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者證悟,但只能在空、空、虛中看

發布 文化 2024-07-20
8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前一句是【看心裡,心裡沒有心; 外觀是它的形狀,形狀不是它的形狀; 從遠處看事物,裡面什麼都沒有。 這三者是心靈、形式和物件,它們反映了事物的內在和外在方面,以及看到事物本身的第三種視角。 如果你能察覺到這個東西是無心的、無形的,甚至什麼都沒有,那麼這個東西就只能是空的,也就是說,它只能在空性中被看到。

    但這不是真空,而是你的看跌。 因為如果它是乙個真空,那麼你就不應該有空性和非空性的概念。 所以你還需要消除“看跌”的概念。

    所以,當【見虛】也是【空】的時候,就能真正達到真空的境界,也就是【看到虛空也是空的,沒有空性】。 “虛無就是虛無”是,既然你看到的空的東西本身並不存在,它就不存在,所以與“無”相對應的“存在”概念也不存在(“虛無”=“存在”)。 當“存在與不存在”的概念也消失時,它變得無時無刻不在純潔寂寞,是“寂寞寂寞”。

    這個時候不覺得寂寞和冷,就不會有慾望,也就是“沒有寂寞,慾望怎麼可能誕生”。 當你沒有慾望時,你真的很安靜。 這段話的意思是以一種等級和漸進的方式解釋為什麼當你不關心某事時,它不會影響你的情緒。

    另一方面,如果你能對影響你的事情漠不關心,它就不會再影響你了。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2

    空無非是一種思維方式,空性是肯定,空性是否定。 人不能為了否定而否定,也就是說,人不能為了空而空。

    在你說“不”之後,你仍然對自己有乙個肯定的答案。 這就是為什麼我是空的,我必須給自己乙個不是空的答案。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1

    有些人相信是因為他們看到了,但它是短暫的,因為他們只看到它而沒有證明它,他們骨子裡仍然不相信它。

    有些人,因為他們相信,看到它,得到它,直到永遠,因為他們看到它並為自己證明它,無論他們是否相信它。

    觀想空性與非空性是一種真空,是終極方法,也是方便的方法。

    佛陀所說的是極致的佛法和方便的佛法,要看你是智者還是,,,看到相位,只有當你能看到空性而不是空性時,你才能做到,簡單地說,你可以用你的心去看相和相。

    一切都是徒勞的。 你不能得到三顆心。

  4. 匿名使用者2024-02-10

    三者開悟,但只能在空虛中看得見; 看天空也是空的,空的,空的; 空虛中一無所有,虛無中一無所有; 沒有,沒有。

    你好,它的意思是:心,形狀,物件,它之所以不存在,是因為自己的一性,超然和非凡。 不要糾結於庸俗,了解身心錯覺,萬事無常。

    不要被聲音迷住,郎然是無辜的,奇蹟得救了。 如此神秘神秘的本質,實在是一言以蔽之。如果能空到極致,就什麼都不是空了,剩下的就是乙個“無”字。

    不過,這個“無”字也應該被功夫丟掉,而此時,這個“不”字的功夫就不應該存在了。 因為有居所,也就是說,它不是真空,怎麼會有奇蹟呢? 既然有了“無”的名字,“無”的努力就沒了。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9

    《冷嚴經》卷二註20

    原文:佛陀對文殊師利和百姓說:“十方若來,大菩薩,在自住三摩地中,見命,見天命,思無所求。

    此觀與邊洞沛淵是菩提妙清淨身,雲中為何有“是無”? 文殊菩薩,我今天問你,你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更是文殊菩薩?沒有文殊菩薩?

    如果是這樣,世界尊者。 我是真正的文殊菩薩,不是文殊菩薩。 為什麼?

    如果有,那麼兩個文殊菩薩。 不過,我今天並非沒有文殊菩薩,中心顫抖,沒有對錯之分。 ”

    譯文:佛陀告訴文殊師利和群眾:“在十方大菩薩居住的禪定狀態中,看的本質等於看的六塵界和意識的妄想,就像病眼看到的虛空虛幻之花一樣,本來就不存在。

    這見識與周圍境界本來就是菩提清淨淨身的顯現,那麼我們還能說什麼說兩者之間有“正”和“非義”的區別呢? 文殊菩薩啊,我現在問你,比如說,像你文殊菩薩一樣,現在除了你之外還有另乙個文殊菩薩,他是文殊菩薩,還是不是文殊菩薩?還是根本沒有其他文殊師利?

    文殊菩薩:“是,世尊! 我是真正的文殊菩薩,沒有其他文殊菩薩。

    為什麼? 如果還有另乙個文殊師利也是文殊菩薩,那麼就有兩個文殊菩薩。 然而,我並不是說沒有真正的文殊菩薩,而是說“文殊菩薩不是文殊菩薩”的謬論真的沒有兩個。 ”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8

    自性(原心)瀰漫虛空、周界,真妄合一是不懂自性清淨的普通人。 如果你完全意識到你自己本性的光,所有的誤解都會消失。

    如果你什麼都不說,你就看不到你的臉上! 就算有千言萬語,也說不出來,卻藏在心裡。

    這是一座城市的標誌,內心的情緒不顯露在臉上,讓外人看不出你在想什麼,你在幹什麼,心裡有千言萬語要說,你要藏在心裡,知道就不說。

    這句話的啟示:

    這是成熟的標誌。 到了一定年紀,心裡就不再浮躁了,把一切都藏在心裡,不表感情。 就算你看不過去一件事,你也不會立即表現出你的態度,而是在心裡有乙個評價。

    這種方法使人們看待事物更全面,做事更冷靜,使自己更加成熟。

    厭惡你喜歡的東西,遠離你愛的人。 成長是一段孤獨的旅程,討厭它的人只會利用自己在乎的一切的弱點,無情地反覆,而責任就是保護自己在乎的一切。 因為你要明白,世界那麼大,再好,總會有人不喜歡。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自性是不純潔的、不純潔的、不增加的、不減少的、不執著的。

    不執著、不存在、不顯現、自性,就像奇妙的空性,當它生起時,它可以容納一切,它可以生出一切,它可以毀滅一切,因為它不骯髒和不清淨"真"原來的面孔又來了"妄想的"出生地 如果存在空和所有空,那麼在沒有任何事物的情況下,空性並不全是空性,除了頑固的空性存在,因果永遠不會空,業力還在,頑固空性的最高境界,無念,無念,還在輪迴的六界中,乙個人怎麼能證悟自己的肉身, 空虛與空虛?即使你認為你的心中一切都是空的,這就是空性,你無法放下空話,你仍然有執著(和這個空性),所以你自己的本性就像空性一樣,你不執著於它,你不執著於虛無,這是你的妄想,它不會隨著你的環境而改變,你不接受,也不執著於你自己的妄想, 而奇妙空性的存在是緣起,因的消散是無常。

    遠離一切表象是奇妙的空性,而自然和罪惡的空性是自由[參考]。

  8.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1951年)。

    傅黃元秀外行信。

    回信背誦道。 仁者所理解的關於般若和禪定的原則,都是根據經文來解釋的,沒有得到正確的理解。 若論教法,藏三經、十二經雖滿汗,牛血,但對性兩宗門,卻沒有空洞的學問。

    性宗談空,向宗說是,豈不是矛盾? 其實,談空性者,是眾生的見識; 說有,就是打破眾生的空性。 只有當有雙重分離時,它才是真實的。

    因此,龍樹菩薩的《中論》說:“我說,因業而生的佛法是空。 又稱假名,又稱中等道德。

    《大般若經》六百卷無非是澄清緣起空的原理,如果我們不達到緣起空的意義,妄談空性,就會落得審判,這是非常危險的。 我講經,你因為手指才能看到月亮,如果你堅持月亮,你就看不到月亮。 所以,禪宗在清淨的心中是有價值的,如果心清淨,那麼藏傳十二部都是從我心中流出的,我不求世外。

    所以,過去的人有雲:“法東來無言,用心做功夫。 如果你在紙上尋求佛教,請將筆尖浸入洞庭湖中。

    釋迦牟尼在夜裡看到星星後,嘆了口氣:“太神奇了,一切眾生都有同樣的智慧和美德,他們只是執著於妄想而沒有達到。 如果你遠離妄想,那麼所有的智慧和無師的智慧都會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

    當我們知道般若是智慧之光時,一切眾生都是自給自足的,但他們被妄想所覆蓋,無法顯現,因為它們沒有開始。 如果無法擺脫妄想執著,就什麼都不說,無非是情感執著,但如果有言語,就沒有真正的意義。 那些希望仁慈的人會在這樣的地方體驗到它。

    而我希望能多讀《冷嚴經》和《六祖壇經》,這樣才能進一步理解禪宗的兩大含義。 學佛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按照教義修行,如果你廣泛地尋求知識和理解,而不修行,你就無法從中受益。 勉強。

    端福,就是希望改進。

    雲是結合在一起的。

    新茂正月十日。

    1955年)。

    寬元巨石惠建:

    這封信被背誦了。 幾次見面是久違的命運。 從事功夫之事,據說精通功夫,即不假思索地念佛念。

    如果禪人落入大廳,他們就不會參加禪人的功夫。 這封信是用幾個字寫的,作為紀念。 談談古詩,還有一首詩。

    真誠地。 法希。 虛空雲是十個。

相關回答
12個回答2024-07-20

一般情況下,第三方損失的賠償是通過強制交通保險來解決的。 無論責任大小,強制責任保險分為兩種型別:單方全部責任和雙方責任。 >>>More

8個回答2024-07-20

雖然這三者都是情緒化的,但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它們可以根據感情的程度進行排名:好、親密、深厚。 >>>More

10個回答2024-07-20

我的文具盒。

我有乙個普通的文具盒。 >>>More

18個回答2024-07-20

我可以用乙個簡單的句子。

你點點頭,微笑著。 >>>More

9個回答2024-07-20

首先,他絕對不是第三方。 我想知道他是否知道你們的關係? 我認為他是無辜的。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