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基礎課程,如高等數學或數學分析、線性代數或高等代數。 前者側重於微積分,後者側重於矩陣理論和相應的理論,如線性向量空間,兩者都是相對論中最常用的基礎。 還有兩門基礎課程,一門是復變數函式和數學物理方程,另一門是概率和統計; 前者更傾向於方法和分析,而後者更傾向於理解和分析。
這四門數學課程原則上是物理系的本科必修課,對物理系物理課程的各個方面都非常有用。 有了這些基礎,再加上物理學的基礎(所有普通物理課程加上四大力學課程),從理論上講,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狹義相對論的一些時空觀,特別是在電磁學理論中。 但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對狹義相對論的理解只侷限於一些簡單的具體情況,很多時候還是會有很多不理解,而學了這些之後,你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解還是零。
以下兩門基礎課程有助於從根本上理解相對論的全部內容,一門是現代微分幾何,另一門是群論,但通常這些都是研究生課程。 有了微分幾何的基礎,你就可以非常本質地理解相對論(包括廣義相對論)在講什麼,在此基礎上,如果你有了群的基礎,你甚至可以跳出相對論的範疇,真正了解引力理論是如何構成的,甚至了解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
一般來說,這就是你需要的所有數學,高等數學、數學分析、線性代數、高階代數、復變數函式和數學物理方程、概率論、微分幾何、群論。 但是,數學的內容非常廣泛,這裡列出的內容與物理關係最密切,它們所構成的知識也被稱為數學物理。 但最後,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最好還是用物理的思想來指導,因為數學畢竟不是物理,反之亦然,所以希望你不要在數學上失去物理研究的本質,這需要你相應地積累足夠的物理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對物理(不是數學)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體驗。
-
學習矩陣。 實際上,(狹義的)相對論並沒有使用太多的數學。
矩陣也只是在計算上方便,不用也沒關係。
廣義相對論使用張量。
有必要了解張量。
-
狹義相對論幾乎不使用新數學(意味著比微積分更新)。
從廣義上講,微分幾何(這是更高層次的數學)是必需的
如果你只是想相對論,你不需要學習張量分析。
-
立方體邊緣的原始長度 io,邊的長度在運動方向上收縮為 ,i = io [1 - u c) 2] (1 2)。
4條邊沿運動方向的總長度為4 io [1 - u c) 2] (1 2)。
其他方向的邊長不變。
-
問題應該是“B 的線密度是多少? ”
首先,很容易得到=5 3,在B看來,杆質量增大為m,長度收縮為l
則線密度=m(l)ml=25m 9l
-
它與杆的m無關,無論有沒有杆,A相對於B的速度都不會改變。 這就像你在火車上用筷子或勺子吃飯,不管火車有多快。
B 相對於 A 的速度與 A 相對於 B 的速度相同。
-
這是那裡的標題嗎? 我認為這個問題並不完整。
-
ek=mc2-m0c2 m 是運動質量,m0 是靜止質量 m0c2=
m 和 m0 之間的關係是。
m=m0/γ
在根編號 (1-v2 c2) 下。
結果是 mc2 左右。
減去剩餘質量,答案是c
-
問題是另乙個傻瓜,“事件 A 發生在 S 系統中 x1=50m,t1=2*10 -7 秒”,這個資料是怎麼來的? 它是在S系統起源時被人觀察到的嗎? 這是乙個比較確定的結果,而那些沿著S移動的人,或者那些不在原點的人,不一定是這個結果。
另外,時間是在自己的表格上計算的嗎? 這是愛因斯坦的假設,愛因斯坦有乙個推導漏洞,我們根本無法應用他的公式。 但是,在學習期間,你可以應用公式進行計算,這表明你可以學習數學並理解相對論。
想想看,s 系統相對於 s 系統的速度 u = 沿 x-x 的速度'軸向正向運動,t=t'=0,x=x'=0,事件 A 發生在原點的人聽到 x1=50m,t1=2*10 -7 秒的 s 系統中,事件 b 發生在原點的人聽到的 s 系統中 x2=10m,t2=3*10 -7 秒,然後 s'部門中的測量員聽到的兩個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是多少? (c 是聲速)。
即使這個問題也不是唯一的答案,這表明提問者身上有多少漏洞。
-
從地面上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長度似乎會沿速度方向縮短,即尺收縮效應,由等腰直角三角形變為等邊三角形,速度只能在斜邊方向減小,即斜邊。 根據尺約簡公式,設l為斜邊的原始長度,則斜邊的長度為l,垂直於速度方向的直角邊的長度不變,為l 2,沿速度方向的長度縮短為l 2,因為地面看起來是乙個等邊三角形, 這是由勾股定理獲得的。
l 2) 2+(l 2 ) 2=(l ) 2,解為 2=3,即 v= (2 3)c,所以選擇 a。 也可以直接排除,不可能超過光速,所以排除cd,直接選擇乙個不用計算
-
(1)先計算質量損失,再代入質能連線方程計算。
2)將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直接用公式。
實際上,我認為你只需要保持現狀。 你不能因為別人說而不喜歡你喜歡的東西。 我認為作為一名物理專業的學生,喜歡物理和數學是正常的。 >>>More
如果你喜歡它,你會感興趣,你應該能夠產生結果。 要學好物理,你需要有數學基礎和物理思維方式。 要想取得成果,需要更多的創新精神! >>>More