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降價主題的論文,如何寫一篇關於降價主題的論文

發布 教育 2024-03-17
2個回答
  1. 匿名使用者2024-02-06

    勤儉節約,從我做起”。

    曾幾何時,這首詩“誰知道盤子裡的中餐,每一粒都硬”經常在耳邊迴盪;

    曾幾何時,“一粥一頓飯,想想都不容易; 一縷縷,“堅守物質”的古訓至今仍縈繞在我心中;

    曾幾何時,這位偉大領袖的名言:“浪費是大罪”,引導著一代又一代的辛勤工作和自力更生。

    回想:你我洗碗洗碗、洗臉洗牙、洗、衝馬桶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節約每一滴水? 當你和我使用電燈、**、電腦、空調、飲水機、影印紙、公文紙時,我們能節約嗎?

    勤儉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自古以來,就有“從前賢良國故家,勤儉惶儉,奢侈的歷史”。 ”。

    歷史一再證明這個道理:奢侈“能打敗國家、打敗家庭、打敗自己”。 乙個國家沒有節儉拼搏精神的支撐,是很難繁榮昌盛的;乙個沒有勤儉奮鬥精神的社會,就很難實現長治久安; 乙個民族的自立離不開勤儉奮鬥精神的支撐。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我們的生活這麼好,我們還需要勤儉嗎? “我的是:

    絕對。 “節儉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精神。 它不以物質的豐富為前提。

    在貧窮中要勤儉,在富裕的生活中要勤儉。俗話說,“坐著空著吃飯。

    從歷史上看,“今天你整天喝酒,明天你在街上乞討。 有很多例子。 中國五朝時期,流傳著李存賢“送給教子”的故事。

    李存賢出身貧寒,為國奮鬥40年,被敵軍箭射中骨頭100餘次。 後來他當了大官,看到孩子們整天吃喝玩樂,從小就很擔心被寵愛。 他把從骨頭裡的箭交給孩子們,說:

    當志兒的父親開始這樣的時候。 ”

    縱觀歷史,從大國到小家庭,個個節儉,忘了奢侈。 古往今來,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都經歷過艱苦奮鬥的階段,所以他們非常勤奮節儉。 但對於守門人來說,情況恰恰相反,他們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他們容易貪圖奢侈和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的衰落和國家的毀滅。

    這是幾千年歷史所揭示的真理。

    今天,隨著我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勤儉的精神內涵更加豐富。 每次吃飯,我都會想起莊稼的艱辛;每一件衣服都被認為是編織的艱苦工作。 古老的告誡至今仍在我心中迴盪。

    我們應該以節儉為榮,以奢侈和浪費為恥從側面做起,從一元錢、一粒公尺、一滴水、一千瓦時電、一支筆、一張紙、一本書、一張皮,養成節儉的好習慣,讓節儉精神滲透到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陪伴我們的生活!

  2. 匿名使用者2024-02-05

    讓我發笑的一件事是在我很小的時候,我被嘲笑,我是如此無知,以至於我想笑。

    那是在我兩歲的時候,父母帶我去逛街,去“蘇寧電器”,我聽到很多大哥哥姐姐都在議論紛紛,我聽了才知道,上個月買了2000多塊錢的手機、電腦,下個月就要變成100塊錢了,連媽媽都氣得說: “我上個月買了蘋果手機,現在已經變成了480元,我真的很生氣!”

    一回到家,就發現叔叔要買冰箱,就趕緊拉住他說:“別買,別買,下個月降價!舅舅笑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表哥想買“奧特曼”玩具,我趕緊攔住他:“別買,別買,下個月降價!“我表弟聽起來很有道理,所以我沒有馬上買。

    到了我家的樓梯口,碰到了正要買公尺的奶奶,我趕緊攔住她:“別買,別買,下個月降價你!”

    回到家,看到媽媽要去買雜貨,我趕緊抱住她說:“別買,別買,下個月降價,你!媽媽笑著說:“我們今天吃的東西別買,哈哈。 ”

    我現在知道,我不想在任何事情上考慮便宜,畢竟,評估便宜沒有好東西。

相關回答
1個回答2024-03-17

作文是從內部語音到外部語音的過渡,即從你能理解的壓縮簡潔的語言到別人能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換。 當你寫一篇文章時,你總是不知道怎麼寫嗎?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一篇關於根的話題的800字文章,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More

4個回答2024-03-17

回聲是大自然對山的回應,每當你在山間,面對山,吶喊,山都會用強烈的聲音回應你,雖然聲音在耳邊徘徊,熟悉或陌生,真實與否,但每一次回聲都告訴人們,當你呼喚山時,群山也在呼喚你。 >>>More

3個回答2024-03-17

你可以寫“愛”,標題是“對我來說最感動的事”,最直接的就是你的父母愛你,你可以被愛感動。 以你這個年紀的經歷,其他題材不容易細緻入微地描繪出來。

3個回答2024-03-17

在我看來,生活充滿了選擇,充滿了疑問,充滿了不理解。 這就像一張答題紙。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用自己的經歷來勾勒出自己的人生。 >>>More

7個回答2024-03-17

永遠浪漫。

凡是性格中帶有浪漫因素的人,都能在春花秋月中找到浪漫的意境,在日月穿梭中沉澱詩畫。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