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孫中山看來,發展工業的根本目的是解決民生問題,以“扶民”為標準,以“扶民”為標準。
孫中山出身農民,出身農村,對中國底層勞動群眾的困境有著切實的了解和深切的同情。 因此,他大力倡導工業發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過“順事順水”強國富民,把人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使他們過上富足富足的生活。民生主義可以說是孫中山思想體系中最有特色的思想,他發展工業的主張是民生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孫中山認為,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在新的基礎上建設乙個嶄新的中國,最終能夠謀求中國的獨立和繁榮,從而拯救中國。 因此,孫中山把革命的目的與中國的繁榮和復興緊密聯絡在一起,並一再明確提出,通過發展教育和交通,“提高農業、工業和商業的利潤來源”。
辛亥革命成功後,國家建設問題成為孫中山思想的中心,工業救國的思想也日趨成熟。 “工業”和“建築”成為孫中山談論最多的話題,直到巨集偉的《工業計畫》頒布,孫中山的工業思想達到了頂峰。
總的說來,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的工業救世思想主要包括:“建設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先破壞,再建設,革命與建設並不矛盾; “發展工業是振興中國的基礎”,工業建設是救國的根本之道; “沒有機器,就不能發展”,工業救國的關鍵是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
當然,國父是工業救贖的倡導者。
-
區別: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最終目標。 孫中山的“三民原則”是要把中國建設成為資本主義國家,而共產黨的共產主義是要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
同: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的基本政治綱領。 孫中山在1924年重新闡釋的“三個人民原則”中的革命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民生三大政治原則,與中國民主革命階段的共產主義政治綱領基本一致。
由於這些相似之處,也因為“三民”的貫徹,形成了兩個學說、兩個黨派的統一戰線。
-
孫中山和中共選擇的救國和生存道路,就是既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鎖,又進行民主革命。 當孫中山的革命目標是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時,中共將在民主革命之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家族。 祖父孫敬賢(1789-1850),祖母黃(1792-1869),父親孫達(1812-1888),母親楊(? 1910年),兄弟姐妹。大哥孫梅、妹妹孫妙倩、妹妹孫秋琪,還有乙個兄妹早逝。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