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
微積分的發明。
細胞理論。
-
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及其發明者是:
1.細胞理論是在19世紀30年代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萬提出的。
2.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可以說是許多人研究的結果。 1842 年,年輕的德國醫生邁耶(1814-1878 年)寫了他的第一篇關於能量守恆定律和變換的論文**
論無機自然的力量“; 1847年,英國釀酒師焦耳和德國物理學家亥姆霍茲分別就能量守恆和變換定律進行了演講。 然而,焦耳被認為是第乙個通過科學實驗建立能量守恆定律和能量轉換定律的人,但焦耳和亥姆霍茲也承認梅耶在發現能量守恆定律和轉換定律方面的優先地位。 1953年,威廉·湯姆森(William Thomson)幫助焦耳(Joule)最終完成了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的精確表述。 至此,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能量轉化和能量守恆定律被宣告出來。
3.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以自然選擇論為主要內容闡述了生物演化論,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進行了沉重打擊。 它也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
1.細胞理論。
主要內容是細胞是動植物生物的基本結構單位,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這樣一來,就證明了整個生物世界的結構統一性,細胞連線了生物世界的所有物種,生物之間存在著親緣關係。
這是對生物演化論的巨大認可。 細胞理論的建立,有力地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基礎,恩格斯高度評價並稱讚細胞理論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2.生物演化論。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生物演化論創始人查爾斯·達爾文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理論。 該學說的要點是,群體中的個體在特徵上存在差異,並且這些個體對他們生活的環境有不同的適應; 由於空間和食物有限,個體之間存在生存競爭,結果,具有有利性狀的個體能夠生存並通過繁殖傳給後代,而具有不利性狀的個體則逐漸被淘汰(達爾文將這種保留好而消除劣等的過程稱為自然選擇); 由於自然選擇的長期影響,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同一物種可能具有不同的性狀,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3.能量守恆定律和轉化定律。
能量守恆定律和變換定律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重要理論基石。 能量守恆的意義首先是在物質運動和變化過程中的某些物理量之間建立等量關係。 對此,我們不需要知道物質之間的實際相互作用過程,也不需要知道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能量之間的轉化路徑,只要建立了物質運動狀態對應的能量和物理量之間的關係,就可以在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建立起初始狀態和最終狀態的平等關係, 從而便於解決物料運動變化過程中的量。
-
三大成就:法拉第等人的電磁感應理論、達爾文的演化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影響: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使得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成為可能,從而創造了製造發電機的可能性,為開闢人類生活的新時代——電力時代創造了條件,從而推動了以電力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為中心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加快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程序。
達爾文的演化論科學地解釋了生物物種的發展和變化,這是生物學的偉大綜合,將人類的理解從物種是“上帝創造的”的宗教迷信中解放出來。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打破了傳統的物理學概念,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它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可變性,並允許人類的理解滲透到微觀高速運動的領域。 其著名的質能關係為原子能的使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科學實驗是一種以了解自然為主要目的的實踐活動,作為了解自然的研究方法,在許多方面都優於一般的觀察和生產實踐。 在自然科學、宗教神學、經院哲學的激烈鬥爭中,一批哲學家和科學鬥士大力倡導科學實驗,把科學實驗看作是科學打敗對手、增強自身力量的有力途徑。 隨著科學實驗日益成為獨立的社會實踐,現代自然知識不僅具有獨特的實踐基礎。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