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效應在社會學中的共振效應

發布 社會 2024-03-22
7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7

    1.在物理學中。

    它是指物質系統在特定頻率下以比其他頻率更大的振幅振動的情況; 這些特定頻率稱為諧振頻率。

    在諧振頻率下,較小的週期性驅動力可以產生較大的振動,因為系統將振動的能量儲存為阻尼器。 諧振頻率近似等於系統的固有頻率或固有頻率的可能性非常小。

    後者是自由振盪的頻率,兩者的差值只是恢復力的差值,共振頻率的恢復力包括重力、電磁力等力,而固有頻率的恢復力僅來自重力。

    2.在化學方面。

    對於結構不能用乙個經典結構式表達的分子、離子或自由基,其結構可以通過幾個經典結構式的共振來表達。

    共振中的結構是不存在的,真正的粒子不是這些共振結構的混合物或平衡系統,但是在價鍵理論中,物質的結構不能用單一的結構式準確表達,必須使用共振的思想。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1.標識不同。

    鐘擺在共振效應中最重要的特性是它以乙個頻率振盪,俗稱固有頻率。 當它受到外界干擾時,其相應的振盪規律取決於干擾頻率是否與其希望一致。

    共軛效應是一種電子效應,其中共軛系統中電子(或p電子)的分布由於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發生變化。

    2.過程不同。

    當某些分子、離子或自由基不能用單一結構(能值、鍵長、化學性質)來解釋時,我們用兩個或多個結構式代替通常的單一結構式,這個過程稱為共振。

    如果共軛體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體系的電子雲密度,則這些基團具有吸電子共軛效應,用-c表示,如-cooh、-cho、-cor; 如果共軛體系上的取代基可以增加共軛體系的電子雲密度,則這些基團具有電子共軛效應,用+c表示,如-NH2、-R、-OH。

  3.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共振效應是共軛效應的延續和發展,共軛效應還包括共軛效應和超共軛效應。 它們都是通過電子系統報告取代基的效應,在許多情況下,感應效應和共振效應往往同時起作用,因此它們經常被組合起來稱為電子效應,但它們有不同的含義。

  4. 匿名使用者2024-02-04

    所有的振動都必須以位移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它們背後必須是能量的流動。 共振之所以如此強大,根本原因是共振導致外力直接作用在分子或原子水平(或其他特定水平),並不斷吸收能量,使其經歷小範圍的劇烈位移。 如果外在頻率與固有頻率不一致,那麼外力的物件就是整個物件,但如果與固有頻率一致,那麼作用的物件直接變成分子和原子,共振破壞了粒子之間的統一性,使它們相互爭鬥, 結果是整個系統瞬間崩潰。

    從鐘擺的角度來看,乙個巨集觀振動系統,如果外力的步伐與鐘擺的固有頻率相同(例如,當鐘擺總是移動到最高點時,鐘擺被賦予斜向下的力),那麼鐘擺就會繼續吸收外力。 每次外界能量都被完全吸收,鐘擺不向外界輸出任何能量,因此鐘擺本身所擁有的能量急劇增加。 如果外力的步伐與鐘擺不一致,那麼上次吸收的能量下次可能會被外力抵消,而鐘擺本身的重力勢能也會不時地被外力抵消,這使得鐘擺本身的能量始終保持在乙個波動的水平, 並且峰值不會太高,能量反覆吸收、流失、吸收、流失。

    簡而言之,共振的力量在於外力以最精確的方式(或節奏)作用在物體的最微觀層面(或特定層面),使物體的每個基本單位(如鐘擺、原子、分子)在該水平上不斷吸收能量,然後發生劇烈的位移, 最後在這個層次上有很大的破壞力。

    共振的過程類似於乙個強烈的正反饋過程,可以使系統在短時間內劇烈膨脹。

  5. 匿名使用者2024-02-03

    共振現象是指物理系統以其固有振動頻率(所謂的共振頻率)從周圍環境中吸收更多能量的趨勢。 自然界中有很多地方存在共振現象。 人類也在使用或試圖避免其技術中的共振現象。

    共振的一些例子是:樂器的聲學共振,太陽系中一些類木星行星的衛星之間的軌道共振,動物耳朵中基底膜的共振,電路的共振等等。 一般來說,乙個系統(無論是機械的、聲學的還是電子的)具有多個諧振頻率,在這些頻率下更容易振動,而在其他頻率下更難振動。

    如果引起振動的頻率很複雜(例如衝擊或寬頻振動),系統通常會“挑選”其諧振頻率以與該頻率一起振動,實際上系統會濾除其他頻率。

  6. 匿名使用者2024-02-02

    共振理論是十九世紀初美國化學家提出的一種分子結構理論,他認為分子的真實結構是由兩種或多種經典價鍵結構共振形成的,共振理論包括離域鍵、鍵長、 鍵能等,表示電子通過共振離域的電子。

    共振型的優點是可以用電子公式來表徵電子離域系統中電荷的分布位置,描述起來方便實用。 當乙個分子或離子能根據價鍵規則寫出兩個以上的路易斯結構式時(它們的區別只是鍵或電子的分布,而原子核的位置沒有改變),那麼真正的分子結構就是這些結構的共振雜化物,也就是說,分子的真實結構是共振雜化物, 共振雜化物具有上述結構之和的特徵,但沒有共振結構可以單獨代表分子;單個共振結構也不能單獨存在。

    當乙個分子或離子有共振時,它比沒有共振的分子或離子更穩定,參與共振的結構越多,雜化體就越穩定; 特別是,如果具有相同結構的公式參與共振,則雜化是最穩定的。

    在各種共振式中,能量最低、結構相似的式佔概率最大,以烯丙基陽離子為例

    共振能量的概念表明共振混合體比任何單個共振結構都更穩定。

    3.要正確編寫共振結構,應遵循以下規則:

    只允許在共振結構之間移動鍵和電子,而不允許改變原子核的位置。

    所有共振結構都必須符合劉易斯公式。

    所有共振結構必須具有相同數量的不成對電子。 以烯丙基自由基為例:

    ch2=ch-ch2→ch2-ch=ch2。

    電子離域趨向於使分子更穩定,內能更低,為了衡量這種穩定性,可以用所謂的共振能,所謂共振能,就是實際分子的能量與最穩定的共振結構的能量之差,以苯分子為例。 在共振結構中,共價鍵的能量越低越穩定,在雜化中的機會就越大。 苯的真實結構是由八個結構共振組成的共振雜化物,需要指出的是,在上面的例子中,所有的公式都應該是乙個平面上的方形邊形碳環,不能有任何變化,這些共振結構實際上是假設的結構,它們之間的區別只是在結構上沒有假設電子分布, 而它們之間的區別僅在於電子分布的差異,因此,每個共振公式的能量並不完全相同。

    I型和II型結構相似,能量最低,其他諧振型的能量相對較高,能量最低、結構相似的共振式在實際結構中參與最多,或者貢獻最大,因此可以說苯的真實結構主要是I型和II型的共振混合體。

    結構式中的所有原子都具有完整的價電子殼層,並且相對穩定。

    電荷分離的穩定性低。

    負電荷在電負性更強的原子上更穩定。

  7. 匿名使用者2024-02-01

    共振效應是共軛效應的延續和發展,共振效應還包括共軛效應和超共軛效應。 它們都是通過電子系統報告效應的取代基,在許多情況下,感應效應和坦率共振效應往往同時起作用,所以它們經常被組合起來稱為電子效應,但它們不是一回事。

相關回答
10個回答2024-03-22

第一位記錄共鳴的科學家---墨子。

1、早在戰國初期,當時的人們就發明了各種諧振器來探測敵人。 《墨子北雪》記載了其中的幾個: >>>More

4個回答2024-03-22

心理效應有很多,近圈效應和橋效應就是其中之一,它指的是感知物件在交流過程中留下的印象,近效應是指乙個人或某物在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總是在腦海中佔據一定的橙色優勢, 使人們對這個人或這件事情有一致的看法,一般是比較熟悉的情境產生的影響,對人或事的片面認識過於主觀和猜想。歪曲決策資訊。 >>>More

3個回答2024-03-22

如果每個人都說它很好,那麼很多人都認為它很好。

4個回答2024-03-22

心理暗示是指“乙個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想法、情感、判斷或態度影響的心理特徵”。 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具有強烈的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 >>>More

2個回答2024-03-22

MRI SPIR 和 SPAIR 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1.是否絕熱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