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就是要打破你的邏輯,**有佛教的邏輯,這是無稽之談。
比如以前別人打你的時候,你有惡念,但現在你學了佛法,知道了因果,你就不能墮落,心智慢慢調整,可以改掉過去的一些壞習慣,主要是心中的壞習慣。
-
我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才讀完這本書。 《佛教邏輯》是“世界學術經典叢書漢譯本”之一,作者:[俄羅斯]謝爾巴斯基。 對了,這套商務書裡的書都好看,因為小夥伴們都把好看的書都看完了,那又能怎麼辦呢?
《佛教邏輯》寫於上世紀30年代初,本書“綜合了當時佛教史、佛教哲學和梵藏文學研究的重要成果,著眼於東西方邏輯思想的發展,選取了三位佛教思想家——陳納、法稱、法商為物件, 並通過東西方邏輯的比較,對晚期大乘佛教的認識論邏輯進行了全面的評價。 “它在佛教研究方面一直享有權威著作的地位。 時至今日,印度學學者仍將其視為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除了冗長的引言外,本書的主體部分由五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關於不同主題的幾章,每個主題末尾有兩個部分,綜合了該主題的歷史發展,並將其與歐洲的類似理論進行了比較。
讀完這本書後的一些想法。 首先,佛教博大廣義,既有信仰,又有哲學,甚至有技術方面(如五明),但我們對它的哲學事物了解得太少,介紹的太少,其原因可能是受人們心態的影響,只關注佛教而忽視了佛教。 隨著整個社會識字率的提高,這種情況應該會有所改善。
二是佛教本身也在發展,在釋經中也建立和發展了各種宗派。 不會有新的佛陀教義,但會有新的解釋。 這個問題應該表達得很巧妙,稍有偏差就會有問題,所以我不敢也不應該多說,但這只是這個想法。
在這段時間裡,我讀了一些關於印度早期佛教的書籍,我感受到了古代印度學者的複雜風格或繁瑣的哲學。 我想像我這樣理解不夠的人,可能適合使用一些愚蠢的方法,84000種方法中一定有一種適合我。
-
還有很多,例如:
1.獨特性:佛教是非宗教的,超越所有宗教; 佛教不是哲學的,它超越了哲學; 佛教不是科學的,它領先於科學,這是無可比擬的。
2.平等。 它強調“眾生平等”,即“人人皆可成佛,人人有佛性”,而其他宗派則不允許人成神。
3.無神論。 佛教認為,世界因緣分而生,因婚姻而毀滅,沒有創造世界的神; 所謂“神”,也是眾生的一部分,他們也有自己的見解和煩惱,也屬於輪迴六界之內,與人類相比,也不過是高階生命體而已。
4. 包容性。 承認所有教派都是“宇宙真理”的觀察者(佛教稱其為“不作為”)會導致不同的結論(參見《金剛經》“所有聖人都以不作為而著稱”),而其他宗教大多是排他性的。
5.客觀性。 以心的清明來形容眾生的不同心境,其他宗教的神靈有煩惱和自見; 佛陀是從一切煩惱中解脫出來的。
6.同情心。 強調“慈悲喜”,其中“無緣無故的大慈悲,同身大慈悲”,表現出無限的愛; 對其他宗教的熱愛是有限的。
-
佛教的邏輯從根本上說是“緣起空”。 南方沒有阿彌陀佛!
-
佛教邏輯,又稱因緣,是一門邏輯學科,它包含了形式邏輯的這一部分,就像邏輯包含形式邏輯一樣。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和東方在形式邏輯本身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你說西方還是東方或佛教都是一樣的。 佛教邏輯與形式邏輯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整體,後者是部分。
至於樓上講的不是佛教邏輯,而是佛教思想,因為它們不是**邏輯的,所以佛教有一種特殊的邏輯,那就是因緣和理解的工作。 比如陳娜的《因緣論與啟蒙》。
樓上“2西方邏輯有乙個隱含的前提,這是其哲學本體論的基礎。 這顯然與佛教的邏輯原因理論背道而馳。
恐怕這是由於我沒有皈依或讀過很多關於因緣和理解研究的書籍,我想再次強調,不應該也不需要被迫將邏輯與“東方”、“西方”和“佛教”這些定冠詞區分開來,因為它們所說的最基本的東西是一樣的。 很多人把西方邏輯及其狹隘的理解看作是三段論,這是最容易不同意的。 可以肯定地說,只要是邏輯,就有乙個前提。
為什麼說“色是空,空是色”,這是為了說明前提不同,結論不同,怎麼說前提和原因是對立的。
樓上還有一句諺語,亞里斯多德認為承認不需要證明,東方難道就沒有這樣的觀點嗎,誰不呢? 如果沒有什麼是不需要證明的,那麼就沒有什麼可以證明的,因為你的證明本身必須被證明,而你只能一路證明,無法證明。
談優缺點,需要有乙個判斷標準,不同的標準就是不同的判斷。 例如,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形式邏輯本身就是一種純粹的概念推理形式,它並沒有為你提供一種掌握邏輯之外事物的方法。 邏輯本身不一定是實用的,它只是人們理解和思考事物的方式。
有些人這樣想,有些人這樣想,但這並不意味著誰更合乎邏輯。
如果非要區分東西方邏輯,我只能說它們對邏輯學內容的分類和命名方式不同。 但實質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都能找到相互對應的內容。 從純粹的邏輯角度來看,誰優劣並不重要。
此外,什麼是西方的,什麼是東方的是什麼? 您還需要申請專利嗎? 反正不管你說什麼東方還是西方,乙個人怎麼想,怎麼想。
-
佛教的邏輯是涅槃、輪迴、三千世界是梵天的夢想。
西方的邏輯是科學,李奧納多·達·芬奇、伽利略、愛因斯坦,這些人的思想正在推動世界的程序。
優點是前者看跌並看穿。 後者是創造,改變。
缺點是前者是悲觀的,後者是現實的。
答:對你來說不容易,一是中西結合,二是對邏輯有一定的理解。 可惜的是,邏輯學的方面一直很寬泛,數學和辯證法都看得出來。 我盡力了......
-
佛教通過否定達到超越並導致至高無上(因為所有表達都不能說出真正要說的話); 西方辯證地以二分法前進,以達到鬥爭的超越,獲得辯證的統一。
我個人認為,沒有所謂的優缺點之分,這只是乙個選擇問題,那些走在路上的人是不言自明的。 佛教的邏輯不在於經文,而在於解脫,應用是貶低; 西方形式邏輯通過對思維的分析來闡明思維本身。
-
我對西方形式邏輯一無所知。
但誰能評判佛教呢? 你必須閱讀哪些經文才能理解佛教? 密宗、禪宗、律宗、天台宗、淨土?
-
佛教的邏輯可以被廣義地稱為原因。 根據以謝爾巴茨基為代表的彼得堡學派的說法,佛教哲學的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從小乘到大乘,最後到瑜伽意識哲學的圓滿。
佛教邏輯是佛教發展最高階段的第三階段,它從佛教的認識論出發,以其概念理論和邏輯追求和把握真理和現實,最終達到涅槃解脫。 《佛教的邏輯》充分論述了知識、修行和解脫在佛教哲學的大廈中相互聯絡、相互融合的原則。 無論是學哲學還是學佛學,《佛教的邏輯》都是學者們必不可少的讀物。
-
佛教不是邏輯推理,它是對宇宙中生命真理的啟示,因此提供了擺脫汙穢和輪迴的方法。
佛教通過經驗證據化解煩惱,並將它們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根據上座部佛教的說法,通過修行,乙個人可以看到這個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看到前世和來世,見證輪迴,並通過自己的見證獲得解脫,具體如下:
根據佛教的說法,世界是由物質和精神現象組成的,這些現象被稱為顏色法,精神現象稱為命名法。 在擁有禪定或近線定力的基礎上,可以修持四界不同觀,然後在四界的透明體中,可以看到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聚色。
顏色聚集是不斷生死的,顏色聚集有兩種型別,透明的和不透明的。 如果你透過智慧之光看顏色的聚集,你會發現有8-10種顏色的方法組成了顏色的聚集,這就是物質世界的構成方式。
看清物質的組成後,通過修持命名法,命名是心與心組成的,心與心在不斷生死,速度非常快,每秒有億萬顆心心生起消失,你會發現命名法的速度是色法的十七倍。
通過這種修行,我發現世界是由不斷誕生和毀滅的名字和顏色組成的,世界上沒有自我和靈魂這樣不變的東西,因此我擺脫了頭腦中對自我和靈魂的錯誤看法。 然後,通過實踐,我們會發現,名色法之所以出現,是因為貪婪和愛。 通過修行追溯佛法誕生的起因,可以照亮前世,通過追尋名法的延續,可以看到佛法的未來發展和消亡的時刻,從而可以看到來世。
因此,對輪迴和佛法的疑慮被驅散了。
這是佛教十六種智慧觀的前兩個階段:辨別名稱和顏色的智慧,以及接受心的智慧。
這16種觀點的詳細描述可以在《清淨道論》中找到
禪修者在修行世俗智慧到世間智慧的階段所達到的觀想智慧有十六種,稱為十六種觀心智慧,即:名色智慧、緣受智慧、觀想智慧、生死智慧、毀滅滅智, 恐懼和外表的智慧,不服從的智慧,超脫的智慧,想要解脫的智慧,沉思的智慧,不服從的智慧,跟隨思想的智慧,種姓的智慧,道路的智慧,果果的智慧和自省的智慧。
其中,能斬斷煩惱的,就是道智。 當道的智慧生起時,相應的聖果就實現了。 道智、果智,屬於世間智慧。
-
首先,必須清楚的是,佛教和研究佛教是兩回事。
佛教是一門學問,以運用自我認識和理解來考慮一切與佛陀有關的資訊,以達到通過邏輯推理獲得未知資訊的目的,但效益有限。
佛法的學習,就是要充分理解和掌握佛陀的思想、觀點、諺語和修行,並能在日常生活中一一貫徹和驗證的過程
佛教的主要目的是使人們通過仔細的邏輯推理,了解他們通常不會注意到的事物,從而以新的態度審視一切內在的認知和物質現象,從而達到看到宇宙生命真相的目的。
阿彌陀佛。
-
佛陀笑了笑,佛陀說,不要說,不要說,不要說,如果你說了,那就錯了。 六塵、眼、耳、鼻、舌、身心、色、聲、香、觸,內在的意義是思考。 說明佛陀不是通過思維實現的,也無法通過邏輯實現,佛陀是覺悟,不是思考,但也可以通過邏輯逼到邏輯的盡頭,然後通過這種方法跳出邏輯。
-
佛教的智慧是證據,而不是推理。
換句話說,佛陀的智慧都是他自己實現的,都是從他自己的本性中顯示出來的。
-
佛教的思想。
據說這是非常深不可測的。
沒有智慧的人很難理解。
它不僅具有嚴謹的邏輯推理,而且超出了人類科學目前所能研究的範圍。 所以。
-
這不是邏輯,是因果關係,是內在的,是超越西方外向追求的邏輯。
-
這是一種邏輯,因為明的學說,它是邏輯。
-
不。 佛教是釋迦牟尼在自己見證後告訴我們的,它不是思想活動的產物,而是實踐活動的產物。 當我們按照步驟進行禪修時,我們每個人都能得到相同的感覺,因為佛法是每個人都可以見證的東西。
很多人不了解佛教的本質,認為它是一種遙不可及的深奧“懸念”。 事實上,事實並非如此,許多人(包括那些在家修行的人)通過修行禪修獲得了非常特殊的體驗,這種體驗與大藏經中所說的是一致的。
如果您還有任何問題,請隨時提問!
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的區別在於,辯證邏輯總是強調命題的前提、條件和相對性。 另一方面,形式邏輯往往追求乙個普遍的、無條件的和絕對正確的命題。 >>>More
邏輯學分為形式邏輯、辯證邏輯、數理邏輯等,如果興趣想自學,建議從形式邏輯入手。 “形式邏輯”的研究從概念開始,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是判斷和推理的基礎。 判斷(命題)是最重要的內容,判斷(命題)是明確的,推理才是用的。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