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修行禪修和研究佛法的人被認為是魔界???????

發布 文化 2024-06-13
25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根據上座部佛教的說法,境界都是心所想的,只要你不在乎,它就不是魔界,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危險1:發瘋。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普遍的階段,一些禪修者可能會看到一些影象,例如看到山、河、地、花草、日月、虛空、人、鳥和獸等,或者聽到歌聲、說話聲、吟誦聲、吟誦聲等。 這是因為當專注力提高時,心會變得強大和敏感,一旦改變主意,心就可以創造許多事物,並表現出許多聲音、顏色、光和影。 這個念頭太快了,他甚至還沒來得及注意到,那模樣就已經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你要知道,這些意象是從頭腦中誕生的,它們是幻覺!

    有些人喜歡盲目修行,當他們的專注力達到一定階段時,他們通常會看到光明、花朵,甚至所謂的佛菩薩。 如果這個時候,他執迷於這些光相,追求這些境界,甚至認為自己很厲害,那麼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為什麼?

    因為他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專注力,但是他的思維方向不明確,所謂的“發瘋”問題就在這裡。 所以,不管你看到的是什麼場景,看到什麼境界,都不要去注意,不要去看,不要執著於它! 只要記得密切關注業務!

    危險2: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涅槃。

    在近乎專注的階段,禪修者會體驗到參與,彷彿一切都在瞬間停止了,原因消失了,甚至連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都沒有。 當他清醒過來時,他想,“嗯,剛才是怎麼發生的? 這種體驗被稱為“陷入其中”。

    然而,落入了參與式冥想的陷阱。 有些人可能錯誤地認為他們已經獲得了覺悟或涅槃,因為他們在獲得時間時陷入了“雙重能量刺激”。

    以上兩個是禪修的危害,以下是禪修的危害

    危險三:在修生緣起階段,通過觀想和智慧,我們一直在追尋名聲發生的因緣和條件,當我們追隨今生開始前的那一刻,我們可能看到很多場景,而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在這些場景中找到最明顯的有情因緣, 我們認為我們不夠努力,所以我們不斷回去。其實不一定是最明顯的眾生,但也可能是其他眾生; 你可以根據場景中的眾生,一一追蹤,總有乙個是這輩子的生因。

    危險四:在觀想生死的階段,你會看到一道非常明亮的光,遮蔽了一切,而且因為光太強了,會有修行者認為自己已經證得了大圓滿,但實際上還為時過早。 這個時候,就要看緣起,看乙個人的五蘊什麼時候完全熄滅,這樣你才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或者,若有眾生沒有善根之力,就會被妖道、異道、鬼神所迷惑。

    如果你在座位中間,你會很可怕,或者如果你現在正直,男女平等,你應該想到理想主義,境界就會熄滅,最後你也不會惱火。

    或諸天形像,菩薩形像,也如佛形,善足足。 或陀羅尼; 或布施、戒律、忍耐、勤奮、禪定、智慧; 或平等、空虛、不顯現、不甘心; 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終究空性才是真正的涅槃; 或者讓人知過去之事,知後之事,這樣才能得心,口才不受阻礙,能使眾生貪圖世間名利之物。

    也讓人又怒又喜,自然無常準確無常。 或者更慈愛,更困倦,更病態,他的心是鬆弛的。 或者他們可能勤奮勤奮,然後他們就會放棄,因不信而生,多疑和擔心。

    或者犧牲原來取勝,培育雜業,如果天下各樣東西糾纏在一起。 它也可以使人得到各種三摩地,並有一些相似之處,都是通過外道獲得的,而不是真正的三摩地。

    或者是一天,如果是兩天,如果是三天,甚至七天,它就會在居中,它會自然而芬芳,身心會愉悅,不會餓渴,這樣人們就會喜歡它。 或者它也可以讓人不分青紅皂白地吃東西,一開始多一點,顏色多樣。

    為了正義,修行者應該時刻用智慧觀察,不要讓這種心落入惡網。 如果你勤奮和正念,你將能夠遠離所有業障。 要知道,凡是外道三摩地,都離不開愛我之心,貪圖世間名利。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如果不能阻止貪婪,那就是魔界!

    眾生此刻在魔界,卻不知不覺!

    它就像蛆蟲在糞水中游泳,享受自己,但在人眼中。

    這似乎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諸佛菩薩見諸眾生。

    行為也是如此。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嗯......是的,在學佛的過程中,我一不小心就迷上了,我還不知道......於是師傅留下了妖王的鏡子來映照妖的模樣,呵呵......魔鬼分為五蘊,一蘊有十種五蘊......覺淵什麼也沒說,自己去讀《冷嚴經》。 第 9 卷和第 10 卷非常清楚......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看看《冷嚴經》中提到的五十種陰魔。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除以妄想的程度,《金剛經》說,聖賢與聖賢的區別在於無為。

    從初禪到四禪,到一切定的滅亡,再到涅槃,大涅槃。

    要達到涅槃,首先要修行六界,除除一切習性,淨化阿賴耶,最後達到大涅槃。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機器的主人是空的,禪師是安靜的,安靜的空是禪機。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不假思索,沒有解決方案,離心,沒有兩個!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1.跟隨好人學習佛法的喜悅。

    2、俗話說:人吃不一口大胖子,同樣,我們普通人也不知道佛的境界,因為我們太低了。

    3.從空性的角度來看,空性本身也是要毀滅的,空性並不意味著虛無,空性可以用兩個詞來表達——虛無;

    4、讓我們舉個例子來打個比方,普通人就像夢中的人,佛陀就像醒著的人,祖師曾經說過:夢裡明明有六快,醒來後就沒有什麼空了。 對於夢中的人來說,是不可能明白醒來後會發生什麼,即使通過佛經描述證悟空性的狀態,也只是基於我們的辨別念。

    如果真的只知道自證,這恰恰是只有證據才知道的真相,比如喝水認識自己的人!!

    5.因此,建議你依靠良好的知識,一步一步地實踐。 你可以先讀一些入門書《覺海慈航》、《知識分子佛教入門》、《識佛》等。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空性是一種比較接近完美的表達,但它並不代表佛法的真正含義。

    佛陀的境界無法用言語和言語正確描述,甚至連心都無法想象,否則佛陀也不會花49年時間弘揚佛法和敘述佛法。

    在佛經中,佛陀用各種不同的詞語來代表佛陀的真實境界,如:真、本、覺、智等,以防止眾生執著於文字而失去佛陀的本意。

    所以,眾生只能跟著佛陀的教誨走,跟著佛陀的指引走,跟著佛陀的思路走,最重要的是通過修行一步步達到佛陀的境界,隨著境界的加深。

    隨著我們修持佛法的深入,我們會不斷對同樣的佛經和佛陀的教誨有新的認識,每有一點點進步,我們心中就會有同樣的覺悟感,如果我們深入修行,我們會再次發現這種覺悟的不完美之處, 而隨著疑惑一點一點的消除,境界也會一點一點的提公升。

    所以,佛經說,如果眾生以這種虛心去揣測佛的境界,那麼這個境界只是妄想心的表象,佛的真境是無法用言語準確表達的,所以佛陀說:不要說,不要說。

  11.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一切法都是空的,因果不空。 修佛境界怎麼會空呢? 這是乙個跌倒。

    修佛應該與一切表象分開,而不是與所有境界分開。 若有境界可以得,那是相的修行,是異道。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佛教是緣起的理論,而不是真正的空性。 也可以說,有無空,有奇妙的空。 簡而言之,它是原因的起源和原因的滅絕。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眾所周知,佛陀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道。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所有境界都可能是壞的,例如,如果有人在寧靜的狀態下打坐,如果他們不打坐,這種狀態就會消失。 處於激情愛情境界的戀人,結婚後,妻子有時會為了找到之前激情愛情的境界而與丈夫爭吵。

    修佛的目的是恢復每個人固有的佛性。 這個佛性既不生不滅,不淨淨,不增不減。 遠離是非,遠離四句話。 言語被切斷。 這不是思考、推理或猜測的問題。

    在聖潔中,它不會增加,在所有情況下,它都不會減少。 但是要進入凡人的感受,沒有其他神聖的解決方案。 一無所獲。 這就像當我們按住眼睛時,我們可以看到場景的幻影,當我們鬆開時,它又恢復了正常。 修行佛教也是類似的。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無私、奉獻、無私,以及幫助他人的快樂。

  16.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吸氣和呼氣冥想是主要的冥想方法,吸氣和呼氣冥想的重點是人中間的呼吸。 如何專注呼吸0sea已經明確說明。

    有 40 種冥想方法:

    四十種業力願望是:十次、十雜、十念、四住、四無色、一念、一異。

    土、水、火、風、綠、黃、紅、白、光、虛被定義為十個。

    腫脹期、瘀傷期、膿液期、破碎期、食物殘渣期、散落期、切碎離散期、血塗期、蟲聚期、骨期為十種雜質。

    佛念,佛法念,僧人念,戒律念,祭祀念,天念,死念,身念,進出息讀,寂靜讀十念。

    慈悲、慈悲、喜樂和犧牲是四居所。

    空性無邊,知識無邊,占有虛無,無思想和無思想是四無色。

    吃累了,想想看。

    這四個境界的區別就是乙個區別。

  17.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禪修是對佛陀話語的禪修,並領悟其中的真理。 冥想正在進入一種自我遺忘的狀態。 這不算數。

  18.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始終懷有“自律、同體慈悲”的心; 小心掉進虛無的黑漆桶裡。

  19.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我想向你推薦一本書《禪的經歷》,作者是來自台灣的盛巖法師。

  20.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禪修是心境,數氣只是為了讓你盡量不分心,不要胡思亂想,這也是為了擺脫心虛,達到心中空虛,走一條方便的方式,主要是幫助你沒有分心的念頭,然後進入空虛禪修的狀態。 隨著時間的流逝,當你的身體記錄下這種狀態時,你不需要計算你的呼吸,你可以直接進入冥想。

  21.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很像氣功的禪修,全身放鬆,從頭到腳,由內到外,呼吸均勻,排除雜念,向內看丹田或其他美麗的風景,無緣無故地懷著一顆大悲心。

  22.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不記念所有的佛法,叫做禪修。 如果你這樣說,你就會冥想走路、生活、坐著和躺下。 知心為空,叫見佛。

    為什麼? 十方諸佛無心無心,心中不見,稱為見佛。 犧牲你的生命,給予很多慈善。 遠離所有運動,這個名字是偉大的坐禪。

    為什麼? 常人總是動的,小乘一直都是固定的,據說是常人的坐禪小乘禪修。

    如果你這樣做,所有的表象都不尋求解決自己,所有的疾病都不能治癒,都是自己造成的,這是一種偉大的禪定力量。

  23.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若菩薩開悟清淨覺,以清淨心識,不妄想,即一切靜相,知身心皆障,無意識,不依障,總能超越無阻境界,世界與身心在塵埃境界, 如器皿中之身,聲從外而來,煩惱涅槃不受阻礙,則能熄滅內在的光明安寧,奇妙的意識跟隨寂靜的境界,是身心無法企及的,眾生的壽命是浮念, 而更方便的,則稱為Dhyana。

  24. 匿名使用者2024-01-19

    走路、生活、坐著、躺著、吃飯、穿衣.......

  25. 匿名使用者2024-01-18

    首先要了解的是禪是什麼。 有句話說,“繁盛凋零都是夢,改變不驚是禪”禪是泥不染的境界。什麼是決心,決心就是專注,也是走出泥濘不沾染的意思。

    當你進入時間時,你不能執著於專注的現象,這就是冥想。 諸佛菩薩的教誨不是為了禪修而修行,而容易落入魔境。 能夠理解禪修而無所事事的練習是真正的禪修。

    Nam no A (ē) Mida Buddha。

相關回答
9個回答2024-06-13

真正學佛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容易行走,煩惱少,能見,放手,苦少,如果智慧根成熟,此刻就能成佛菩薩,有智慧知道宇宙一切諦。

14個回答2024-06-13

佛陀的教誨記錄在經文中; 普通人只能相信; 即使你“懷疑和相信”,也總比不聽不懂要好。 >>>More

13個回答2024-06-13

佛教不是修道的最高境界。 出家是一種形式,一種勤奮的、受戒的修行形式。 所追求的是精神境界,也可以在家修菩薩道,也是一樣的解脫。 這與出家無關。

18個回答2024-06-13

要想體驗佛法的精髓,就要從持持五戒開始,佛祖說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人是佛,在清淨不分心的情況下,要想清淨,就要收集六根,避免能量被異物消耗, 素餐的能量比較高,肉比較渾濁,守戒一段時間後,你會感覺到一種清淨無汙的狀態,你會覺得不能接受的事情,在清淨的狀態下會覺得根本不是事,所以在學佛之前一定要守戒, 在學習佛法之前,要學會安靜。

7個回答2024-06-13

冥想主要是關於呼吸的重複調節。 起初我們的身體感到疼痛,但後來沒有了。 在呼吸的同時,大腦也在思考和冥想。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