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的傳說? 嶗山的起源和歷史

發布 旅遊 2024-08-05
3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15

    關於嶗山的傳說和故事(1)。

    4月21日登山節,各大山峰免費開放,相信很多人最想去嶗山,從正月初一到現在,我去嶗山3次,每次的感覺都不一樣,尤其是一些不對外開放的景點,讓我覺得嶗山真的很大, 非常漂亮。我這裡有一些關於嶗山的傳說和故事,希望大家能更多地了解我們的嶗山。 讓我們從孩子們攀登的“八仙墩”開始---

    嶗山傳說]嶗山八仙墩的傳說!

    八仙墩位於嶗山東南部嶗山岬角之巔。 《嶗山編年史》記載:“八仙墩,有石坡寬數畝,東斜入海,海水洶湧,山巒動,北面是懸崖千里,險逼天,底勢傾,其勢力是傾斜,石層斑駁鏽鏽等五色, 在它下面的人,不朽的碼頭也是。

    大石踉踉蹌蹌,面平可坐,海浪直衝而上,與墩墩相撞,浪花反轉數丈,飛天飛翔,如玉樹,如銀花,如琉璃,如珍珠岩,令人欣慰可口, 而山海奇異危險的極端觀點也是。正是因為這裡的水流湍急,波濤洶湧,洶湧澎湃,而這裡的石墩,石壁全是變質岩,紅、黑、灰、藍、白交替,重疊重疊,斑嵐十分壯麗,故被稱為“海橋仙墩”。 明代學者高巨集圖說:

    《八仙墩》就像一本錦繡的書,第一奇,第一美”。

    這裡的風浪高聳,經過數千萬年的海浪衝擊,海角南側的底部逐漸被侵蝕和掏空,最後坍塌下來成為陡峭的石牆,頂部突出的部分,形狀像建築物的屋簷, 地面塌陷的部分,有10多塊10多塊巨石,或躺著或站著,大小不一,面平,可坐。這就是八仙墩的形成。

    八仙是指韓鍾離、張國老、鐵桂禮、曹國舒、呂東斌、藍彩荷、韓湘子、何仙姑。 民間關於八仙的故事很多,其中“八仙渡海,嶗山崛小”的故事與八仙直接相關。 據說八仙在崑崙修煉,為了紓天下瘟疫救人,只好去東海採集草藥,那是從嶗山來的。

    其中,“相公帽”、“靴石”和“八仙墩”的傳說等山水,都是八仙留下的不朽痕跡。

    在八仙墩的對面,有一塊扁平的石頭,那就是傳說中的龍王的錢石。 還有乙個傳說,張三丰曾經在這塊石頭上打呼嚕睡覺,所以也叫邋遢石。

    在太清宮與八仙墩之間的海邊,有一簇高聳的岩林,被稱為釣魚台,礁石上刻著一首詩,據說“一百合一帽,一捺鬍子,一根桿子和一寸鉤子,一座山,一水和一輪明月, 乙個人獨自釣魚,乙個大海和秋天。 ”

  2. 匿名使用者2024-02-14

    嶗山傳說 傳說嶗山原名敖山。

  3. 匿名使用者2024-02-13

    嶗山形成於1億年前的白堊紀,歷經漫長的滄桑,天造物,在大自然的雕琢下,形成了雄偉、壯麗、奇特、美麗的地貌形態。 山脈以一座巨大的山峰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 按自然趨勢分為鬥陌居峰支、三彪山支、石門山支、巫山支。

    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漢時期,有僧術師在嶗山霞下霞修行,嶗山道教唐宋興盛,元明兩朝賣土豆到巔峰,清朝沒有衰落。 嶗山道教因王重陽開創的全真派的進入而開創了新的局面。 全真道北七諦踏足嶗山,邱楚濟三次來嶗山講教,影響深遠。

    隨後,北七真在嶗山創宗門,爭先恐後地建造道觀,達到明代巔峰,於是出現了“九宮八景七十二尼姑庵”的繁榮,使嶗山成為道界第二叢林。 在嶗山道教發展的漫長歷程中,有李哲軒、劉若卓、邱初濟、劉楚軒、李志明、徐福陽、張三丰、孫玄青、耿宜蘭、戚本壽等被皇帝供奉的著名道士。

    嶗山是中國海岸線的最高峰,被譽為海上“第一山”。 當地有句老話說:“泰山雖然雲層高,但不如東海。 ”

    嶗山東西南兩岸瀕臨黃海,有“海上名山”的美譽,峰頂是海拔約1100公尺的巨峰。

相關回答
9個回答2024-08-05

來訪者來艱難的時候,致敬的一年,瀑布從前面落下,瑞亭二字。 >>>More

3個回答2024-08-05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乙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國就用土鬼來觀測太陽,確定冬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的,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More

5個回答2024-08-05

看一眼顏色。 顏色為綠色,茶葉肥厚,或白毛較多的地方,一般為春茶; >>>More

23個回答2024-08-05

東南亞文化一般以廣東為代表,涼茶是生活中的標配,但現在真正能用中草藥泡涼茶的人並不多,於是成品“涼茶”開始流行起來,比較成功的案例有王老吉、賈多寶、啟正, 還有老山的黑菜系列,難喝不喝不是重點,具體分析如下: >>>More

28個回答2024-08-05

自1962年成立以來,嶗山白花蛇草水在東南亞暢銷48年,並已出口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國外消費者譽為“養生寶和養生經典”。 西哈努克是中國人的老朋友,也是柬埔寨前王子,在華期間每天都喝嶗山白花蛇草水。 2000年,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訪華期間,被點名喝嶗山白花蛇草水。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