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核磁共振現象?

發布 健康 2024-03-12
6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又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 許多原子核的運動類似於乙個“自旋體”,以一定的頻率不斷旋轉,如果你試圖讓它進入乙個恆定的磁場,它就會朝著磁場的方向旋轉,然後用特定的射頻電磁波照射這些含有原子核的物體,物體會明顯吸收電磁波, 這就是核磁共振現象。

    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掃瞄技術——磁共振成像(MRI)。 這是一種掃瞄技術,可以讓身體避免 X 射線損傷; 它是電子學、電子計算機技術、CT技術和磁共振波譜等先進科學的結晶。

    人體內有大量的水(H2O),MRI是利用人體內的氫(H)原子,在強磁場中被脈衝激發後產生的磁共振現象,通過空間編碼技術,將電磁共振過程中發出的電磁波(即磁共振訊號)和質子密度, 弛豫時間、流動效應等引數與這些電磁波有關,接收和轉換,通過電子計算機的處理,最終形成影象進行診斷。

    在MRI的使用中,患者不需要暴露在電離輻射下,從而避免了X射線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MRI不僅可以提供CT等被檢查部位的解剖資訊影象,還可以為我們提供組織生理生化資訊的影象,比CT更靈敏地區分正常或異常組織,為我們提供正確的器官功能和生理狀況,並通過影象清楚地顯示病變的位置和範圍, 並經常在病灶處器官的形狀和功能沒有明顯變化之前警告人們,因此對腫瘤的早期發現和腫瘤性質的鑑定有很大的幫助。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原子核可以在磁場中旋轉,其旋轉的頻率和方向由磁場的強度和方向決定。 在磁場中旋轉的原子核可以吸收相同頻率的電磁波,增加原子核的能量; 當原子核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時,吸收的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釋放出來。 這種現象稱為核磁共振現象。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這在化學中得到了應用。 核磁共振是用於檢測有機物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什麼是核磁共振? 什麼是旋轉? 核磁共振基礎。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揭示人體“超原子結構(質子)”相互作用的“化學影象”的技術。

    要了解這種技術,有必要知道核磁共振現象是什麼。

    任何原子的原子核中具有奇數個質子或中子,或兩者兼而有之,都具有帶電並在某個方向上繞自旋軸旋轉的特性。 這樣,原子核周圍就有乙個微弱的磁場。 我們可以把每個原子想象成乙個具有一定磁矩的“磁針”。

    在我們人體的組織中,有相當多的原子具有這種性質,例如氫、氟、鈉、磷等等。 在醫學上,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體中氫氣量最大、佔人體體重70%的物質共振成像。

    那麼,為什麼人體內的氫質子一般不表現出磁性呢?這是因為這些質子的自旋軸排列不序,沒有確定的方向,並且相互抵消了彼此的磁矩。

    如果把人體放在強外磁場中,情況就不同了。 這時,體內有電磁力的質子的磁軸會根據外磁場的方向或反向相互平行地重新排列,如果符合外磁場的方向,磁軸就會處於低能態,反之亦然。 在此基礎上,加入垂直於外磁場方向的短射頻脈衝,激發自旋質子獲得橫向磁矩並產生推進運動,部分自旋質子吸收射頻脈衝的能量,躍遷至高能態,甚至暫停脈衝並發出電磁波訊號, 這是一系列的過程,這就是磁共振現象。

    自旋質子在被射頻脈衝激發之前完全恢復到平衡狀態所需的時間稱為“弛豫時間”。

    人體組織器官及其疾病,在磁共振過程中,不同的組織,其磁共振訊號強度不同,弛豫時間也不同,從而呈現出不同的影象。 這些影象不僅提供清晰的解剖細節,還提供組織、器官和病變內外的物理、化學、生物和生化診斷資訊。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圍繞原子核旋轉的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又由帶子組成。

    正電荷。 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 許多原子核的運動類似於乙個“自旋體”,以一定的頻率不斷旋轉,如果你試圖讓它進入乙個恆定的磁場,它就會沿著這個磁場的方向旋轉,然後用特定的射頻電磁波照射這些含有原子核的物體, 並且物體會顯著吸收電磁波,這是。

    核磁共振。 現象。

    在20世紀的80年代,乙個全新的。 掃瞄技術。

    核磁共振成像。

    出現了簡稱MRI。 這是一種掃瞄技術,可以讓身體避免 X 射線損傷; 是電子產品

    計算機。

    技術、CT技術、磁共振波譜等

    先進的科學。 結晶。

    人體內有大量的水(H2O),MRI是利用氫(H)原子在人體內,在強磁場中被脈衝激發後產生的磁共振現象,通過空間編碼技術,將電磁共振過程中發出的電磁波(即磁共振訊號)與這些電磁波的質子密度有關,

    放鬆時間。 、流量效應等引數,接收和轉換,由電子計算機處理,最後形成影象進行診斷。

    在MRI的使用中,患者不需要被觸控。

    電離輻射,從而避免了X射線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MRI不僅可以提供CT等被檢查部位的解剖資訊影象,還可以為我們提供組織生理生化資訊的影象,比CT更靈敏地區分正常或異常組織,為我們提供正確的器官功能和生理狀況,並通過影象清楚地顯示病變的位置和範圍, 並經常在病灶處器官的形狀和功能沒有明顯變化之前警告人們,因此對腫瘤的早期發現和腫瘤性質的鑑定有很大的幫助。

相關回答
6個回答2024-03-12

核磁共振與原子核的自旋有關,通過量子力學進行描述。 基本原理是具有適當自旋角動量的原子核可以產生核磁共振,而蒲朗克常數定義為自旋角動量。

8個回答2024-03-12

MRI對疾病的哪些方面有效? 專家告訴你!

16個回答2024-03-12

我的建議:1誠然,半月形受傷在年輕男性中更為常見,尤其是那些長期從事籃球等強力運動的男性。 >>>More

10個回答2024-03-12

第一位記錄共鳴的科學家---墨子。

1、早在戰國初期,當時的人們就發明了各種諧振器來探測敵人。 《墨子北雪》記載了其中的幾個: >>>More

2個回答2024-03-12

心臟病本身不一定需要MRI,也不一定有太大的優勢。 一般來說,MRI在判斷心律失常本身方面的價值不如心電圖和電生理檢查那麼大,對心臟大體結構的探查一般就足夠了。 MRI 僅在某些超聲不充分的情況下才有利,例如主動脈夾層。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