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溶液加水後澱粉會變藍嗎,碘溶液遇到澱粉時是藍色的,還是澱粉遇上碘溶液後會變藍

發布 健康 2024-05-03
7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如果加入唾液,唾液中就有唾液澱粉酶,會把所有的澱粉都變成麥芽糖,所以只要唾液中的總澱粉酶是活躍的,反應時間足夠長,那麼它就不會變藍。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不加水加碘也會變藍。

    形成解決方案。

    澱粉與元素碘發生化學反應。

    使溶液從無色變為藍色。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它不必變成藍色,它可能是棕色的。

    如果澱粉是直鏈的,它看起來是藍色的。

    那些有分支鏈的是棕色的。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你可以試試,自然科學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 澱粉和水存在於生活中。

    它可能會變成藍色或紫色,具體取決於澱粉的分子結構。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澱粉暴露於碘後會變藍。

    事實上,任何化學反應都是相互相互作用的結果。 澱粉暴露於碘時會變成藍色,因為澱粉分子和碘分子形成複合物,它以不同的方式反射和吸收不同波長的光,從而產生藍色外觀。

    不是兩種物質中的一種自行變色,也不是A變色為B,而是兩者一起變色,或者這種變化是兩種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澱粉與碘相遇時會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碘化澱粉,呈藍色。 為了證明澱粉在暴露於碘時會變藍,可以執行以下實驗步驟:

    材質:澱粉溶液。

    碘溶液。 步驟:

    取少量澱粉溶液,放入試管中。

    加入少量碘溶液,攪拌均勻。

    觀察試管中澱粉溶液的顏色變化,如果呈藍色,則證明澱粉因碘而變藍。

    這是由於澱粉分子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基團,羥基的一部分可以與碘形成絡合物,即碘化澱粉。 澱粉碘化物的分子結構與碘分子相似,可以吸收可見光的藍色波長,因此呈現藍色。

    需要注意的是,該實驗應在實驗室或科學教學場所進行,並應安全處理。 此外,實驗中應使用適量的試劑,避免浪費和汙染。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溶於水的直鏈澱粉呈彎曲形式,並通過分子內氫鍵捲曲成螺旋狀。 新增碘,其中碘分子鑽入螺旋狀的空隙中,並在范德華的幫助下與直鏈澱粉連線形成絡合物。 這種絡合物能相對均勻地吸收除藍光以外的其他可見光(波長範圍400-750鈉公尺枝),使澱粉變成深藍色。

    澱粉是一種植物多醣,由成百上千的葡萄糖單體脫水和縮合而成。 它通常由兩部分組成: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 直鏈澱粉可溶於熱水,分子量小於支鏈澱粉; 支鏈澱粉不溶於冷水,與熱水反應會形成糊狀,分子量大於直鏈澱粉。

    澱粉和碘之所以會有顏色反應,是因為碘分子進入澱粉的螺旋迴圈,形成澱粉-碘絡合物。 至於它出現什麼顏色,則與澱粉醣鏈的長度有關。 當鏈長小於6個葡萄糖基時,不會著色; 當鏈長的平均長度為20個葡萄糖基團時,它將是紅色的; 當它大於 60 個葡萄糖基時,它是藍色的。

    碘遇見澱粉會變藍的原理是澱粉與碘反應的本質是形成一種夾雜物絡合物,使顏色變藍。

相關回答
19個回答2024-05-03

上面的詞幹是說切割原液從製造商處購買後與水一起出售。 >>>More

3個回答2024-05-03

轉水是指池塘水體產氧能力和自淨能力嚴重不足,導致水體中溶解氧含量極低,有害氣體和物質積聚,池塘水體在天氣變化時突然變黑清澈, 而魚塘順風時會聞到一股強烈的魚腥味,進而造成魚長時間漂浮的現象。水的轉移多發生在夏季高溫季節,最終導致池塘汛期的發生,給農民帶來嚴重損失。 1、調水原因 1、水質惡化導致魚類死亡 當水變成老水並大量出水時,水中的藻類會繁殖(藻類過多),雖然白天可以產生大量的氧氣,但過飽和氧溢位水面,水中的溶解氧並沒有增加, 而藻類在夜間消耗大量氧氣,當水中溶解氧不足時,藻類突然大量死亡,水色變黑清澈,水中因藻類死亡而產氧量減少,耗氧量增加,容易造成池塘氾濫,魚類死亡。 >>>More

12個回答2024-05-03

你好! 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加水,但要加純淨水,如果發現液位較低,應到服務站加水或到維修店買一瓶防凍液加水【如果車子有問題,請問車長。 4S店專業技師,10分鐘即可解決。 】

6個回答2024-05-03

蜂蜜的保質期通常為 18 個月或 2 年,但如果儲存得當,蜂蜜的保質期通常遠遠超過其保質期。 拉琪青. >>>More

11個回答2024-05-03

一般來說,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時間約為48-72小時,大多數藥物在72小時後代謝得比較乾淨,因此3天後母乳餵養相對安全。 但是,仍需根據所用的具體藥物進行確定。 一般來說,頭孢菌素類和青黴素類相對安全,對嬰幼兒影響不大。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