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可以傳授,但智慧不能,這是什麼意思?

發布 教育 2024-05-10
11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理解,知識是關於事物的,並且傾向於將人視為莊稼; 智慧是關於人的,並且傾向於將事物視為人。 同時,知識往往是合乎邏輯的,沒有矛盾的,而智慧往往表現在面對實際存在的錯綜複雜的矛盾的能力。 知識,尤其是科學知識,往往假設乙個固定的世界,模型的結構是不變的,只把各種變化當作量變,比如乙個箱子在土坡上滑動,一般不考慮箱體摩擦土坡表面出溝,也不考慮箱體的磨損。

    知識傾向於將乙個不斷變化的、“有意識的”(具有某種傾向、偏好)的世界(人)視為乙個不變的、無意識的世界(事物)。 同時,知識傾向於認為世界是合乎邏輯的,沒有矛盾。

    知識很容易理解,但智慧是不同的。 當乙個人發現知識的有限性,承認它,接受它,同時不放棄並繼續實踐時,他就會獲得智慧。 如果你發現這個世界並不像書中說的那麼美好,但你仍然沒有放棄這個世界,那麼你就有可能看到世界的本來面目,然後你就有了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觀)。

    有智慧的人發現,世界不是乙個固定的模型,所以他們不會執著於用乙個固定的模型來設定世界,而是開始正視世界矛盾的一面、矛盾的一面,開始想辦法讓世界向前邁進,從而實現對立面的統一, 和“不辜負真理”。

    我認為量子力學中的“波粒二象性”是世界固有的矛盾反應,是規則和不規則的結合。 混沌現象也是如此。 )

    正因為智慧是關於人的,所以乙個人擁有多少智慧,往往並不取決於人們經歷了多少知識和多少事情。 智慧的產生、積累、維持,與人的心態、性格,甚至道德都息息相關。 由此可見心智修煉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知足、思想開放、平易近人和寬容的人更有可能發現並保持智慧。 我們常形容孩子聰明,說老人聰明,不僅因為老人閱歷豐富,還因為老人看得見,心平和。

    我們的常識其實很簡單!! 知識一般可以用語言表達,可以直接學習; 智慧的天性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也無法直接學習。

    理論知識、描述性知識、語言可以表達,自行車技能、游泳技能、語言不能表達,但通過實踐經驗,可以直接獲得。 但智慧本身不能像知識一樣學習,它的本質是一種觀察和體驗的能力,一種連線的能力,是觀察自己的經驗和實際經驗中經歷的事物的需要,是將書中所說的與實際看到的聯絡起來的需要。

    知識一般分為學科,交錯如山; 區域性智慧是分學科的,而整體智慧,本質智慧,不分學科,這個學科的智慧可以用在那個學科上。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為了將生活的方方面面抽象為資料或資訊,人就是乙個決策模型。 基於輸入和個人邏輯模型,當我們需要判斷時,我們需要給出答案。

    為什麼奶牛是奶牛? 事實上,在提供較少資訊以做出正確判斷的情況下,通常被稱為遠見。

    本質是模型是強大的,在相同的輸入的情況下,公牛的邏輯模型保持了高度的準確性。 這就是從長遠來看,牛人可以做出比一般人更好的判斷,所以他通常會成為團隊的領導者,就像他在沙漠中時,他可以更好地判斷哪裡有水源。

    這個模型是智慧。

    訓練模型的是知識。 知識之所以不是模型本身,是因為生活本身並不那麼簡單,否則就足夠了。

    模型的好壞也要靠天賦和積累,積累要靠經驗、時間、精力。

    所以你可以學習知識,這通常是可以用努力完成的,但是模型好不好,好不好,取決於很多方面。

    這就像高中生練習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很少有人思考為什麼會有如此巧妙的方法。 我們對自然的探索,當然是立足於現實,去尋找普遍規律(當然,它很可能是錯誤的,所以需要不斷糾正),不斷解決我們面前出現的一些類似問題。 普通人可能會就此止步事實上,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好了,因為畢竟世界是乙個重複的東西。

    智者會從中得出更一般的原則,我們稱之為“哲學”。 哲學的發展源於一門特定的科學,可以指導一門特定的科學,這其實是道理,如果你用心去觀察,很多事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只是只是表達形式不同。 換句話說,世界上的資訊量是有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只是多餘的,就像擁有正交基可以代表無限空間一樣。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什麼是知識? 內識可以被別人教給你,但這種內識的思維方式不能被別人教給你。 換句話說,所有的智慧實際上都可以概括為:

    對尚未被概括為知識或尚未被自己接受的事物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 換句話說:知識是乙個圓圈。

    你知道的越多,圓的半徑越大,你不知道的就越多。 智慧是另一回事:它賦予你判斷不在你知識圈內的事物的能力。

    許多人認為知識和智慧是乙個概念,但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智慧是你的思維方式,是你吸收知識的能力。 孔子說,不假思索地學習,就是魯莽。

    學習是為了獲取知識,而思考就是從知識中提煉智慧。 孔子也是最講究從乙個例子中得出推論的人。 相互推論,能夠在不學習的情況下進行概括和判斷,這就是智慧。

    因為到頭來,能教的,終究還是知識; 但是,歸納演繹和觸控旁路只能由你自己來做——老師幫不了你摸旁路,所以智慧必須自己來。

    因此,知識和智慧是不一樣的,你可以很快地學習一種知識,但你無法快速理解這種知識的起源。 因此,對於知識來說,它可以被編碼、傳輸、傳輸,編碼的載體是語言、文字、影象等。 另一方面,智慧要求個人通過他或她的個人能力,根據現有的知識進行比較分析,這是為個人創造價值的過程。

    總之,你可以先積累一定的知識,然後學會如何思考,這樣你就會有自己的智慧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這麼說吧,乙個人可以告訴你如何教你如何使用燈泡,但他不能教你如何發明燈泡。 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有些高度是我們一生中無法達到的。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每個人都能學到的,我可以教你,但我不能教你我先天的智慧,智慧真的是與生俱來的,有些人很善於理解,但有些人很差。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例如,如果乙個老師教乙個班級的學生,而學生的成績是好是壞,也就是說,他們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的能力不同,這意味著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慧。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是的,知識和智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知識是指人們通過學習、經驗或觀察獲得的資訊和技能,可以是具體的事實、資料、理論或技術,也可以是對某些技能或能力的掌握。 另一方面,智慧是指人們在思考、決策和行動中表現出的深刻見解、判斷和理解,它涉及更廣泛的普遍性、價值觀和生活經驗。

    雖然知識可以為智慧的發展提供基礎和工具,但僅僅擁有知識並不一定意味著擁有智慧。 智慧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洞見和經驗積累,超越單純的知識儲備,需要人們理解和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具有更廣泛、更深的意義和價值。

    因此,知識和智慧雖然相互關聯,但它們並不相同,知識不能完全代表智慧。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知識是學習的,智慧就是智慧。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這個時代是知識和資訊的時代,如果你在電腦上搜尋乙個關鍵詞,就會冒出無數的知識。 但你不可能全部讀完,你不一定會受到啟發,你會被知識的海洋淹沒。

    有了這麼多的知識,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很容易致富,也很容易變得健康。 事實是,有些人這樣做,有些人不這樣做。

    什麼樣的人做過,知道並做過的人。 他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的意識和潛意識支援它。 換句話說,知識不僅是知識,也是一種行動,它在現實中實踐,成為物化的東西。

    潛意識中沒有對立的系統,接收外部知識和資訊更快、更有效。 在現實中,將想法變為現實的能力更強。

    什麼樣的人做不到,知道自己做不到的人做不到。這種人是晚上想千路,早上起床走老路的人。 他們知道像水這樣的東西,它太濕了,不能滲入地下。

    他們的潛意識中有相反的聲音。 有乙個想法,會有無數的想法來否定它。 所以想也沒用。

    如果你不去做,你的腦袋裡滿是幻想,而這些幻想都是小泡泡,它們佔據了空間。 當你的頭腦充滿泡沫時,你的頭腦不清晰,你是昏昏沉沉的。

    如果頭腦不是空虛和昏昏欲睡的,那就是愚蠢的。 我有乙個朋友,他畢業於名牌大學,考了很多證書,但是他有很多煩惱,賺錢很困難。 她所擁有的只是知識,她想不通,但她缺乏智慧。

    當你把一件事,一點點知識做到極致,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得到智慧,生命的智慧,生命的智慧。 知識是有門檻的,智慧是沒有門檻的,但要獲得它並不容易。

    頭腦清醒而不昏昏欲睡並不容易。 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確立了乙個目標,我們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用一些出口和加速器。

    知識容易獲得,但智慧不容易獲得。 知識可以在行動中實現,當知識和行為結合在一起時,這就是通往智慧的道路。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智慧(智力)是乙個過程,而不是知識,更不是資料或資訊,它是擁有知識的人類個體在應用知識指導日常行為時所體現的一種狀態。 --陳春華,“價分散腔值共生”。

    曾幾何時,“閱讀無用的理論”很流行。 上大學怎麼樣? 這與不工作不同。 你為什麼讀這麼多書? 我覺得你讀得越多,你就越傻,說話和行動都不是很聰明。

    像這樣的爭論並不少見,尤其是當你是小學文化的老大,幾年不讀書就能成為網紅,賺大錢。 這些小眾和極端的例子成為“閱讀無用”理論的有力輔助。

    其實並不是說讀書沒用,而是知識沒有應用到實踐中,沒有用來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就成了大腦的倉庫,有了不能再用的灰燼。

    過去,在閱讀的過程中,有的書說要建乙個知識體系,有的書說要建乙個認知體系,實在是傻乎乎的,不清楚。 隨著我讀得越來越多,我逐漸明白了兩者之間的區別。

    知識體現在認識中,認知是它所形成的對事物的判斷或知覺。 例如,如果你在職場上學習了溝通的藝術,知道如何與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但你從未真正應用過,你只能說你有相關的知識。

    而經過練習,它可以改變你對溝通的看法,成為你的能力。 因此,擁有知識並不意味著你在悔改時就有了智慧,而是關於應用和指導你的生活並形成認知,這樣你就可以獲得智慧。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1、沒有親腳踩過路的人,是找不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路的。

    2.在這個不敬虔的世界裡,誰敢說自己已經穿透了所有的錯誤道路和絕望的處境,以至於他不再迷茫,不再需要被尋找? 我將永遠困惑,永遠在尋找。 迷茫是我的誠實,探索是我的勇敢。

    3.蕭伯納: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得不到你所愛的,二是得不到你所愛的。 周國平:

    人生有兩大樂趣,一是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可以追求和創造; 一種是得到你喜歡的東西,這樣你就可以品嚐和體驗它。

    4.我們最熟悉的事情,往往是我們最不了解的事情。

    5.可以沒有愛情,但如果沒有對愛情的渴望,還有青春? 不可能有理解,但是如果沒有對理解的理解的期望,還有創造嗎? 不可能有等待,但如果沒有等待,還有生命嗎?

    6.生命中唯一確定不會失望的等待是不可避免的死亡。 然而,人們似乎忘記了這一點,並等待其他事情,即使他們快要死了。 我對這種情況感到難過和滿意。

    7.在神話時代,上帝為人解釋了一切,安排了一切。 神話衰落了,哲學興起了,人不得不自己解釋和安排一切,他發現自己幾乎無能為力,因為他沾沾自喜。 面對動物或類似動物的生物,覺醒的智慧會感受到一種神聖的喜悅。

    面對宇宙,它意識到自己的侷限性,不得不忍受缺乏神性的痛苦。 人失去了上帝,自己不會成為神,或者用愛默生的話說,成為廢墟中的神。

    8.西方人一再強調,智慧不是知識,不是博學。 有學問的人只知道有限和暫時的東西,而智慧是掌握無限和永恆的東西。 由於人類的侷限性,這個目標永遠無法真正實現。

    9.儘管人類智慧有侷限性,但愛的智慧並沒有白費。 智慧的果實似乎是消極的:理論上——“我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在實踐中——“我什麼都不需要”。

    然而,此時此刻,在謙卑冷漠的哲學家的胸膛裡,智慧的痛苦和快樂已經消融為一種和諧的寧靜。

    10.在浩瀚的宇宙中,任何生物的誕生都是偶然的,但離開是不可避免的; 乙個生物與另乙個生物的相遇,永遠是千載難逢的經歷,這種分離確實是不可逆轉的。 畢竟,誰和誰不同,誰是這個空虛世界的末日?

相關回答
10個回答2024-05-10

看金正坤講禮儀,你什麼都有。

4個回答2024-05-10

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這表明資訊是傳遞的。 >>>More

16個回答2024-05-10

因為李白的性格,他所創作的詩歌的意境是無法與李尚銀相提並論的。

19個回答2024-05-10

因為清朝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佔據了世界上最大的土地面積,所以很難滅亡。

23個回答2024-05-10

戀愛中追求異性是很正常的。 其實對方不喜歡你,你再怎麼追也沒用,對方喜歡你,你不需要掏心思去追。 也許有一天他會被你的真誠所感動,但最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分手。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