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8年生於江蘇南京,福建永春人,1947年考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移居香港,次年赴臺,就讀於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系。 他於1952年畢業。
1953年,他與秦子豪、鍾定文共同創辦了“藍星”詩社。 後來,他前往美國深造,並獲得了愛荷華大學的美術碩士學位。 回台後,曾任詩書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餘光忠是一位複雜多變的詩人,他的寫作風格變化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整個台灣詩壇30多年來的一種趨勢,即先西化後回歸。 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辯論和70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辯論中,餘光忠的詩歌理論和作品都強烈地表現出崇尚西化、無視讀者、脫離現實的傾向。 正如他自己所說,“小時候,筆尖要麼被希頓克里的餘波弄髒了,要麼被泰晤士河的水弄髒了。
這款酒是從1842年開始釀造的。 ”
80年代以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族群居住的地方對自己創作的重要性,“把詩歌延伸到那個大陸”,寫出許多感人懷舊的詩,對本土文學的態度也從對立轉為親切,呈現出明顯的從西方到東方的軌跡,因此被台灣詩壇稱為“浪子”。 從詩歌藝術的角度來看,俞光忠是“藝術中的一夫多妻詩人”。 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總的來說,他的詩歌風格因題材而異。
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歌一般是巨集偉而鏗鏘有力的,而描述懷舊和愛情的作品通常是細膩而柔和的。 著有《船的悲歌》《藍羽》《鐘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部作品集。
-
4)餘暉中的創作過程。
a) 創造的開始。
1948年,廈門大學外語系主任李慶雲在課堂上向學生們詢問了他們未來的抱負。 輪到他時,他自豪地說:我將來想當作家! 當時,他已經在南京和廈門第一次嘗試了自己的聲音,至少已經出版了。
2)詩歌風格轉變的軌跡。
1.格萊詩歌時期(1949-1956)。
以《船的悲劇》、《藍羽毛》和《天上夜市》為代表。 大多數段落是兩到三個段落,每個段落有四行和兩到四個押韻的句子。
2.現代化的醞釀期(1957-1958)。
以《鐘乳石》的後半部分和西羅橋為代表。 開始推導長句型和短句型。
3.美國的現代化時期(1958-1959)。
以萬聖節為代表。 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和藝術課程啟發了餘光忠對現代藝術的接觸,他普遍吸收了西方**,他的作品有抽象的傾向。
4.虛無時期(1960-1961)。
以《天狼星》和《武陵少年》的前半部分為代表。 在這個時期的餘暉中,英雄的幻覺在西化的憂鬱和蒼白中被創造出來,不可能從傳統中要求溫暖。 作品往往透露出末世的普遍哀悼,但又永遠無法脫離傳統,有一種真空感。
小天狼星不僅投射了個人或詩歌的無助和空虛,還投射了乙個文化和國家對傳統的懷疑和對外部衝擊的接受。
5.新古典主義時期(1961-1963)。
以《武陵少年》和《蓮花會》的後半部分為代表。 無論是在文字的相互浮雕上,還是在單軌與雙軌的句法對比上,還是在整齊的段段與不規則的分支之間的變化上,《蓮花的關聯》都以二元的方式將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推向了另乙個高峰。
6.回到近代中國時期(1965-1969)。
以“打擊樂”和“冷戰時代”為代表。 對自我的分析,形上學的主題,對同一主題的兩面探索,性與戰爭的對比,都是深刻的。 技能和思維達到頂峰。
7.民俗時期(1970-1974)。
以“白玉苦瓜”為代表。 作品吸收了搖滾音樂的浪漫精神,以回歸故鄉的民族意識直面當下的現實。 在這個階段,他也從“我是誰”的迷茫中掙脫出來,許諾自己做守夜人,期待自己在人生的苦難中寫出永恆的詩句。
8.歷史文化探索時期(1974-1981)。
以《永恆拔河》和《觀音過水》為代表,詩歌漸漸多於感性,不那麼刻意地鍛造詞句,而是趨向於自然。
9.秋收期(1981年後),現實地傷害了現在,確認了生活
以“五行暢通”和“高樓大廈到海”為代表。 這一時期,俞光忠不僅歌頌了家理,諷刺了漢魂和唐魂,穿透了生死的奧秘,還乘以文化的滄桑,使地理的鄉愁倍增。
真實論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審美觀念之一,廣泛應用於文學、繪畫、書法乃至園林藝術的創作和評論中。 歷代文學家都非常重視虛構與現實手法的運用。清代金聖熙認為,“要知道文字在微妙,純虛構有真,現實有虛構。 >>>More
近年來,在中國大陸各省出版了20多本書。 餘光忠的代表作有《鄉愁》《當我死的時候》《雨中等你》《白玉苦瓜》等。 >>>More
類別: 人文>>中國文學.
分析:《紅樓夢》是中國古代作家曹雪芹十年創作的文學巨著。 它展現了廣闊的社會背景,通過對400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的發自內心的刻畫,描繪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風俗習慣和世俗性。 >>>More
於廣忠,福建永春人,1928年出生於南京。 抗日戰爭期間,他就讀於四川省,後就讀於金陵大學和廈門大學,1952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外語系。 他於1959年獲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