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騎著馬,看到諸葛亮騎著車指揮戰鬥,他怎麼覺得自己輸了?

發布 歷史 2024-05-07
9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這應該是當時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渭水之戰,司馬懿之所以撤退,是因為當時諸葛亮坐在馬車裡,只穿著布衣,根本沒有防備,當時諸葛亮也研究了諸葛八陣所以司馬懿覺得諸葛亮敢這麼小看敵人,心裡肯定是有計謀的,於是就撤退了。

    其實當時,比起諸葛亮,司馬懿更擅長使用突擊兵也就是說,他更熱衷於突襲敵軍和運用計謀,也擅長出快兵。 比如當時司馬懿和孟大拿的戰鬥,司馬懿在短短八天內前進了1200裡。

    這離我們現在的觀點已經不遠了,但是在古代道路和交通不發達的時候,司馬懿乙個人走了一千二百裡,而是數萬大軍在八天內走了一千二百裡,可謂速度快得異常快,再當公孫淵在遼東作戰的時候, 司馬懿衝入四千多裡的距離,短短一年就攻占了遼東可謂司馬懿對士兵的奇諦使用。

    而諸葛亮比司馬懿稍勝一籌,只是因為諸葛亮的用兵方式關心和使用正規兵,在運用兵法上也不是瞎子,也更善於利用陣法和地形進行戰鬥。 所以,司馬懿用兵的特點在諸葛亮面前被完全壓制住了,司馬懿的策略絕對無法打敗諸葛亮在戰鬥時用兵的穩定性。 而司馬懿也善於找人家的弱點,打敗敵人但是在諸葛亮面前,他的兵法幾乎都是他自己制定的,他的策略也是他所想的,所以他根本猜不到,所以面對諸葛亮也就無所事事了。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司馬懿騎著馬,看到諸葛亮只在車上打架,先在坐騎上,司馬懿的個子沒有諸葛亮高,所以他覺得自己沒有信心。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因為司馬懿覺得諸葛亮敢這麼小看敵人,心裡肯定是有計謀的,所以他撤退了。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因為不相信自己的實力,所以覺得諸葛亮太強了。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在司馬懿看來,諸葛亮能夠冷靜指揮戰鬥,可見他很有底氣。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因為諸葛亮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司馬懿覺得自己輸了。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三國初期那些牛的坐騎有專屬名字,呂布有乙隻紅兔,曹操有驚豔的影子,劉備有呂,曹植有一匹紫馬,說到諸葛亮,就變成了四輪車。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經常在兩軍對峙時,坐四輪車,搖著羽扇,營造出“統帥若丟了小曹”的良好藝術形象,導致不少人誤以為《演義》是正史,認為諸葛亮不擅長騎馬。 甚至有人說,諸葛亮來到蜀地後,不習慣水土,患有風濕病,不會騎馬。

    所謂諸葛亮不擅長騎馬,不用看官史,在《三國演義》中,不僅諸葛亮騎馬的情節很多,就連諸葛亮都親自引誘敵人。 孔明率領一隊無組織的部隊,渡過金岩橋,與張任交手。 孔明騎著四輪車,圍巾羽扇出來了,(張任)一動槍,大小的軍校都過來了。

    孔明棄下四輪車,騎上馬,退到橋對面。 “諸葛亮若不善騎馬,又怎能引敵親自。

    諸葛亮騎四輪自行車的說法在正史中找不到,只存在於**注中。 宋朝的《比喻》中有這樣的記載,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戰前司馬懿穿盔甲處理軍事,魏軍的探子來稟報諸葛亮“駕樸車、圍巾、羽扇指揮三軍”。 司馬懿嘆了口氣

    真正的名人也是。 諸葛亮南征北上,所到之處,地形崎嶇複雜,不適合騎馬。 而一旦被打敗,就要騎馬逃跑,每次輸了一場仗,就要給敵人留下一輛四輪車作為戰利品?

    軍事力量在哪裡? 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窮盡一生,無論大小,鹽分都由光明決定,軍中還有被杖罵了二十多人的正世簡要親自審問,可以說是心碎了,最後病死在了武丈源。 很多人推斷,諸葛亮因為過度勞累,身體狀況惡化,不得不騎四輪自行車,不會騎馬。

    這種說法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實則站不住腳。 誰殺了敵人,誰就生氣了。 在古代,行軍和戰鬥時保持高昂的士氣尤為重要。

    乙個天天坐在輪椅上的病老頭指揮戰爭,顯然是不合理的,而且坐得如此張揚,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坐在輪椅上。

    昔日,漢代老祖劉邦在光武劍與項羽對峙,劉邦罵項羽時,突然被楚軍的冷箭射中,身受重傷。 為了穩定軍隊的士氣,劉邦忍著劇痛,折斷了箭說,你這個渣男,你剛才射了我的大腳趾。 葛良怎麼可能不明白這其中的真相呢?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諸葛亮選擇開車去遠征,是出於政治原因。 諸葛亮的四輪車是一輛普通的車,即一輛沒有塗漆、沒有裝飾、沒有用於葬禮的汽車,以表明他是漢朝的正統,而對篡位漢朝的曹魏的討伐,是復仇的叛亂,而不是無名的老師。

    從各種史料來看,諸葛亮在北伐期間偶爾坐車是有可能的,但在兩軍對峙之前,坐四輪車而不是騎馬,顯然是誇張的。 老三國司馬懿的演員曾經吐槽過這個,他諸葛亮都是開車拍的,真是騎馬!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諸葛亮:城固之戰。

    公元230年,魏國大夫司馬曹真攻蜀,三路攻打漢川。 諸葛亮以兵圍魏軍阻擊魏軍,恰逢本月大雨,魏軍被堵在子午線等地無法深入,諸葛亮親自坐池漢城線出動,讓江州的李焱率領兩萬大軍北上增援, 最後魏帝曹融在知道漢中之戰後,下令魏軍撤退。蜀軍魏延、吳義布也趁勢跟隨魏軍,進入羌國打贏楊西之戰。

    在這場戰役中,諸葛亮依靠正確的防禦策略,以及秦嶺、漢中等的地理形勢,合理安排兵力,以山城和關隘防守,結合氣候待工,最終改變了敵我之力,挫敗了強魏國滅蜀國的企圖。

    司馬懿:遼地隧道之戰。

    公元238年,遼東公孫元稱帝自力更生,向魏國舉旗,魏帝曹榮派司馬懿與遼國作戰,燕軍數萬主力集結在遼地,紮營六七裡堅守,阻擊魏軍進入遼東。 司馬懿採取東攻西的戰術,很明顯,他在南方調動了燕軍南下,卻在北方偷渡遼江,立即築起了長圍,等待敵人的到來。 將領們不知道司馬懿的用意,問他們為什麼不趁勢進攻燕軍。

    司馬懿認為,敵人堅守,阻攔魏軍進入遼東,與他們打攻防戰,是浪費時間,消耗兵力,在敵人的懷抱中。 因此,燕軍在築圍與敵對峙的同時,看到魏軍不是來攻,而是潛入遼國,生怕向平失守,後方不穩定。 司馬懿抓住這個機會發動了全軍反戰,三戰的勝利基本上殲滅了燕軍在運動中的主力,一舉扭轉了主客的位置,在之後的遼東戰役中掌握了主動權。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期近百年的歷史,主要描寫戰爭,講述了東漢末魏、蜀、吳三國政軍鬥爭的故事, 最後司馬炎統一了三國,建立了晉朝。它反映了三國時代各種社會鬥爭和矛盾的轉變,總結了這個時代的歷史變遷,塑造了三國時代的一批英雄。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經典之一,是我國第一部長篇回史演義,全稱《三國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著名的**羅冠中。 全書大致可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爭鹿英雄、三國、三國歸晉五部分。 作者羅冠中將《孫子兵法》的36種策略整合在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孫子兵法》的策略。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章,是歷史演義的開創性著作,也是第一部文人小說。

相關回答
8個回答2024-05-07

諸葛亮本應是司馬懿一輩子的敵人,但實際上他們也是真正的知己,而且都是優秀的。 它們在許多方面也非常相似。 司馬懿在對峙的歲月裡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因為司馬懿在軍事能力上無法與諸葛亮抗衡。 >>>More

19個回答2024-05-07

曹操:等天意,就是當不當皇帝都無所謂,有機會就當皇帝,沒機會當丞相就知足了; 但我們必須掌握朝廷的權力,我們必須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些果實。 >>>More

17個回答2024-05-07

在古代,有乙個詞叫棋對手,兩個人相當強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畢竟乙個人站在很高的位置,難免會有一些孤獨,這種感覺在三國時代可能最明顯,因為能者太多了, 總有能幹的兩個人一起戰鬥,你毀不了我,我毀不了你。比如司馬懿和他的仇敵諸葛亮。 >>>More

19個回答2024-05-07

其實司馬懿也是被逼著的,他前期就想盡辦法協助小皇帝收拾魏國,但後來曹家就不能容忍他了,又怕他奪權,就想趕緊殺了他,於是司馬懿沒有坐以待斃, 不如奮力一搏,換掉他。

7個回答2024-05-07

渭水之戰與司馬懿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