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治國治天下 修身養家治國治天下,哪句話對,從何而來

發布 文化 2024-03-02
9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正道、修身、親情、治世、平安。

    禮儀之書:大學

    原文是“古人心知世間清澈善; 先治國; 那些想要統治自己國家的人必須首先聚集他們的家人; 想要聚家的人,首先要修煉自己的身體; 想要修身的人,首先要正正自己的心......心是正的,然後身體被修煉,身體被修煉,然後家庭在一起,家庭團結,然後治理國家,治理國家,然後世界和平。 “大意是說,在古代,那些想讓世人知道美德的人,必須首先治理他們的國家; 要治理好國家,首先要把自己的家整理得井井有條; 要想整頓家裡的人,首先要進行修身養性; 想要修煉自己的人,首先要糾正自己的思維......心正,然後修身完善; 修身完善,然後家庭井然有序; 家庭整理好了,國家才安定繁榮; 國家穩定繁榮,然後世界和平。

    這是儒家傳統中知識分子所崇敬的信條。 立足於自強,通過家族治理,直到天下平安,幾千年來一直是無數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 然而,事實上,成功的機會很少,失望的機會很多次,所以“窮對自己好,對世界好”的想法。

    “正道、修身、親情、治世、平”的人生理想和“窮人對自己好,對天下好”,以積極沉思的態度相輔相成,影響千百年來不減。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修身養家,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對。

    修身養性、親情、治理、天下和平"摘自《禮記:大學》。"人品後知,知後誠,真後心,心後修身,肉修後家氣,家氣再國治,國治再治世"。

    凡想清德世人,先治國; 那些想要統治自己國家的人必須首先聚集他們的家人; 想要聚家的人,首先要修煉自己的身體; 想要修身的人,首先要正正自己的心......想要糾正內心的人,首先要真誠; 要想真誠,就要先知道; 覺悟在格烏”。

    1.封建社會下"修身養性、親情、治理、天下和平"

    修身養性、親情、治理、天下和平"這句史語本來就不是寫給普通人看的,因為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是不可能讀寫的,也沒有晉公升到社會管理的公務員制度。 寫給貴族(貴族)甚至君主,激發生活,實現對生活的追求。 修身養性就是讓自己有足夠的才能和德行,齊家就是治理自己的莊園,治理國家就是協助君主(或君主本人)治理國家,而世界則在全世界的範圍內(當時,世界的概念就是所謂的長江流域以北"中國")成就功德。

    事情變了,封建社會早已化為歷史的塵埃,但中國歷史上的這句名言,卻不知勵志了多少英雄,引導了多少英雄成就英雄事業。 "修身養性、親情、治理、天下和平"摘自《禮記:大學》。"人品後知,知後誠,真後心,心後修身,肉修後家氣,家氣再國治,國治再治世"。這句老話的背景是典型的中國封建社會。

    當時的社會與今天的社會完全不同,也是秦始皇統一以來與中國統一了2000多年的社會。 周王朝圈了八百個王子,每個王子都是乙個國家; 每個國家都有相對獨立的行政、財政、司法和軍事權力,但絕對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 藩屬國被劃分為許多貴族家庭,每個貴族家庭都是乙個家庭,相當於乙個莊園; 這樣的家,與現代社會的普通人的家有著截然不同的概念,而當今社會的家庭,在那個時代,也只能被稱為奴隸或從屬農民。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摘自《禮記》。 大學

    原文是:想清德世人,先治國; 那些想要統治自己國家的人必須首先聚集他們的家人; 想要聚家的人,首先要修煉自己的身體; 想要修身的人,首先要正正自己的心......想要糾正內心的人,首先要真誠; 要真心誠意,首先要知道,在格物才會知道。 人品後知,知後誠,真後心,心後修身,肉修後家氣,家氣再國治,國治再治世

    翻譯:在古代,那些想要促進世界的正直和美德的人必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要想治好國家,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族; 要想管好自己的家和宗族,首先要培養自己的性格; 要想培養自己的性格,首先要糾正自己的想法; 要糾正自己的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真誠; 要想思想誠懇,首先要讓自己獲得知識,而獲取知識的方法就在於對一切事物的認知研究。 知識只能通過對萬物的理解來獲得; 獲得知識後,想法可以真誠; 心誠意,心能正; 只有心智正確,才能培養品格; 人品培養後,可以管好家庭; 只有管理好家庭,才能治理國家; 只有治理好國家,世界才能和平。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禮書和禮書是修身養性,家族是治國平地。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修身養性、親情、治理、天下和平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出自西漢戴晟的《禮書書》。 平字天下不是平安的意思,在《禮記》中說:“修身養性,平凡天下,這古樂也是。

    說明說,修身養性、家庭和睦的世界和平,是指世界的和平,是指受佛教思想影響的公平、公正、有序的手段:眾生平等的和諧家庭,和諧的社會,世界和平的理想。

    作者

    戴晟,字次鈞,生卒年不詳,祖籍為梁國庸縣(今河南省民泉縣蘭考縣),生於梁州綏陽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綏陽區),西漢,文人、禮儀學者,漢代近代文學和經典的開拓者。 後人稱其為“小黛”。

    戴晟出生於西漢梁國的首都綏陽,父親名叫戴任,叔舅戴德是禮儀“大傣學”的創始人,戴晟早年跟隨舅舅戴德等人學習禮儀,並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造就了禮儀的“小戴雪”,教了一大批同鄉喬任等徒弟,政反威很高。

  7. 匿名使用者2024-01-31

    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來自西漢戴晟的《禮書大學》。

    這一段很經典。 它至今仍被許多人所關注,更不用說古代作為考試的教科書了。 這段話出自四部著作之一的《大學》,作為《大學》的最後一部,這一段內容非常豐富,蘊含著儒家思想的重要精髓,其中所闡述的思想在《中庸》、《論語》、《孟子》中反覆論證。

    詳細

    第一段涉及從大到小的事情。 在古代,那些想讓德在世界上顯現的人“先治國”,即要先治國; 乙個國家只有治理得當,才能在世界各國中佔據主導地位; 但要想治好國家,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和整個家族,即所謂的“齊家第一”。

    然後他開始從齊家開始談論個人修為。 “培養你的身體”。 但是,要想“修身”,就要正思路,“正心”; 要糾正自己的思想,就必須使自己的思想真誠; “真誠的”。

    如果乙個人的思想是真誠的,他首先要獲得知識並“使自己為人所知”。 而獲取知識的途徑,在於對世間萬物“格武”的理解和研究。

  8. 匿名使用者2024-01-30

    摘自《禮記:大學》。

    《大學》是一部論述儒家修身祁家治世的散文思想,原為《小大李記》第四十二條,根據傳說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曾子,其實是儒家的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探討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大學提出的“三個綱領”(明明德、親民、完善)和“八條”(格武、智之、誠、義、修身、親家、治安)強調,修身是治民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與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全文簡明扼要,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了先秦儒家的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還系統闡述了儒家政治哲學,對生活、辦事、治國都有深刻的啟示。

    分析:1、修身養性。

    簡單來說,就是要提公升自己,有行為規範。

    2.齊家。 這是為了管理秘書和醫生的採礦。

    3.治國治國。 它是要治理乙個小的附庸國,而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國家。 要知道,古代的諸侯國對周王室負責,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砰"。

    4.平坦的世界。

    這是為了安撫世界人民,讓他們有足夠的食物和衣服,安居樂業,而不是用武力安撫世界。

  9. 匿名使用者2024-01-29

    修身養性、親情、治理、天下和平"這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乙個概念,強調個人修養、家庭和睦、治國治國、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它沒有完整的文字,但源自《論語》中的幾句話。

    子曰:李壽“時不時學學,不也說嗎? 有遠方的朋友,你開心嗎? 人不知愧,不慚愧,不紳士? ”

    子曰:“不受人苦,就不認識自己,受苦不認識人。 ”

    紫曰:“巧言,清新仁慈。 ”

    子曰:“君子不相比,小人不相比。 ”

    在這些陳述中,孔子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與朋友交往的樂趣以及紳士的品格和行為準則。 雖然沒有直接提及這些陳述"修身養性、親情、治理、天下和平"這是乙個特定的短語,但它們反映了孔子對個人修養、家庭和睦、國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關注和想法。 這種理念後來被總結為:"修身養性、親情、治理、天下和平",成為儒家思想核心之一的銀凳。

相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