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光活了多少,請大家,謝謝

發布 社會 2024-07-01
8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李思光,原名李中華,是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 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1971年4月29日卒於北京。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李思光,原名鐘逗,生於1889年10月26日,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地質學家。 蒙古語。 湖北黃岡人。

    他分別於1919年和1927年在伯明罕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他曾在日本和英國學習。 早年加入同盟,參加辛亥革命。

    曾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研究所地質研究所所長。 1949年10月19日,在漂泊期間,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回國後,長期擔任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協理事長。

    李思光擔任了第一任。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理事長,世界科學家協會副主席。 1971年4月29日,李思光病逝,享年82歲。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李思光(1889-1971),蒙古人,原名中公,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乙個貧民家庭。 他是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 他從小就在父親李卓侯任教的私塾讀書,14歲那年,他告別父母,獨自來到武昌申請高等小學。

    在填寫登記表時,他錯誤地把名字欄當成了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然後把“十”改成了“李”,並在後面加上了“光”字,從此他就被譽為“李四光”在世界上。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李思光是中國地質學之父。

    李思光是中國地質工作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地質學之父”李思光,中國地質學之父李思光多次為中國地質勘探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思光的成就

    1951年8月,李四光被任命為新成立的東北地質學院院長。 在李思光的帶領下,東北地質研究所培養了一大批未來地質勘探和科研技術人才,適應了國家地質發展的需要。

    1952年,李思光被調回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同年9月,李思光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8年8月,李思光被任命為原子能委員會委員長。 在任期間,李思光利用自己的地質力學理論知識,指導技術人員發現了一系列鈾礦床,保證了我國核工業的發展需要,為我國核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第四紀冰川的發現。

    李思光在研究鯉科化石時,在太行山東麓發現了一些類似冰川條紋的石頭。 他繼續對大同盆地進行調查,對自己的判斷越來越深信不疑,於是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會員大會上大膽地提出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存在的觀點。 瑞典地質學家、農業和商業部顧問安德森輕蔑地笑了笑,否認了這一點。

    為了讓人們接受這一事實,他繼續尋找更多的冰川遺跡。 10年後,他不僅斷定廬山有大量冰川遺跡,而且認為中國的第四紀冰川主要是河谷冰川,可以分為三個冰期。 當李思光的學術觀點再次在國家地質學會發表時,引發了1934年著名的廬山辯論。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中國科學家低人一等,相當多的外國學者帶著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情緒來到中國。 因此,儘管擺在他們面前的事實很多,但一些外國學者並沒有改變他們的觀點。 1936年,李思光再次到黃山考察,並撰寫了《安徽省黃山第四紀冰川現象》,這篇文章和幾種冰川現象引起了一些中外學者的注意

    這是乙個震撼性的發現。 “李思光10多年的辛勤耕耘,第一次得到了外國科學家的公開認可。 不過,他知道這還不夠,於是乾脆舉家搬到了廬山,在廬山腳下建立了乙個冰川展廳,命名為“白石展廳”(後來被國民黨海軍炸毀),進行更深入、更細緻的冰川研究。

    李思光多年對冰川的研究,在1937年完成的《冰河時期的廬山》中得到了全面的闡述。 不幸的是,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這本書直到10年後才出版。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1971年4月29日,李思光病逝,享年82歲。

    李思光(,字中公,原名李仲教,蒙古族人,湖北皇岡人,地質學家、教育家、**家庭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優秀科學家,新中國開國之父,做出突出貢獻, 並當選為200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100位感動中國人之一。

    李思光於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 1911年任湖北軍工業部部長; 1928年1月,被任命為**研究所地質研究所所長; 1948年當選為**研究所院士; 1950年5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51年4月,他當選為世界科學家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52年9月,他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長;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 1958年9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理事長; 1969年4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委員會委員; 1970年8月,任科教組組長。

    李思光創立了地質力學,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早年,他對飛蠅化石及其地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在新的邊緣學科中確立了“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的概念,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立了地質力學派。 本文提出了對新中國構造系統3個沉陷帶石油勘探前景廣闊認識,並提出了一種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測方法。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10月26日。

    李思光的生日(準確)。

    推薦答案:李思光(1889,1971)出生於1889年10月26日。

    中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冰川學家、政治活動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蒙古語。

    1889年生於湖北黃岡。 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逝世。 1905年在日本大阪工業大學學習造船,1912年赴美國伯明罕大學學習地質學,1919年獲得地質學碩士學位,1927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他於1949年回到中國。 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協主席、科教組組長、世界科學家協會副會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第二屆、第三屆和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長期從事地質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對化石的精湛研究為石炭紀二疊紀海洋地層的劃分、分層和對比奠定了基礎。

    有人提出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 他以力學的視角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究地殼運動和礦物分布規律,將各種構造痕跡視為地應力活動的結果,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從而開創了地質力學這一新的邊際學科。 在實踐中,他分析了中國東部地質構造的特徵,認為新中國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探油前景。

    大慶、勝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繼發現,證實了他的科學結論。 在預報方面,強調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的基礎上,應採用地應力觀測方法探索預報方式。 在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學、第四紀冰川學、岩石學、礦物學等地質學基礎學科方面有精湛的研究和深厚的造詣。

    著有《地球表面影象變化的主要原因》、《地質力學導論》、《**地質學》和選集《天文學、地質學、古生物學》。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李思光是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批優秀科學家,為新中國發展做出突出貢獻之父,中國地質大學首任校長,湖北黃岡人。

    李思光畢業於英國伯明罕大學,獲博士學位。 開創了地質力學。 **研究院院士、中科院院士,以及後來李思光的名跡也被翻拍成電影。

    1932年任**大學校長,後任重慶液體擾動大學教授。 為我國擺脫“貧油”帽子、建立地質力學理論、研製中國“兩彈”作出了重大貢獻。

相關回答
3個回答2024-07-01

李思光(1889-1971)是中國地質學家,也是地質力學的創始人。 中華一詞是湖北黃岡人。 早年加入同盟,參加辛亥革命。 >>>More

2個回答2024-07-01

李思光(1889-1971)是中國地質學家,也是地質力學的創始人。 中華一詞是湖北黃岡人。 早年加入同盟,參加辛亥革命。 >>>More

9個回答2024-07-01

地質學家。 科學家。

老年。 >>>More

7個回答2024-07-01

長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紀冰川活動遺跡。

1.對於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