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史記》之後,官史是以季傳的風格寫成的?

發布 歷史 2024-07-31
6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可以說,本末倒置。

    有最早的編年史,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五代史》等。 但是,只有在《史記》中,皇帝的傳記才叫“本紀”,名人的傳記叫“列傳”,特史叫“蜀”,後來的史書中,皇帝的傳記叫“紀”,名人的傳記叫“傳”,有的特史叫“智”。 後來,有些歷史書有表格,有些沒有。

    總之,一切都是司馬遷創造的,不過只是乙個詞的改變,或者乙個詞的簡化。

    不過,乾隆在清朝提到了官史的陳述。 清代以前,除了我們現在講的《二十四史》並不能代表中國歷代史學的全部內容之外,還有個別著作和別人寫過的,比如《新唐書》和《古唐書》實際上都收錄在現在的《二十四史》中, 但古人並不重視它們。而《資治通鑑》也是一部輝煌的傑作,但它是一部通史編年史。

    還有編年史的結尾,也出現在淮司馬遷之後。

    但是,這個問題仍然是肯定的。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沒錯,因為正史指的是二十四部史,都是編年史。

    但是,如果你想知道《芝志通史》等通史的通史也有用,編年史也是有用的。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官方歷史是指 24 部歷史,它們都是編年史。

  4.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史記》是司馬遷撰寫的第一部中國通史。 它記錄了從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年的3000多年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 《史記》原本沒有固定的標題,或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傳”,或“太史公傳”,又稱“太史公”。

    《史記》原本是古史書的總稱,三國時期以來,《史記》逐漸從史書的總稱中成為“太史公書”的特稱。 《史記》和後來的《漢書》(《班古》)、《後漢書》(範燁、司馬彪)、《三國志》(陳壽)統稱為“前四史”。 劉翔等人認為,這本書“善於秩序和理性,論證而不浮華,品質而不俚語”。

    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則被稱為“史學的替身”。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多卷編年史,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和事件為依據,寫於周衛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到周世宗獻德六年(公元959年)五代之後,涵蓋了16個朝代和1362年的歷史。

    在這本書中,編者總結了許多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申宗認為這本書“看過去,有治之本”,就是以史的得失為警示,強化統治,故命名為《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294卷,約300萬字,《差異論》和《目錄》30卷。

    《資治通鑑》是中國通史的第一部編年史,在中國官方史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首先要明白,這兩本書的記載方式是不同的,編年史主要是以人物傳記為依據的,編年史主要是根據這個時間來計算的。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編年史通史...

    編年史和編年史的區別。

    1 年表:時間順序排列:按時間順序排列相關歷史事件的線索。 編年史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錄歷史事件。

    因為它是基於時間和歷史事件的,所以更容易反映同一時期各種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絡。 2 傳記:通過敘述人物的活動來反映歷史事件。

    傳記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的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文字和記述的進一步結合。 從體裁形式上看,傳記風格是書、家、傳、傳、表的綜合。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答:《史記》是司馬遷撰寫的第一部中國賣紅棗通史。它記錄了從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的元獵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

    《史記》不同於以往史書所採用的按年表或按地區劃分的國別風格,而是採用了以人物傳記為中間、以智慧為先的反映歷史內容的風格。 因此,這個問題選擇了 C。

相關回答
21個回答2024-07-31

以我的拙見,歷史書不應該融入個人的情感和態度。 人物描寫的豐滿度也要把握得當。 歷史的興衰,取決於人民的心。 >>>More

6個回答2024-07-31

還有一件事:讓乙個詞不朽。

11個回答2024-07-31

《史記》是司馬遷獨立創作的,但司馬譚之前和王國偉都積累了資料,顧頤剛認為《刺客傳》《范立騰傳》《李生呂嘉烈傳》都是司馬檀寫的。 >>>More

4個回答2024-07-31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通史,由西漢司馬遷撰寫,開始被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和“太史記”。 司馬遷,字長,父親司馬談起任太史靈,他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他想讓司馬遷在臨終前完成他夙願。 後來,司馬遷繼承了父親太史凌,開始撰寫《史記》,終於在十幾年後完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