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病? 潛意識的錯誤編碼!

發布 心理 2024-06-15
25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用心理學的概念來了解自己,理解生活。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潛意識,又稱無意識,是指在正常情況下根本無法有意識的事物,例如內心深處被壓抑而沒有意識到的慾望。

    比如,你可能會說我不愛錢,但內心深處你對錢是絕望的,也就是說,你下意識裡對錢很飢渴。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潛意識,乙個心理學術語。 它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無法識別或不識別的部分,是已經發生但尚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潛意識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就像你學會了騎自行車,n年後你還能騎車,學一輩子游泳也沒問題,就是把學到的一切都儲存在潛意識裡,這樣你就永遠不會忘記。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心理效應會引起疾病,我就是乙個例子,我曾嘗試過心理暗示,但發現過度的心理暗示會迫使人們朝著乙個方向前進,並且會讓人非常糟糕。

    人需要調動身體裡所有的技能來完成一件事,比如看書的時候,需要調整坐姿,把目光放在正確的點上,集中注意力等行為,這需要調整身體裡的各種系統來適應這件事,但你卻強行做出心理暗示, 不停地在心裡對自己說,你會生病什麼的,那麼你的知覺系統、情緒系統等系統就會不自覺地改變,以適應你大腦中的想法,當這些系統發生變化時,如果長時間保持這種狀態,就會發生所謂的量變到質變, 而且你可能真的病了,而且很可能是精神疾病,而精神疾病很難治療,因為與其他疾病不同,精神疾病會導致神經紊亂,所以很難恢復。

    當然,如果你對一件事想得太多,其實你在思考的時候,也是在消耗體力,這會讓你的大腦疲憊不堪,當你太累的時候,你會有很多不舒服的症狀,如果你不調整,最後只會生病,這樣的例子也很多, 因此,有許多疾病是由身體過度疲憊引起的。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由純粹的心理效應引起的疾病稱為“軀體化”,即“裝病”而不是“裝病”。 它是一種無法溶解的外部壓力。 當有意識的心靈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消散壓力時,潛意識就會通過“扮演病人”來實現對現實壓力的抵抗。

    我聽說過乙個高中生出現“右手僵硬,無法彎曲”的症狀,晚上睡著後還是僵硬,去醫院檢查一切正常,這是典型的“軀體化”,後來找精神科醫生治療。 **是巨大的高考壓力,從家長自己難以承受的學校壓力中,下意識地想到了乙個訣竅:

    如果你的寫字手壞了,你就不能正確地停止寫作業或考試嗎? 事實上,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

    當身體真的生病時,積極的心理影響可以增強免疫系統,而消極的則相反。 第乙個例子是著名的實驗:醫生給有嘔吐等不良症狀的孕婦開藥,告訴她們這種藥可以緩解這些症狀,第一組孕婦給她們糖片,孩子吃的那種,第二組是加重嘔吐的藥物(這個實驗通過了道德等多項要求), 實驗結果顯示,兩組孕婦的嘔吐等症狀均得到緩解。

    第二個例子(如漫畫所示)是乙個患有癌症的人,當他去世界各地看醫生時,他被告知無能為力,但是當他有一天來到日本,看到盛開的櫻花時,他奇蹟般地痊癒了,兩年後當他找到醫生時, 他身體健康。這就是意志的力量,積極的心理行動的力量。

    有意識或潛意識地,認為自己生病了是不好的。 積極的心態是好的。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1.干擾人們的正常生活。 總是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空間裡,擔心自己的“疾病”,吃飯、生活、做家務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活動,毫無興趣。

    2.帶來身體不適。 由於負面情緒而出現睡眠障礙是很常見的。 長期睡眠不足容易導致自主神經紊亂,出現心悸、胸悶、呼吸急促、頭暈、口幹、口苦等症狀。

    3.造成不良情緒。 與幸福相去甚遠,整天陪伴患者的只是焦慮、恐懼、緊張、煩躁、抑鬱和無助。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很多人總是說自己不認識自己,這很正常,因為很多人都是從情緒感受中認識自己的,建議看一些心理學專業書籍,對自己的本性有乙個全面的了解,你就會看穿被賣了幾十年的生活重建。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精神病會導致神經官能症,這是一種你讀起來不舒服的情況,但經過各種檢查,你找不到不適的原因。 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可能會導致器質性疾病,例如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疾病。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心靈和身體是一體的,這叫做心靈和物質的統一。 心力強,甚至可以改變身體的氣血方向,一些所謂的氣功高手就是這樣(這還是水平)。 如果你經常認為自己生病了,就會影響自己的氣血流動,使氣血受阻,你可能會生病(很多藥都是為了刺激自己的能量,讓你的氣血順利執行,讓你**)。

  11.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潛意識是有病的,有可能你會生病,潛意識你無法感知,你只能在意識狀態下感知它 很多潛意識是很準確的,但是你必須解釋夢才能知道潛意識的想法。 潛意識會自動察覺到你的身體可能有什麼問題,你的生活經歷也會有潛意識。

  12.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最嚴重的一點是疑病症,它基本上屬於心理壓力無處釋放,產生疑病症以尋求整體心理的平衡。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生病了,可以去醫院做個全面的體檢。

    如果發現生病,請盡快**,如果沒有生病,可以安心生活。

    請在日常生活中多了解健康知識,也許潛意識可以帶給你乙個警告,盡快預防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型別。

    養成樂觀的生活心態,把潛意識的病拿走,那你就真的不會得那種病了。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1.抑鬱症。

    2.結果食慾不好,容易出現胃病。

    3.精神病。

  15.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應該沒什麼問題,只是階段問題,我以前有過,那個階段之後我就不去想了。

  16.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心靈和身體是一體的,並且相互影響,因此您的任何想法都可能對身體產生影響。

    認為自己患有某種疾病在心理學上稱為疑病症。

    這種症狀本身對身體沒有直接影響,但相關的情緒會導致對身體的排斥、自我接納,以及身體對食物、環境、人和事物的排斥。 這反過來又會影響身體的體質。

    總之,如果你覺得有問題,可以找人幫你調整。

  17.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這和玩**一樣,明明是撥了號碼,看看是不是這個號碼。

    這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不相信自己。 潛意識裡害怕犯錯,把事情看得太重。

    如果你有點不自信或強迫症,這並不重要。

    隨波逐流,什麼都沒有。

  18.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有點強迫症,我也有,我總是擔心自己沒有做過一件好事,總是要多查幾遍,生怕自己出錯,其實這應該能讓我的心平靜下來,相信第一次看對了,你也可以告訴自己,你看第二遍的時候,你看對了,這一次你看的沒錯, 不要再懷疑自己了,久而久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19.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據估計,LZ以前曾因不認真對待這個話題而遭受損失,尤其是在像數學這樣需要仔細研究的學科上。 小心沒有錯,但最好小心不要干擾解決方案。 建議平時做運動時LZ慢慢改變,堅持一段時間後會好很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這可能與你的計算能力有關,如果你的計算能力較差,你可能會經常犯錯誤,然後在做題時很容易詳細研究主題。

  20.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沒關係,我不覺得這個習慣不好,至少那樣你就不會看錯題了,而且謹慎是一種好品質哦,你不需要改變它。

    如果非要說這是什麼病,那是一種強迫症

  21. 匿名使用者2024-01-23

    有點強迫症,很正常,對自己有點自信,優柔寡斷就容易犯錯。

  22. 匿名使用者2024-01-22

    意思是要小心,沒有什麼病,不要去想它。

  23. 匿名使用者2024-01-21

    動物有自衛的本能,當然人也一樣,就算是親密的人也會有所保留,更何況所處的社會太混亂了,不可能知道別人心裡在想什麼,對自己負責的有所保留也合適,表面上的禮貌全是人之情, 而現在大多數人都戴著口罩,我覺得還是盡職盡責,學會保護自己比較好。

  24. 匿名使用者2024-01-20

    這不是病,而是身邊的人不值得信任,就靠自己。

  25. 匿名使用者2024-01-19

    它應該沒有安全感,害怕被別人欺騙。

相關回答
9個回答2024-06-15

什麼是意識和潛意識? 閱讀它對強迫症患者有很大幫助。

11個回答2024-06-15

潛意識是人心中未被發現的觀念,而意識是人們心中最直接的主觀觀念。 潛意識與意識相比比較弱,意識是人最基本的主觀思想,比較容易改變,而潛意識比較難改變。

8個回答2024-06-15

潛意識。 潛意識,乙個心理學術語。 它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無法識別或不識別的部分,是已經發生但尚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 >>>More

23個回答2024-06-15

對於潛意識裡的第二個自我,我覺得對我的好處是能夠讓我隨時使用兩顆心,這裡兩顆心不是同時的,但是當我活在自己的生活中,我可以同時在腦海裡思考兩件事, 說起這種能力,最重要的是我自己的經驗,而且只有經驗,讓潛意識中的第二自我能夠給自己最準確、最基本的判斷,可以說第二自我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可以提高我的能力。

11個回答2024-06-15

可能是心理效應,奶奶是媽媽的媽媽,那麼我們就會更加依賴媽媽,自然會覺得奶奶比奶奶更善良。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