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為什麼要學經? 唐三藏的經文學習路線

發布 文化 2024-07-21
10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乙個虛幻的佛人物,但他歷經九百八十一次磨難才去西學經,但還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的。 唐朝有個佛教徒叫玄奘,他確實去西方取經。

    玄奘出家前姓陳,玄奘是他的法定名號,也被尊為三藏大師,所以也有人稱他為唐三藏。 玄奘13歲出家,21歲出家。 22歲那年,他離開長安,來到四川、湖北、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問博學的僧人,深入研讀佛經。

    當時,中國對佛經的評價各不相同,翻譯的佛經要麼晦澀難懂,要麼歪曲歪曲。 玄奘決心去佛教發源地印度學習和學習經文。

    唐太宗真官三年(629年),玄奘從長安出發,途經古藏(今甘肅武威),再經敦煌,進軍西域。 走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中,沒有路標,只有過去走過的馬,駱駝糞,或者成堆的骨頭。 沙漠中不僅沒有水,而且他的喉嚨渴得連眼皮都睜不開,甚至急得忍無可忍。

    困難仍在繼續,但並沒有阻止玄奘的前進。

    到達義烏(今新疆哈密縣)時,高昌王居文泰得知玄奘是高僧,便相依為命,但玄奘決定西下。 鞠文泰派了幾個勤勞的人,將玄奘送到了印度。 《西遊記》不是說唐僧跟著三個徒弟嗎,護送玄奘的人雖然沒有仙女般上天的能力,但是卻有孫悟空的機智和智慧,善挑重物,沙和尚的勤勞。

    帕公尺爾高原的大雪切斷了道路,他們被迫在秋子停留了兩個月。 在攀登海拔7000多公尺的騰格里峰時,幾名護送人員凍死在山上。 但這些都沒有讓玄奘失去信心,歷經千辛萬苦,他們終於來到了印度。

    玄奘先是拜見了介仙大師為師,直接研讀了佛經原文。 五年後,他遊歷印度各地,講授佛經,與印度學者辯論,討論佛教理論,並在整個印度聲名鵲起。 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長安。

    玄奘西行歷時17年,歷時5萬里,走遍了138個國家,帶回了520部佛經,657部書籍。 回到長安後,他努力翻譯佛經,20年共翻譯了1335卷。 他還將《老子》等中國書籍翻譯成梵文,並將其介紹給印度。

    他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

    玄奘還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編纂了《唐西域》一書,在經文中記載了各國的山、河、城、物、風,是中國西北地區和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和中亞地區歷史地理的重要史書。 自 19 世紀以來,它一直由英國、法國和日本學者翻譯、注釋和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說當時有一百多萬人為他下葬,三萬多人守著他的墳墓哀悼。 他從印度取回的佛經儲存在習的大雁塔中,這是專門為他建造的。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佛教在南北朝興盛。 繁榮的乙個表現是佛教經典的翻譯。 南北朝時期,人們在翻譯佛經時已經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利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就是一種優雅的語言,所以很難翻譯。

    因此,有些人想去印度看看佛教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經是什麼。

    於是,南北朝的一些人已經開始到西方去學經了。 由於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三代翻譯的佛經在隋唐時期很難閱讀,更不用說梵文佛經了。 這讓一些在隋唐時期從事佛經翻譯的人感到困惑。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一樣,一本《金剛經》只有260多個字,但你能解釋清楚嗎? 目前尚不清楚。 中國佛教發展史,即中國佛教經典翻譯和理解的歷史。

    因為不懂,有模稜兩可,有模稜兩可就有爭議,有爭議就有派別,所以隋唐佛教中有很多宗派。

    宗教,教派就是教派,宗教就是宗教。 佛教中有許多宗派,由於對經文的理解含糊不清而發展緩慢。 有這麼多模稜兩可的地方,我該怎麼辦?

    一些有抱負的僧侶有非常強烈的願望,想去印度看看什麼是真正的佛教,看看那裡有多少佛經,看看中土世界不存在的經文要說什麼。 唐初的玄奘就是這樣乙個人物,他之所以想去印度學經,完全是因為他想探究佛法和佛經的本來境況。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獲取經文,炫耀國家威望,加強文化交流。

  4.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因為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來尋求佛法,淨化一切眾生。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起點:西安。

    端點:印度那爛陀寺。

    1330年前,唐僧取經脈:長安(今陝西習安) - 欽州(今甘肅天水) - 蘭州 - 涼州(今甘肅武威) - 瓜州(今甘肅安溪縣東南部) - 玉門關 - 義烏(今新疆哈密) - 高昌(今新疆吐魯番) - 阿吉尼(今新疆雁栖) - 蓋吉 - 曲致州(今新疆庫車) - 八祿燃燒家國(今新疆阿克蘇) - 靈山(今山母嶺) - 大慶池(今伊塞克湖, 吉爾吉斯斯坦) – 蘇業城(即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的斷葉城) - 昭武七國(均在今烏茲別克) - 鐵門(烏茲別克南部的茲加拉山口) - 今阿富汗北部 - 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 - 今阿富汗貝格拉姆 - 巴基斯坦白沙瓦市 - Inpi Jian。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林、3、14-366、林、天下、支、又稱林工、不叫枝、名。 東晉,佛教徒,文學家。 他藏在餘杭山的中間。

    我住在山里,王羲之等痕跡,一絲不苟。 以第一,佛教革新法(334-420),俗稱龔、平陽翁陽人、東京高雙、3歲、20歲東帝隆安和晉代董迪隆安法已60歲,同嫦娥同班。去張掖的時候,遇見了芝芝、惠姬、吉野、寶雲、邵靜,去了敦煌。

    他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史學家,傑出的佛教創新者,也是中國第一位出國的教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師傅的翻譯,祖先的祖先——莫莫翻譯為摩洛豪豬,也使莫莫什坡,叫羅蹄。 原來是自然的,出生在土耳其西部地區新疆奎縣)。父親的名字,母親的名字,是乙個眾所周知的中文,意思是“湯壽”。

    東晉東,秦琴,著名佛教翻譯家。 三譯與真,玄宗,稱中國佛教。 也有人說,也有一種意思,叫做四譯。

    祖先,傳說中的土菩提帕托被稱為達摩,面向南南,是中國禪宗的第一代,自稱是佛陀的第二十八位祖先,被稱為“第乙個產生董土的人”。 相傳,達多是《易進經》的作者,少林七十二個特技的創造者,並將禪宗帶入中國,中國佛教的始祖有許多神奇的傳說。 在海外玩,禪宗的六祖——西龍姓盧,唐代嶺南忻州人。

    禪宗 禪宗,有黃梅五祖,桓樂,繼承了禪宗六祖東山的形態,禪六祖,禪六祖。

    唐獻宗追著禪師。 有六祖,壇經它是佛教僧侶之一,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被稱為“東方三聖”,被列為歐洲加入的“十大思想”之一,堪稱傳奇; 它被稱為大聖人,他是乙個有文化的人。 這是乙個文盲。 如此奇怪的人,這個世界既然是乙個人。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此人的法名是“易經”,他生於鎮觀時期的635年,卒於唐朝玄宗統治時期的713年。 因為崇拜玄奘在西方學經的功績,而當時的經文又不完善,所以他下定決心要西行學經,然後像玄奘一樣,會有很多經文!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還有玄奘、建真。 他們都是唐代非常有名的經文學習者,他們學習經文的經歷也對後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也傳承了中國佛教文化。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朱世行:三國時期魏人,歷史上第一位出家為僧的漢人,也是第一位西遊學經、求法的僧人。

    法顯:東晉僧人,東晉龍安三年(公元399年),六十五歲的法顯覺得僧人戒律不完整,決定西遊尋經。 他從長安出發,六年後到達印度,又在印度旅行了六年,三年後又回來了,一共十五年。

    易經:山東濟南人,年輕僧人,崇尚法顯、玄奘的事蹟,唐高宗鹹衡二年(公元671年),在廣州乘波斯商船南下,鹹衡四年到達東印度群島。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中國第乙個學經的西天是法顯僧人“易經”,因為他佩服玄奘在西方學經的壯舉,當時經文並不完善,所以他去學經。

相關回答
8個回答2024-07-21

歷經九百八十一次困難才獲得真經。

5個回答2024-07-21

唐僧最信任孫悟空,畢竟是他收的第乙個徒弟,而孫悟空對八戒的凡間不是太過痴迷,沙悟靖也不是太遲鈍,而且他比小白榮更厲害,絕對是高徒弟的首選,總是讓孫悟空離開再帶回去,是讓他們師徒關係更牢固的一種方式。

16個回答2024-07-21

可能是因為他見到佛陀後太激動了,只關心拿經,所以忘了問壽命。

4個回答2024-07-21

從三個不同的方面、角度和層次,觀察我們本初的真誠,了解一切法則的真面目,領悟一切有情無情眾生的來龍去脈,它是什麼,它是怎麼來的,又是從什麼來的? 同時,修行佛教可以使人更加冷靜,對名利的看法更加低調1。 “一心”是指弘揚佛法的修行,尊重眾生同心同心,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這三個西藏必須有相同的思想,磨練佛陀的教法,弘揚佛陀的教法,這就是所謂的“一心三藏”2

5個回答2024-07-21

姚琴. 大藏經大師庫瑪羅什。

翻譯“需要根據斷句來閱讀:”姚秦,三藏大師,庫瑪羅什,翻譯”。 發音是:[yáo qín],[sān zàng fǎ shī],jiū mó luó shí],yì]。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