨雲)產生電荷,陰電在底部,陽電在頂部,地面也有正電荷,像影子一樣跟隨雲。 正電荷和負電荷相互吸引,但空氣不是良導體。 正電荷衝向樹木、山丘、高層建築的頂部,甚至人體頂部,試圖與帶負電荷的雲相遇; 帶負電荷的樹枝狀觸角向下延伸,並在向下移動時更接近地面。
最後,正負電荷最終克服了空氣屏障並連線起來。 一股巨大的電流沿著導電氣道從地面湧向雲層,產生明亮而耀眼的閃光。
閃電的長度可能只有幾百公尺(最短的是100公尺),但可以長達幾公里。 閃電的溫度從17,000攝氏度到28,000攝氏度不等,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的3.5倍。 閃電的極端熱量導致空氣沿其路徑劇烈膨脹。
空氣流動迅速,因此形成波浪並發出聲音。
-
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和印度尼西亞爪哇最容易受到閃電攻擊。 據統計,爪哇島一年有300天的閃電。 歷史上最猛烈的閃電是1975年對辛巴威農村烏姆塔里附近一間小屋的襲擊,造成21人死亡。
-
首先要明白,當空氣乾燥時,會產生大量的靜電荷,而當雲層在乾燥的空氣中漂移時,它們會積聚大量的靜電荷,而具有大量靜電荷的雲層會漂移到潮濕的空氣中, 這將在地球上產生放電,這就是閃電。
大型電解電容器可以儲存大量的靜電荷,例如彩色電視機電源部分的大電容器,這是我自己的理論,沒有參考。
“閃電”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 在夏天,每當天空多雲時,雷聲隆隆,閃電閃爍。 但是,如果有人問你,“閃電是如何形成的? “這將是困難的。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