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的日本面臨哪些困境?

發布 歷史 2024-07-16
13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當時,日本社會的矛盾非常尖銳。 由於人口眾多,土地匱乏,稅收沉重,土地掌握在幕府、大名、寺廟手中,自耕農少,土地不足以養活自己,導致大量農民和工匠破產; 等級制度嚴格,規定武士的下屬(包括將軍、大名、武士)要為上級服務,層層剝削導致下級武士破產,成為浪人; 日本追隨中國重農打壓商業,大商人雖然富有,但社會地位不高(低於農民); 幕府鎮壓了一些強大的大名(如長須和薩摩),導致強大的大名造反; 在朝廷長期掌權的大臣們急於獲得權力,形成了兩個派系,“公武聯盟”(“武”指幕府,指與幕府分享權力,意圖削弱幕府)和“敬畏國王”(指支援天皇的私人政府, 抵制外國勢力的入侵,簡而言之,反對幕府),但兩派都不斷受到鎮壓。到明治維新時,幕府已經在社會上層和下層樹敵。

    當乙個國家的政權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時,這個國家必然會陷入混亂。 答案補充說,“公武聯合”和“尊重君主制”兩派本來是不相容的,幕府利用“公力聯合”來壓制激進的“尊重皇位”。 然而,在“公武同盟”勝利後,幕府不願分享權力,導致“八一八政變”,“公武同盟”的領導人被流放(即“七皇隕落”)。

    由於這一事件,“公武聯盟”的領導人感到幕府無法再合作,他們在意識形態上趨於崩潰(如岩倉組和三條稔),最終與“早一天皇”聯手。

    從某種意義上說,“公軍結合”是幕府派最消極的態度,但幕府連這樣乙個潛在的盟友都放棄了,自然被世人拋棄了。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19世紀中葉,日本面臨半殖民地危機(幕府危機),通過1868年的明治維新,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由於1861年的維新和明治維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共同的侷限性是它們都保留了封建殘餘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入侵,日本面臨成為半殖民地的危險。 幕府被推翻後,明治**以“富國強軍、殖民化和工業化、文明化和啟蒙化”的口號進行改革,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並逐漸變得強大。 八月 1945.

    日本向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投降。 日本戰敗後,國民經濟瀕臨崩潰。 日本充分利用國內外各種有利條件,實行民主改革,重視科技,注重教育和人才培養,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再加上美國的大力援助和支援,於1955年恢復到戰前的最高水平,進而進入了近20年的“快速增長”時期, 並在20世紀80年代末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人口擴張,資源緊張,然後是入侵朝鮮和中國的犯罪企圖。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日本的抵押貸款危機,19世紀的日本經濟危機還比較嚴重。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那一定是大名戰爭的時候。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日本經濟危機爆發得比較晚,直到1930年春,日本才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猛烈打擊。 1929年1931年,重要出口商品生絲和棉製品數量急劇下降,出口額下降,1932年。 例如,1930年,日本對中國的出口(不包括對中國東北的出口)比戰後最高的1926年下降了約40%。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1.明治天皇在亞洲的肖像 19世紀中葉,日本正處於德川幕府時代,最後乙個幕府。 擁有強大權力的德川幕府對外奉行“封閉國家政策”

    2.在同一時期,在日本的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家庭手工業或手工業作坊開始出現。 “雇傭工人”制度和腐朽在作坊中出現,形成了資本主義生產制度。 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擴張,商人階層,特別是金融經營者的力量逐漸增強。

    商人認為舊制度嚴重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3.在經濟上,日本原有的經濟體系受到衝擊,大量**資金外流。

    4.在經濟上,日本原有的經濟體系受到影響,大量人口外出。

    5.在思想文化上,日本保留的通商口岸長期以來一直是日本人看世界的視窗。

    6.在封鎖階級的基礎上,領導層和大財閥勾結,控制了日本的大量資源。

  9.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日本由幕府統治,一度被美國強行開放; 落幕運動和明治維新; 由於日本躋身原教旨主義大國行列,日本開始向海外擴張。

  10.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面對內部和外部的麻煩:

    與清朝一樣,日本奉行閉關鎖國政策長達 200 多年,直到 1854 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修·佩里率領一支艦隊前往江戶附近的浦賀,重新開啟了日本的大門。 在與西方重新接觸後,日本立即感到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長期缺席使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落後,並且面臨著像清朝一樣的西方列強的瓜分。

    同一時期,日本國內騷亂頻發,幕府制度搖搖欲墜。 在以西南四大藩(薩摩、長州、土佐、肥前)為主的維新派的領導下,一場全國性的推幕和紀念天皇的運動開始了。 1867年,最後一位德川幕府將軍德川義樹主動回歸大政府,成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

    1867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對日本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從那時起,日本成為乙個大國。

  11.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幕府封建統治與資本主義復辟之間的矛盾,以及西方列強與本國之間的矛盾。

  12.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衝擊下進行的全面的西化和現代化改革運動的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 這項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的**,以及日本政治改革的現代化和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在經濟上,我們推行“殖民化和發展”,借鑑歐美技術,掀起工業化浪潮,倡導“文明與啟蒙”,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

    這一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乙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並逐漸成為世界強國之一,這是日本現代化的開端,也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乙個重要轉折點。

    1.積極意義。

    1)社會形態的更替: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

    2)使日本擺脫了國家危機: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恢復了國家主權。

    3)為其他亞洲國家擺脫落後、實現民族復興提供了一定的經驗。

    2.負面影響。

    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如皇帝制度。

    2)開始對鄰國進行侵略擴張,給亞洲人民帶來災難。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經濟:兩國在封建生產方式中根深蒂固,但存在巨大差異。 19世紀中葉,日本以幕府領主的土地所有制為主,禁止買賣,一旦商品經濟迅速發展,領主制度很容易瓦解。

    那麼幕府領主階級基於它的統治也會崩潰。

    在中國,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這種土地使用權可以自由買賣土地。 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它非常有彈性,因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容易瓦解。

    圍繞土地活動的各階層人民的共同目標是維持這種地主土地使用權。

    文化:郭沫若在分析中日成敗的原因時說:“中國固有文化的包袱太重,資本主義之前的文化時代太長,至少3000年,所以它對過去的文化懷有嚮往,抵制新文化,往往把歐美當成野蠻國家。

    誠然,資本主義之前的中國文化是輝煌的,但因為如此輝煌,所以在變革時期,它不可避免地是乙個巨大的負擔。

    同時,他說:“日本有自己的文化,它有從中國傳下來的文化,但要說得太詳細,日本的負擔沒有中國那麼重,所以它走得很快。 ”

相關回答
3個回答2024-07-16

十九世紀的英國是乙個非常莊嚴的時期,禮儀非常重要。 以下是 19 世紀英國的一些禮儀注意事項: >>>More

10個回答2024-07-16

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資本主義在西歐迅速發展,而位於北歐邊界的丹麥仍然是乙個君主立憲制國家。 在拿破崙戰爭的高峰期,丹麥統治階級利用英法之間的矛盾,以中立的立場從事海上糧食,這引起了英國的不滿,英國要求丹麥交出其艦隊和商船,成為英國的附庸國。 丹麥拒絕了這一要求,1807年,英國轟炸了哥本哈根,摧毀了丹麥艦隊,丹麥從中立到拿破崙一邊,成為交戰國。 >>>More

5個回答2024-07-16

中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發生在歐洲。 >>>More

9個回答2024-07-16

十九世紀,歐洲的藝術中心在法國、德國和奧地利。 >>>More

8個回答2024-07-16

這一時期被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因為我國各階層都沒能擔起拯救中國、復興帝國的重擔,農民階級還沒有意識到封建制度已經腐朽,城市市民還沒有意識到資本主義殖民掠奪的本質, 而清帝國的官僚還沒有看到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還沉溺於先輩的榮耀中,所以這一時期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失敗了。直到五四運動期間,中國各階層才看清了帝國主義的面目,中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