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在東漢發明的,那麼戰國為什麼會有“紙談”的典故呢?

發布 歷史 2024-02-18
14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我們都在教科書上了解到,紙的出現是在東漢,但是在戰國時期,出現了“紙談”這樣的典故,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很簡單,其實紙張的出現並不是在東漢,而是在西漢初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是西漢的紙張卻很粗糙,所以一直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 直到東漢蔡倫改良,紙才慢慢推廣。

    紙上談兵的成語是眾所周知的,意思是紙上談兵是多麼厲害,就是乙個人打仗的理論很豐富,但到了實戰就不好了,實在是治不了問題,現在是貶義詞現在只要說起這個成語,大家都會想到趙括,因為大家都認為這個成語是他發明的,它的**就是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 在昌平之戰初期,秦國王榮與趙國連破的較量,在連破幾次失敗後,他開始堅守,不斷加固城池,這也讓秦國王榮別無選擇,但秦國和趙國都拖不下去, 因為這場戰爭的雙方都有百萬大軍,就連秦國也不敢拖下去。

    後來兩國都換了將領,秦國被白琦取代,趙國被趙括取代,其實趙括之所以能夠承擔起這個重任,是因為他的父親,趙括從小就熟悉軍事書籍,在軍事理論上很有實力。 可惜趙國在這場戰鬥中失敗了,人們認為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趙國所以用紙上的文字來形容趙括也是正確的,但這個成語並不是當時發明的。

    其實,紙上談兵作為成語出現的時候,是在清朝,也就是說,和趙括的朝代沒有關係,談兵紙上談兵,不過是後世給趙括戴的一頂帽子。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其實,紙面上的典故出自戰國時期的一場戰爭,也就是秦趙之間的昌平之戰。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談紙不是指紙的發明,而是談一件事。 不要把它付諸實踐。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其實,紙在東漢時期並沒有出現,而是在西漢初期,後來蔡良改紙,紙就出現了。 紙上談兵的成語用來形容趙天,並流傳下來。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其實紙上談成語是後來演變而來的成語,當時不是寫在紙上的,當時也不是寫在紙上的。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它只是在東漢發明的,但是在紙發明之前,戰國就已經有類似紙的東西了,只是當時的紙比較粗糙。

  7.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紙上的文字只是後世對當時事件的總結。

  8.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東漢時期,紙張正式改良普及,以前也有類似的東西,因為粗糙難用而不為世人所知。

  9.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這只是乙個成語,我們的漢字寬廣而深奧,如此有力,可以預言先知,兩者之間沒有衝突!

  10. 匿名使用者2024-01-28

    “談兵談紙”的出處來源於戰國時期趙國的將軍趙括,但當時還沒有紙,所以這個故事不可能有“談兵談紙”的說法。

    東漢末年,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但發明造紙的並不是他。 人們普遍認為,在西漢時期,紙就出現了,甚至更早。 但當時沒有紙的概念,當時的紙也不是現在意義上的紙。

    不管紙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但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之後,趙括的故事並沒有被概括為“紙上談兵”。

    《連破林相如史記》記載,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浩之子趙括熟悉兵法,父親無法與他辯論。 後來,他接替連破出將軍,在第一次昌平之戰中,被秦軍擊敗。 這個故事表明,只有空談理論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

    但如果沒有當時紙的出現,就不可能將其提煉成“紙上談談”的成語典故。 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沒有人想過把趙括的故事總結為“紙上談兵”。

    明代,湖南茶陵人劉三武寫了很多詩,其中很多都是談軍事的。 縱觀他的經歷,難得看到他的軍事成就,是不是“紙上談兵”,不好說。

    但在他的《湘南三曲》的第二首中,有一首詩:

    湘南三首雜曲(第 2 部分)。

    明朝:劉三武。

    向帝都派遣使節多年,名不副實。

    鄂源只有湖南,政府和反對派仍然在紙面上吹噓士兵。

    朱禎就像唐朝末年一樣,李長成是誰?

    山川依舊如水,黃昏時分聽著寒鴉的聲音。

    政府和反對派仍然吹噓“紙上兵”,提到“紙上兵”,但他們沒有直接說是“紙上兵”。

    李寶嘉《清朝官場的表象》第三十一章說:

    最近縣里發生了一場大挑戰,有些話讓人窒息難行,畢竟書生的意見都是紙上談兵。 "

    這分明是講“紙上談”,一般是最早可以查閱的“談紙上談”,距離趙括的故事還有兩千年。

    這沒什麼奇怪的。

    這就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它之所以博大精深,就是它的傳承、發展和不斷發展。 不斷學習古人智慧,汲取養分,不斷創新發展,成就了當今中華文化的輝煌。

  11. 匿名使用者2024-01-27

    成語講述了戰國的故事,但成語本身並不是戰國所做的事情。

  12. 匿名使用者2024-01-26

    “談兵談兵”這個詞出現得比較晚,至少在明代之前沒有這種東西,最早出現的應該是清永乾年間,乾隆批評“看其折情話,卻談兵談紙上”,這大概是談兵紙上最早的來源, 和趙括無關,後來沈寶珍把趙括、馬譚、尹浩、方玄歸為一類,稱之為“談兵紙上”。",這可能是第乙個把“寫在紙上”的人。"趙括補充道。

    造紙最早發明於西漢,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用料方便,工藝簡單,節能環保,並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以來,書多是用竹簡編纂的,用絲綢的叫紙,貴又簡單,不方便人。

    倫是乙個創意,用樹皮、麻麻和劣質布、漁網作為紙張。 ......既然天下缺不了,所以天下就叫'蔡侯紙'。 ”

    紙張的存在尚未得到證實,我們的考古發現也沒有證明紙張的起源。 紙已經存在了很久,不是在東漢之後,東漢蔡倫才讓造紙成本降低,只能說是造紙技術的提高,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紙的概念,那時候紙的意思就像紙一樣, 至於紙,有羊皮紙、絲綢紙、龜紙、木紙、竹紙,總之,紙張的使用和發展是乙個漫長的過程,紙是斷然相信是從東漢蔡倫以後的。

    不過,作為書寫材料工具,在“紙”發明之前,古人的智慧也是深不可測的,如甲骨文、鈴鐺和三腳架祭祀、絲絲、竹簡木簡等等。 在先秦時期,文字作為文明的象徵,是一種源於貴族特權的奢侈品,昂貴的書寫材料和工具被貴族階級壟斷,普通人無法享受。 “紙”的發明和工藝流程的改進,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文化向下的普遍傳播革命,讓卑微的學者也有了閱讀和連字元的機會和可能性。

    戰國末年年輕有活力的軍事理論家趙括演繹了“紙上談兵”的諷刺典故,經過後世史學家和作家的渲染、加工和提煉,最終成為明清時期的著名成語。

    從“典故”到“成語”,這不僅是中國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播的必然趨勢,也是東方古代文明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顯著特徵的體現。

  13. 匿名使用者2024-01-25

    <>“紙上談兵”的典故出自《史記:連破林相如傳》。

    這個典故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浩的兒子趙括,從小就學兵法,講用兵打仗。 趙括曾經和父親趙浩談起用兵打仗的事情,但趙浩談不上他。 但趙昊並沒有誇讚兒子的厲害,反而憂心忡忡地對妻子說:

    兒子雖然熟悉兵法,但是沒有實戰經驗,不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以後帶軍打仗,必將遭受慘敗。 ”

    後來,在昌平之戰中,趙國陷中了反陰謀,除掉了連婆,並命令趙括為將領,趙軍果然被打敗了。 趙括戰死,四十多萬士兵陣亡,趙過的元氣大損,很快就被秦國滅了。

    因此,“談紙上談”意味著談紙上談兵很厲害(但實際打起來也行不通),是談理論不解決實際問題的隱喻。 這也是乙個隱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那麼問題來了,紙是公認的東漢太監蔡倫發明的,為什麼戰國時期會有“談紙”的典故呢?

    據范燁的《後漢書》記載,蔡倫用樹皮、麻、舊布、漁網等低成本原料造紙,因其生產工藝簡單、製造成本低等特點,迅速普及應用,被世人稱為“彩後紙”。

    然而,班古的《漢書》記載,在西元前2世紀,有用紙包裹藥物的情況。 由此可見,在蔡倫造紙之前,就已經有了造紙,而蔡倫可能只是改進了造紙。 特別是近代考古發現,出土了甘肅天水的方馬壇、敦煌馬泉灣的風水遺址和敦煌天水井的漢航泉郵政遺址,這些都比較堅固,蔡倫只是改進了造紙術。

    但這只能將造紙時間推到西漢,戰國時期仍然沒有造紙。

    那麼“紙上談兵”是錯的嗎? 不。 這裡實際上有兩個誤解:

    第乙個誤解是,“紙”一詞最初並不是指現在的“紙”。 據《康熙辭》記載:“古人寫在絲綢上,所以剪掉它的邊緣,如棉絮。

    《後漢書》也明確記載:“自古以來,書契大多是用竹簡編纂的,用絹者稱為竹簡。'紙'。換句話說,最早的“紙”一詞是指用於書寫的絲綢織物,因此它是“絞線(糹)旁邊”。

    第二個誤區,即成語“紙上談兵”,在戰國時期並沒有出現。 向帝都派遣使節多年,名不副實。

    大神只有湘南政府和反對派仍然在紙面上吹噓士兵。

    朱禎就像唐朝末年一樣,李長成是誰?

    山川依舊如水,黃昏時分聽著寒鴉的聲音。

    晚清李寶家的《官場的表象》**中,也用到了這個成語:“最近,縣里有個大挑戰要放乙個陳,有些話令人窒息難做,畢竟書生意見都是在紙上

    因此,雖然紙出現的時間比較晚,但“談紙”的典故並沒有錯,因為大部分典故都是在當事人去世多年後才逐漸形成的。

  14. 匿名使用者2024-01-24

    “捨本追末日”的歷史典故,講述了趙括在東漢昌平之戰中戰敗的故事,但“捨本追末日”這句話卻是在明清之交引起的。 不相信? 請查一下,凡是描寫王朝前昌平之戰事件的書,都不會有“棄書追終”這句話!

    注意,它必須是明朝之前的經典著作。 此前,我曾經讀過一篇關於中國棉絮種植與發展的文章,依據是考古學家在新疆羅布諾爾地區古樓蘭王國遺址中發現了純棉布碎片,將棉絮的時間段設定在漢代援馬使賽北的階段。

    總之,一些讀者明確指出,孟子時代會有棉衣。 漢末,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的發明,但發明造紙的並不是他。 公認的說法是,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紙,甚至更早。

    但當時還沒有紙的定義,當時的紙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 不管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但蔡倫改進造紙術發明後,並沒有把趙括的故事概括為“棄原追終”。 《史記:連破林相如傳》描寫了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將領趙浩之子趙括通讀軍書,父親也爭辯過,但他。

    之後,他接任將軍,打了很久,卻被秦軍打敗了。 這個故事表明,通過談論基本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是很困難的。

    後來通過考古,出土了一批“八橋紙”,推斷年代大約在漢朝劉徹皇帝年。 但是,當時印刷紙很貴,但應用效果不好。 東方朔,我們認識的陌生人,在給漢武帝劉徹演奏的時候,用了三千塊竹簡,這種竹簡能由兩個出眾的天才攜帶,漢武帝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看完。

    不難看出,當時雖然有紙,但用紙的人並不多。 因此,根據我的推論,“祭祀目的”一詞屬於後代結構的實質。 紙面上的戰爭原型應該是宋代的**,<>

    因為宋人重文輕兵力,所以經常有文墨帶兵造成慘敗的案例兒子,因此有這樣的詞來形容文人和墨人。 所以,一開始就不是用來形容趙括的。 也有人說是俞明仁的詩:

    政府和反對派仍然吹噓白紙兵。 但很難證明,也存在疑問。 有人說它起源於草窗的創造。

    一句話,拋棄本質二字屬於後人。 趙括應該說,說是“竹話”更為恰當。 但是,沒有必要改變它,因為它的故事的相對性,人們更關注它的意義

相關回答
9個回答2024-02-18

思南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發明的最早的羅盤,它不是羅盤。 >>>More

13個回答2024-02-18

這並非不重要,也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重要。 >>>More

6個回答2024-02-18

華爾茲,又稱華爾茲,是一種自娛自樂的舞蹈形式。 華爾茲,即華爾茲,也通常被稱為華爾茲。 華爾茲是交際舞中最早、最活躍的自娛自樂舞蹈形式,又稱圓舞。 >>>More

18個回答2024-02-18

愛就是愛,就是你越愛這個,你心裡的痛苦就越深,讓他過去,不要去想過去,去想想現在的經歷,如果你不去想去體驗愛,就不會那麼痛。

3個回答2024-02-18

具體物種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極和南極的生物有變得巨大的趨勢,可能有4個原因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