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是5到6年! 這與腎移植相同。 15年比較少!
-
心臟移植是一種將患者的心臟切除並將供體的心臟重新縫合到患者胸部的手術。 可分為原位心臟移植和異位心臟移植。 在前者中,切除患病的心臟,然後原位移植一顆心臟,而在後者中,患病的心臟不被切除,另一顆心臟被移植到身體的另一部分(通常是右胸)。
在心臟移植過程中,患者全身麻醉後,外科醫生會在患者胸部胸骨中間做乙個手術切口。 阻斷血液流向心臟**,將患者的血液通過人工管輸送到體外迴圈裝置,暫時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維持患者血液的正常氧化和迴圈。 在手術過程中,患者的心臟被切除,供體的心臟被重新縫合到患者的胸部。
在心臟移植過程中,患者的心臟被切除,供體的心臟被重新縫合到患者的胸部。 心臟移植可以延長嚴重心臟病患者的生命。 大約 80% 的患者在手術後存活 2 年。
與其他器官移植一樣,心臟移植的最大問題是移植排斥反應。 如果移植排斥反應得到控制,患者可以存活 10 年以上。 手術後,患者需要不定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當感覺好轉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日常活動。
但是,必須避免劇烈的體力消耗。
-
心臟移植主要是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嚴重冠狀動脈疾病的手術移植。這是一種同種異體移植手術,其中被判斷為腦死亡並成功匹配的人類心臟被取出並植入所需受體的胸腔中。
切除受者的自體心臟(稱為原位心臟移植)或留下以支撐供體心臟(稱為異位心臟移植)。 手術後的平均生存期為 13 年。
目前,我國每年有100多例心臟移植手術,三年生存率90%以上,五年生存率85%以上。 心臟移植不是治療心臟病的常規方法,而是作為挽救終末期心臟病患者生命和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手段。
術後護理:
在心臟移植術後的早期,患者需要在ICU**進行監測,當他們醒來時,需要將他們轉移到專門的病房進行**護理。 住院時間和術後護理的長短取決於患者的一般狀況、移植心臟的功能以及患者的自理能力。
由於住院時間延長會增加院內感染的風險,醫生通常預計患者在手術後2周左右出院,出院後應定期返回醫院進行隨訪,患者也需要一些情感和心理支援。
隨著患者逐漸適應,可以延長返院隨訪的時間。 由於迷走神經在手術過程中被切斷,供體心臟在去神經支配後每分鐘跳動約 100 次。
心臟移植後,需要定期進行檢查,評估移植心臟的功能,監測免疫抑制藥物的濃度和是否有免疫排斥反應,積極預防和治療感染。 應長期堅持服用免疫抑制劑以避免排斥反應,並應定期進行心肌活檢以檢查排斥反應。
-
我們人類有乙隻手,一雙眼睛,兩隻腳,但只有一顆心。 但在 1978 年 10 月,有一件事在世界醫學界引起了轟動:法國 Arnou-Janck 研究所的心臟病專家成功地將一名死於交通事故的 15 歲男孩的心臟植入了 48 歲的商人 Pierre Unsado,他患有嚴重的心臟病,正在醫院慢慢等待死亡, 於是皮埃爾·翁扎多(Pierre Onzado)變成了乙個有兩顆心的人。
新植入的心臟與患病的心臟併聯,患病的心臟僅承擔正常工作量的15%,而新植入的心臟成為保證患者生存的主力。 手術幾個月後,皮埃爾·安紮多(Pierre Anzado)出院並恢復了正常生活。
雖然皮埃爾·翁薩多是乙個有兩顆心臟的人,但他並不是世界上第乙個接受心臟移植的人。 1967年,南非醫生班納德(Bannard)成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 一段時間後,由於死亡率高,醫生停止了移植心臟的嘗試。
直到20世紀初,由於免疫測定法環孢菌素A的應用,排斥反應大大減少,心臟移植的效果越來越好,心臟移植熱潮再次在世界掀起。 到 80 年代末,已記錄了超過 10,000 例心臟移植,迄今為止累計 25,331 例。 我國也成功進行了幾例心臟移植手術。
現在心臟移植已經過了實驗階段,被用作治療中長期心臟病的最佳手段。 目前,世界先進國家心臟移植的年生存率已達到80 85,生存1年後排斥反應的發生率明顯降低,5年生存率也達到80。
左邊的小心臟是被置換的心臟,右邊的心臟是已經就地移植的正常大小的心臟,因為心臟與肺的功能息息相關,有時心臟會受到肺部疾病的影響,所以心臟和肺部需要同時置換, 這是一種心肺聯合移植。1981 年 3 月,史丹福大學醫院將一名在車禍中死於創傷性腦損傷的 15 歲男子的心臟和肺部移植到一名患有心力衰竭的 45 歲女子身上,使她得以長期生存。 從那時起,它開闢了心肺聯合移植的新領域。
然而,由於該程式的複雜性,目前3年生存率僅為70%左右,因此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
1967年,南非醫生巴納德(Barnard)對一名心肌病患者進行了第一例原位心臟移植手術,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 之前已經有很多嘗試,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961 年,諾曼·沙姆威 (Norman Shamway) 在狗之間進行了心臟移植手術,新心臟工作了 3 周,然後被身體排斥。
因為動物體內的免疫系統認識到移植的心臟不是它自己的人,所以它試圖以各種可能的方式殺死移植的異物,這個過程稱為排斥反應。 1964年,美國的醫生將黑猩猩的心臟移植到病人體內,但也沒有成功。 原因是黑猩猩的心臟太小,無法適應人體的要求; 而且,黑猩猩的心臟是異種的心臟,排斥更強烈。
第乙個成功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人是南非人劉易斯·沃惠坎斯基(Lewis Wohuikanski),巴納德醫生將一名男子從頭部受傷中救死。 一名 24 歲女性的心臟被移植到他身上。 他在手術後活了18天,死於肺炎。
從那時起,心臟移植技術突飛猛進,到 80 年代後期,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通常在手術後存活 5 年或更長時間。 目前,世界上心臟移植後存活時間最長的患者是28年前的法國人。 我國的心臟移植技術起步較晚,移植存活時間最長的患者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一名工人,他已經生活了五年多,日常生活和工作與常人無異。
心臟移植可用於各種晚期心臟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 心臟移植可以給予任何心臟病已達到無法康復的程度**的人。 該手術可以從嬰兒到70歲以下的老年人進行。
但是,如果醫生發現患者肺動脈的壓力超過一定限度,他們通常不建議進行這種手術,因為手術後可能會發生急性右心衰竭。 患有嚴重胃潰瘍、肝炎、精神疾病或癌症的人也不適合進行心臟移植。
心臟移植過程其實很簡單,可以將腦死亡者的心臟完全切除,仔細修剪,然後在原心臟位置的殘餘部位進行心房吻合和主動脈吻合,然後恢復心臟的供血,這叫做原位心臟移植。 然而,人離不開心臟,一旦發生排斥反應或感染,患者的心臟功能就會受損,這是心臟移植患者前3個月死亡的主要原因。 好在目前術後監測和護理技術已經成熟,抗排斥藥物的應用也日趨成熟,每年有數千人在美國國外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其中95%的心功能正常,85%已重返工作崗位。
我國對心臟移植的研究也越來越接近國外的水平。
-
你好! 首先,祝您身體健康! 為了你我,我來告訴你心臟“移植”後的存活率。
器官移植成功的核心標準之一是移植存活的年數。 哪乙個在世界上最長的器官移植中倖存下來? 年齡有多長?
答案是腎移植的最長生存時間是 42 年。 在所有型別的器官移植中,腎移植是最成熟的,效果最好,因此具有更普遍的意義。
但是,心臟移植的技術比腎臟更複雜,意義比腎臟更重要,因為它是整個身體的引擎。
因此,觀察和比較心臟移植倖存者的生活質量更為重要。 有兩個生動的例子。 乙個是美國的心臟移植手術,存活了28年; 另一位來自中國,他在心臟移植後14年一直過著健康的生活。
有趣的是,在這兩個國家,第乙個改變人心的人都是48歲。
上海中山醫院心血管研究所心臟外科專家王春生教授認為,心臟移植的總體成功率已達到95。 在國外較早進行心臟移植的醫院,心臟移植後的一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五年生存率在80以上,達到五年生存期的人通常可以存活很長時間,所以5年是乙個關鍵點。 除了美國存活時間最長的病例外,歐洲還擁有世界上第二長的存活者,為25歲。
心臟移植成功後,移植者應從患者的角色轉變為健康人的角色,並重返工作崗位並參與社交活動。 這是器官移植的真正成功。 而患者也應該像美國的Huesman和中國的楊玉敏一樣,以積極向上的心態生活和工作,這算得上是最成功的器官移植,也是精彩而成功的人生。
如果您對以上內容感到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好意,及時回答。
-
人工心臟能活多久? 心臟移植真的好嗎? 醫生告訴你的。
-
如果你不老,手術後5年的觀察期後,不會有大問題,但要逐漸好轉。 心臟的保養需要時不時注意,要避免過度運動,避免過度勞累,其實感冒對心臟的影響很大,所以小病也要立即治療。
-
您正在做心臟修復; 不是移植; 如果修繕做得好,可以一直維持到自然年; 做得不好; 10年內; 人不能沒有心;
-
這個問題主要基於個人的體質。
隨著當今醫學的不斷發展,器官移植變得越來越普遍。 器官移植也挽救了無數生命。 歷史上有過一次特殊的手術,雖然屬於器官移植的範疇,但手術的整個過程更是令人瞠目結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More
心臟搭橋手術是大家都聽說過的手術,但是這次手術後,能和正常人一樣嗎? 我相信這個問題是很多患者想知道的,所以讓我們跟著一起來了解這個問題。 >>>More
最重要的是活著。 尤其是對於身患重病的人來說,能夠活下來更是奢侈。 幸運的是,這位母親接受了人工心臟移植手術,並相信她會努力在餘生中過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