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斯文大壩它由主壩組成溢洪道和電站三桔磨部分。 主壩總長3600公尺,壩基寬980公尺,壩頂寬40公尺,壩高111公尺,使用的建築材料約430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開羅西郊的面積是庫府大金字塔的17倍,庫府大金字塔堪稱世界七大水壩之一。 1960年動工,1971年竣工。
在世界水壩中排名第11位。 大壩是集防洪、灌溉、航運、發電於一體的綜合利用工程。
利用現代科技修建的亞斯文大壩灌溉了埃及90%以上的耕地,大大提高了埃及農田的復種指數,迅速提高了農業產量,亞斯文大壩不僅使埃及的灌溉面積增加了130萬200萬公頃,而且將70萬公頃的單季作物面積變成了多季作物區進行永久灌溉, 將埃及的灌溉面積分別增加25%和30%。
亞斯文大壩使棉花產量增加了50%,耕地面積增加了200萬埃。 更重要的是,由於亞斯文大壩發電站產生的巨大而廉價的電力,埃及各地的4000個村莊已經通電。 該大壩每年產生80億千瓦時的電力,提供該國總用電量的70%,並成為埃及的電力基地。
與此同時,亞斯文大壩阻止了尼羅河。
尼羅河每年的洪水化解了尼羅河洪水對埃及的威脅。
-
人口:計畫生育,讓人類不要太多,資源:利用可再生資源,讓子孫後代也能享受到這種資源帶來的便利環境:減少汙染,給子孫後代一片藍天,知道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都要積累!
-
所有廢棄物的利用,節能是可持續發展的口碑,廢紙、節約用水、低碳環保,主要是蝗蟲的回收再利用,造福子孫後代是可持續發展。
-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控制農村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快農業技術應用推廣; 發展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 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 延伸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等。
1.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業; 控制農村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快農業技術應用推廣; 發展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 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 延伸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可持續發展農業是指採取一定方式合理利用和維護自然資源,實施技術變革和體制改革,確保今世後代農產品需求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
3. 可持續農業是通過對自然資源的管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不斷滿足當代人類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需求,並在不損害子孫後代利益的情況下調整農業系統和技術的農業。
2. 可持續農業區劃
針對各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綜合考慮各區域農業資源的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生態型別和開發基礎,將全國劃分為優化開發區、中度開發區和保護開發區,並按照以下標準確定不同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重點以因地制宜、梯隊推進、分類政策為原則。
-
1.“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紀德國的伐木業。 當時,為了應對過度砍伐森林,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以確保木材的正常和可持續利用**。
2、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在農業中形成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高效型、增加農民收入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
“可持續農業”是“可持續發展”概念對農業和農業的延伸。
智村經濟是由道產生的。 聯合特別委員會,1991年。
糧農組織提出了可持續農業(SAA)的概念,即管理和保護自然資源基礎,重新調整技術和制度變革的方向,以確保以可持續的方式滿足和滿足當代和後代的需求。 因此,它是保護和維護土地、水、動植物資源而不造成環境退化的工具; 同時,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可行、社會可接受的農業。
可持續農業思想貫穿於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發展農業以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並且不對後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特殊威脅,即達到發展農業的目的,同時也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 讓子孫後代能夠安居樂業。
一種是增加產量,但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比如石油、煤炭等,結果是我們目前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但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卻沒有石油、煤炭等可以利用的不可再生資源;
二是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增加產量,汙染物排放嚴重,影響環境,影響子孫後代的生存空間和生活質量。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提倡經濟增長和增加產出,但不要損害子孫後代,也不要損害環境。
-
1)國際意義:中國既然是農業大國,首先要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並付諸實踐,從而保護中國的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
持續、協調、快速發展。 其次,世界上有許多發展中國家與我們相似。
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人們的密切關注。 如果中國能夠成功創造乙個成熟和典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
確保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協調、快速發展的模式或方式,對面臨同樣問題的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2)國內意義:一是有利於更好地解決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向協調,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資源環境保護,使資源環境能夠持續支撐農業發展,同時通過農業發展促進資源環境的有效保護, 使資源與環境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有機結合,既避免了農業發展中破壞資源環境的成本,又避免了單純強調保護而阻礙開發利用;二是有利於重新認識農業的基本地位和作用,使農業功能不斷拓寬,促進農村全面、全面、協調發展,增加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 第三,有利於從我國國情出發,調整農業發展戰略和方向,合理開發利用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選擇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